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五集

红薯(五)

同学们有了下饭的萝卜“咸菜”,高粱米饭吃起来就顺口多了。但是,解冻后的咸萝卜却像海绵,咬在嘴里软绵绵的,难吃极了;可又没有别的菜,再难吃也得吃,总比没有菜强。

青年点的其他同学吃的是高粱米饭海绵萝卜咸菜,我吃的是红薯“饭”海绵萝卜咸菜。

到了四月份,冰冻的咸萝卜缸化透了,但咸菜缸也见了底。咸萝卜吃光后,青年点再没有任何下饭的菜。

没有盐酱,那地瓜是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的。因为就是有咸菜时,吃完地瓜后,胃就开始反胃、冒酸水。如果什么咸菜也没有,只吃地瓜充饥,那胃里的情况就可想而之啦。

青年点当时只有大粒的海盐,我们便用菜刀在菜板上把盐压碎,我用地瓜沾着盐面吃“红薯饭”;而其他的同学们,则是把盐面撒到高粱米饭上面搅拌后下饭。

初春一到,封冻的大地开始开化,全生产队的妇女都到村四周的大田地里,挖一种类似现在常吃的海苔一样的种东西。

这种像菌类有生命东西,挖回来后,得用水反复漂洗,但那永远也是洗不净的。

每天下地劳动,休息时青年点的同学们,全都分头去找这种大地上唯一的,黑褐色的,紧紧贴在地皮上有生命的东西。

当地老乡叫它“地眼皮”?或者叫“地馕皮”?直到现在,我始终也没有搞清楚发的是“眼”还是“馕”的音。

由于东西太少,每顿饭只能做“地眼皮”汤喝。也就是把一锅水烧开后加点盐再放入洗“净”的地馕皮。

地馕皮在开水锅里面飘来飘去,薄薄的像小木耳,直径大小像黄豆粒似的。吃起来的口感有一点像木耳,咯咯吱吱,但土腥味很大。

往饭碗里盛地囊皮汤时,每个人都想捞点干的,由于汤太稀,大家什么东西也捞不上来。

但一碗汤喝到只剩下碗底的时候,那就千万不要再喝了,因为碗底几乎全是细细的沙子。

青年点的生活,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继续着;直到有一天早晨醒来,我突然感觉有点不太对劲,眼睛看什么东西都是重影。

当时并没在意,以为过一会就能好,于是坚持出了一天工。

到了晚上眼睛里的重影还是不见好。到了第二天还是没好,我又坚持劳动了一天。到了第三天的下午,我感觉到严重的迷糊和恶心。

到了第4天早晨,发现眼睛看东西的重影更加严重了。

前两天眼睛看出去,所有东西还是两重重影,远处的景物,虽然重影,但都还能看见!

而现在,眼前已变成多重重影。向远处放眼望去,眼前看到的是离我最近物体的重影,这些重影重叠在一起,像弹簧似的,无穷无尽地延伸到地平线上。

除了眼前离我最近物体的“叠影重重”外,眼睛已经不能清楚地判断视野里两米以外的任何东西。头一转动,天眩地转,一阵阵的恶心,向胸中袭来;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由于什么也看不清,自己也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脚和腿。

直到这时,我才感到了真正的恐怖。于是,我向生产队长刘文彩请了假,准备去大队医疗点看病。

因为我视力障碍看不清道路,生产队长刘文彩,派了青年点的李维新同学陪我去看病。

我像盲人一样,拉着李维新同学的手才能走路,在李维新同学的带领下,我一路跌跌撞撞地来到大队卫生所!

到了大队医卫生所,向大夫介绍了病情。大队赤脚医生给我开了一点药,是鱼肝油丸和维生素C,还有复合维生素糖丸。

所有的药,一共开了三天的量,大夫叫我先吃吃看。并建议我服用后,如果没什么效果,马上去八棵树公社医院检查眼睛。

开完药,张大夫又给我开了一张叶家村大队医疗点的转诊介绍信。并告诉我,我的病情估计是营养不良造成的,眼睛有病的可能性不大。从现在开始,必须先休息一些日子,减少体力劳动。

大夫讲,我现在先吃这三种药看一看,如果眼睛不见好就不用再找他,拿着开好的转院介绍信,直接去八棵树医院检查眼睛。

需要说明的是,那时的大队医疗卫生所是合作医疗制度!

“合作医疗”就是全大队,所有的社员和括家属,每人每年交5元钱的合作医疗费。

所有社员交的合作医疗钱,全部由大队医疗点统一管理和支配;所以,我们看病开药是不再花钱的!

大队的赤脚医生叫张德文,人很好。在当时八棵树公社赤脚医生的队伍里,张德文大夫医术也是出类拔萃的。

很多年以后,我在清河遇到了张德文大夫的儿子张靖宇,才知道张德文大夫后来调到八棵树镇医院当医生(原八棵树公社医院),一直干到退休。

又及:2016年7月和原青年点的同学赵雨祥、李维新、张滨甲、于志新回叶家村时,顺便到张德文大夫的养老院看望了他,已经80多岁的张德文大夫和老伴居住在八棵树镇耿王庄养老院安度晚年!

