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族谱文化系列《八》
刘氏族群演变过程刘氏复姓
范武子士会生三子:长子士燮、次子士鲂、三子士球(刘明)。
公元前六一四年,当士会回到晋国后,其子孙和族人就是否跟随士会回到晋国产生了两种意见。
以长子士燮为首的大部分后裔族人同意回晋国;但以三子士球为首的一部分后裔族人,认为回去比较危险,害怕晋灵公报复,而反对回晋国。这部分留在秦国的刘氏族人,从此在秦国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因为失去了隋、范等领地,又没有司空、御龙、士师等官衔,于是便去掉杜氏、士氏、隋氏等姓氏称号,而选择他们的著名显祖——刘累的姓氏,正式恢复刘姓,形成秦国刘氏。他们就是现在中国刘姓的复姓始祖。
刘氏自从尧帝第九子源明封刘得姓,到夏朝第十四代君王孔甲时代(公元前一八七七年)改称御龙氏。
此后又相继改称豕韦氏、唐氏、杜氏、士氏、隋氏,历经夏、商、周(公元前一八七七年至公元前六一四年)士会离秦,在断姓一千二百六十多年后。
正式恢复了“刘”的血缘徽记,纯粹的中国刘姓历史才完成序幕,开始进入正场。
刘姓复姓的始祖是士会之三子士球(刘明),定居秦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生五子:长子报江、次子报联(刘远)、三子报时、四子报淮、五子报盛。
刘远生一子:刘阳。刘明之后,这支定居在秦国的刘姓家族,都没有封侯晋爵,为官任职,只是作为秦国的一个普通家族生存繁衍下来,与一般百姓一样,要服兵役和徭役。
到战国末期,这个刘姓家族在秦国已经传承繁衍近十代。
公元前三百九十年左右,刘明之后的第十代孙刘璋秀在秦国服兵役,随秦国大军在攻打魏国的战争中被魏国军队俘获,遂留在魏国,又继续在魏国军队中服役。
这样,刘氏宗族的这一支就从秦国迁到魏国定居。魏国是由当年士会执政时的晋国分裂的一个国家。后来这支刘氏族人又迁到泗水郡沛县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
公元前二七五年,秦国以魏冉为相,率领秦国大军伐魏,斩首魏国军队四万人。魏国割地八县与秦国议和。
不久,秦国再次伐魏,将魏国都城大梁围困,魏国派出与秦相魏冉为友的须贾到秦军中说服了魏冉,秦军方从大梁退兵。
因此,魏国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已经风雨飘摇。这时,在魏国任大夫的刘思泷已经去世。刘思泷生二子:长子刘清、次子刘平。
公元前二七零年左右,魏国大夫刘思泷的长子刘清看到魏国前途渺茫,为了躲避战乱,带领族人从魏国都城大梁迁徙到泗水郡沛县丰邑中阳里力村疃(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赵庄镇金刘砦)定居。
关于秦国刘氏迁往中原还有另外一种版本:当时士会的长子士燮主张返晋,次子士轼带领一部分族人在秦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定居下来。
在士轼去世后,其子刘士龙携带家人迁徙到魏都安邑(今山西省安邑),再由安邑迁徙到中原地区某地。
刘士龙生子刘明,刘明生子刘远,刘远生子刘阳。在刘阳的第十代孙里,有一位(其名未知)是当时魏国大夫,在公元前二七零年左右,魏大夫的长子刘清带领家人从大梁迁往泗水郡沛县丰邑中阳里力村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