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显光明 ——“范进中举”与242名山东考生
黑暗显光明
——“范进中举”与242名山东考生
“范进中举”这段小说出自吴敬梓的《儒林外传》,小说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人生巨变做了一番描述,此前,他就是世人眼里的一个人渣,但是,“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着搬家。搬到新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
可见,中举后的范进,一下子衣食无忧,最终脱离了自己的阶层,成功的进入到另一个阶层。
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对这个故事的评论,不论怎么褒贬,没有看到否定这件事本身的真实性的。我们在此不做评论,我只是要问一件事:为什么中国古代几个朝代的读书人竟然都能心甘情愿地考下去,甚至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考到老态龙钟,而不改那份初衷?因为,实践证明:这条路虽然曲折、漫长,但是这条路确实是可以走通的呀。古人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所谓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黑暗的科举制原来是“有信”的,所以得到了莘莘学子的追逐——要知道这可是拿一生的命运来赌的,如果“无信”自然就没有范进等人的故事了。并且,这种信任是持续的,跨越几个朝代。
为什么会这样?中国的统治核心讲信用是有历史传统的,曾经被曲解成“信仰”的“民无信不立”就明确注重信用;然后,科举制时期载入史册的那么多砍头诛族的案例也是在严厉地维护这个信用。因为这关系到政权的稳定,民心的向背。
今年夏天的一类事件引发了众多的关注:先是艺人仝卓无意间泄露自己高考作弊造成轰动;然后山东省“242人冒名顶替取得学历”的消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我们看看下面一则报道。
2020年6月20日,山东省纪委监委机关、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等部门单位组成工作专班,与聊城市、山东理工大学等有关单位一起,对聊城市冠县陈春秀、东昌府区王丽丽被冒名顶替上学等问题进行了调查核实。
工作专班正对反映山东省“242人冒名顶替取得学历”问题开展调查。现已初步查明,上述冒名顶替问题发生于1999年至2006年之间,主要有:被冒名顶替者完全不知情被冒名顶替、被冒名顶替者主动放弃入学资格被冒名顶替、被冒名顶替者知情并与顶替者之间存在交易行为等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