(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2012年8月10日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

1、这张照片是1971年插队时在沈阳北陵公园拍摄,照片中后排左侧第一个人就是张德文的大儿子张靖宇。

前排左起:小芬子(社员)、于志新(同学叶家村知青)、窦昌民(同学叶家村知青)。

后排左起:张靖宇(社员,大队赤脚医生张德文的儿子)、蒋英臣(初一同学,叶家村知青)、赵雨祥。

2、照片里的这种东西,就是春天时大地表面生长的一种地衣(学名:地番)!我们生产队的社员称《地眼皮》或者叫《地囊皮》!直到今天我也叫不准到底是《地眼皮》还是《地囊皮》!地番做汤吃的时候,汤里全是细面沙子!照片来自网上。

(0)

相关推荐

  • 唐平​丨岁月中的风铃响起——记录苦涩的青葱岁月 我的花样年华

    岁月中的风铃响起--记录苦涩的青葱岁月  中卷  我的花样年华 第六章  带着受伤的翅膀去飞翔 知青岁月,我和贫下中农打交道后深刻地体会到:农民是最朴实可靠的朋友.你真心为他们付出了,他们信得过你,不 ...

  • 南洋十二年(十一)

    新乡大队篮球队所有友谊赛,我一场未打过,只做裁判.   知青中有会拉两胡的,吹笛的,敲鼓的,有会唱的会跳的.大队也组织起来成立"新乡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书记亲自挂帅指导,负责 ...

  • 访谈 | 青葱岁月——知青赤脚医生访谈录之六

    吧啦原创文学,陪你走过每一个有梦的日子 一位生长于美国的90后华裔女孩,喜欢钢琴.游泳,是个典型的学霸.2011年考入美国名校杜克大学读脑神经专业时,从来不知道"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quo ...

  • 1970年代广东恩平县君堂公社,切实加强领导巩固合作医疗

    巨大的变化 地处半丘陵区的恩平县君堂公社,有十四个生产大队,二百一十个生产队,三万二千多人,散居在方圆五十里的一百七十多个自然村里.解放前,这个地区伤寒.疟疾等疫病流行猖獗,"一贫二病&qu ...

  • ​一张蒙文结婚证

    作者:冷明 结婚是人生重要驿站,体面的婚礼,西服革履,一袭婚纱,是一对新人最幸福靓丽的时刻.草原上的婚礼别具一格,草地上并排扎上几座蒙古包,杀牛宰羊,大宴宾客,美酒奶茶手把肉,大快朵颐,一醉方休,蒙古 ...

  • 访谈 | 青葱岁月——知青赤脚医生访谈录之十三

    吧啦原创文学,陪你走过每一个有梦的日子 一位生长于美国的90后华裔女孩,喜欢钢琴.游泳,是个典型的学霸.2011年考入美国名校杜克大学读脑神经专业时,从来不知道"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quo ...

  • 漆福昌​:我的“赤脚医生”梦

    我的"赤脚医生"梦                         文/漆福昌        上世纪六十年代未,我上山下乡到丰都县青龙公社九大队当知青.生产队照顾我,叫我守队里的大 ...

  • 我的赤脚医生经历(全文)

    1968年11月,上山下乡前夕,抚育我成人的幺婆帮我打猪草时跌成了半身不遂,使我下了决心学医(因为婆孙二人都没工作,连吃饭也捉襟见肘,要治好幺婆的病必须靠自己).我找到一本<中医学概论>开 ...

  • 吴世可: 难忘的知青岁月(下)

    (接上期) 难忘的知青岁月(下) 文/吴世可 五 次 遇 险 下乡后的第二年,我跟别人一起到麂子岗锤石头,就是将公路边山坡上的石头用钢钎撬下来,将其锤成2-4公分的小石头,用作铺公路.当时是住在雅安观 ...

  • 传奇知青孙立哲:兽医起步给人看病动手术,初中生当上副县长

    "你吃药了吗?" "没吃." "扎针没有?" "也没扎." 这是2014年10月的一天,孙立哲重返下乡插队的关家庄,与一 ...

  • 靳之林老师

    人们时常总说清明时节寄哀思,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因前两个多月新冠病毒疫情所造成的伤害时,我国政府宣布今年清明节将举行全国哀悼,来深切悼念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的英雄烈士和逝世同胞.在这个特殊的清明节,4月4日 ...

  • 知青日记1975.9.2—9.4:寂寞、差距、不公平(徐景洲)

    1975年9月2日 昨晚下了一场大雷阵雨. 早晨,小组的大多数人都要求趁下雨没活回家一趟,我走到半路又回来了,心里总觉不安,别人因没粮回家,自己干粮十足,回家去干什么呢?想家--这真也可笑! 离开了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