谈《医林改错》活血化瘀之名方

《医林改错》为清代医家王清任所着。该书之大成,第一是匡正人体“解剖学”,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第二是提出“瘀血说”,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治疗法则。笔者以为,《医林改错》在中医治疗学方面是有突出贡献的,那就是着名的活血化瘀思想。若果说活血化瘀是王清任的中心学术思想,那么,补阳还五汤则是王清任“补气活血”学术思想的临床体现,“五逐瘀汤”则是王清任“逐瘀活血”学术思想的临床体现。《医林改错》记载的这六个方子,一直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深受医家推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一、补气活血的经典代表方—补阳还五汤

出自《医林改错 下卷 瘫痿论》中的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等七味中药组成。原方主治证为气虚血瘀之“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方中黄芪量大为君药,具有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周流全身之功,当归尾、川芎、赤芍为臣药,有养血行血之效,桃仁、红花为佐药,功能破结散瘀,地龙为使药,可通利经络。全方具有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的功效。

一般认为,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其实,补阳还五汤是益气活血非常好的代表方,无论内、儿、妇、外、皮肤病,以及杂病、怪病,只要有气虚血瘀之证,临床皆可选用。

二、逐瘀活血的经典代表方—“五逐瘀汤”

王清任“五逐瘀汤”包括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和身痛逐瘀汤,是从头、胸、腹、少腹、四肢这五个顺序,按瘀血部位来论述的。

1、通窍活血汤

通窍活血汤出自《医林改错 上卷》,原方由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生姜,大枣,黄酒等药物组成。原方主治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糟鼻子、耳聋年久、白癜风、紫癜风、紫印脸、青记脸如墨、牙疳、出气臭、妇人干劳、男子劳病、交节病作、小儿疳症等十四大病症。功能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2、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 上卷》,原方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红花,桃仁,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等药组成。原方主治头痛、胸疼、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瞀闷、急躁、衣睡梦多、呃逆(俗名打咯忒)、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等十九大病症。功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3膈下逐瘀汤

隔下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 上卷》,原方由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 ,红花,丹皮, 赤芍,延胡索,甘草,香附,枳壳等药组成。原方主治积块、小儿痞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肾泻、久泻等六大病症。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4、少腹逐瘀汤

少腹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 下卷》,原方由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等药组成。原方主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等病症。功能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5、身痛逐瘀汤

身痛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 下卷》,原方由秦艽,川芎,桃仁 ,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等药组成。原方主治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之痹症。功能活血祛瘀,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读罢该书,深感王清任是一个治学非常严谨和谦逊的医学大家。《医林改错 上卷 方叙》中说“……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病有千状万态,不可以余为全书。……余何敢云着书,不过因着《医林改锗》脏腑图记后,将平素所治气虚、血瘀之症,记数条示人以规矩,并非全书。不善读者,以余之书为全书,非余误人,是误余也。”单从这几句话看,是王清任对《医林改错》中五逐瘀汤主治病症的一个总体概括,也算是对临床使用五逐瘀汤的临证鉴别要点的提示。而且在这里,王清任还很谦虚地说,《医林改错》这本书,只是把自己平时诊治的“气虚、血瘀”症的病例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是指导后来医家临床应用,而不是治疗所有病的医疗全书。并且强调,如果认为我的《医林改错》这本书是医学全书的话,不是我误了他人,而是他人误我了。

王清任所创五逐瘀汤从中医症治立法和药物组成看,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首先是有共同的中医立法基础,即“补血、活血、逐瘀”。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五逐瘀汤中均有四物汤的影子,尤其是不离当归和川芎。“四物汤”是中医补血、养血的经典名方,由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四味中药组成。当归配川芎名曰“佛手散”,出自《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原方当归用二两或三两,川芎用一两,主治“妊娠胎动下血,或因伤动,子死腹中,下血疼痛,口襟欲死,服此探之,不损则痛止,已损则立下,又横生倒生,交骨不开,产后血晕昏乱,崩中金疮,去血过多等证”,原书并备注说,该方“命名不曰归芎而曰佛手者,谓此方治妇人胎前产后诸疾,如佛手之神妙也”。五逐瘀汤在四物汤养血活血基础之上,部分用了桃仁、红花,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功效,效仿桃红四物汤。但五个方子主治证不同,治疗的病变部位不同,药物组成有差异。其中血府逐瘀汤配有行气开胸的枳壳、桔梗、柴胡,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偏于宣通胸胁气滞,且具有引血下行之效,主治胸中瘀阻之证;通窍活血汤配有通阳开窍的麝香、老葱、生姜等,偏于辛香通窍,主治瘀阻头面之证;膈下逐瘀汤配有香附、延胡索、乌药、枳壳等疏肝行气止痛药,偏于行气止痛,主治瘀阻膈下,肝郁气滞之两胁及腹中胀痛;少腹逐瘀汤配有温里祛寒之小茴香、官桂、干姜,偏于温经止痛,主治血瘀少腹、月经不调、痛经等;身痛逐瘀汤配有通络宣痹止痛之秦艽、羌活、地龙等,偏于疏风祛湿通络,故多用于瘀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肢体痹痛或周身疼痛等。

在临床中,我们应该熟读原文经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细心领会王氏立法制方之要,开阔思维,既不受原方治证束缚,亦不受后来医家个人临证之诠释,而是要尊师不泥说,阐发不滥用,凡是符合原方之旨的临床疾病,均可合理加减选用“五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如用法得当,确可效如桴鼓。只有这样,才能告慰王老前辈说“我们后辈没有辜负您敦敦教诲”!

备注:此为个人读书笔记,仅代表一家之言,只做交流,别无它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