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进行语用训练

立足文本进行语用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常规工作,如何深入研读文本,进行深入、有效、专项训练呢?教师在不同的课文教学中,应该立足文本,以文本为载体,进行听说读写中的某一项深入训练。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走进春天”,四篇课文分别是《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二首》,都是围绕着生机勃勃的春天选材,通过大自然去感受春天的美!

《第一朵杏花》是写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养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诸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地方,我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研读后,制定了语用的训练点:关注提示语位置的不同并进行仿写、对第6自然段语言文字深入品读、学会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特点。课文原文如下: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通过对话体现了人物特点,而且提示语的位置分被在后面、中间、前面,且提示语有人物的神态、动作,通过反复品读,去品味人物的特点,体会到竺可桢的和蔼可亲、观察细致的特点,感受到孩子的天真可爱。对这段学习后,再看文章的7——15自然段,也是以人物对话为主,但省略了提示语,如何将提示语补充在合适的位置?如何通过提示语来反应人物特点?因为在课堂上前5自然段进行了训练,后面学生们添加的提示语位置不同,人物神态动作也是惟妙惟肖。

(红字部分是孩子们补充的)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笑眯眯地问。

孩子指着杏花,开心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竺爷爷扬起眉头,吃惊地问。

"刚才。”孩子挺起胸,自信地回答。

“是第一朵吗”竺爷爷弯下腰,指着那朵杏花。

"是。”小男孩的声音特别响亮、自豪。

这个训练点对”提示语的位置”和”提示语体现人物特点“这两点进行了有针对性、有收效的训练。学生们写得非常符合人物特点,情景再现生动有趣。

文章的第6自然段是这样的: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稍,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虽然只是短短的2句话,但这段文字非常美,朗朗上口,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非常好的段落。基于这一段我进行了4个知识点的训练:

1、这一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比喻、排比、拟人,形象写出了时间过得快,写出了春天的美)

2、”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让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光阴荏苒、日月如梭、白驹过隙)

3、仿写,春风吹......(春风吹黄了菜花,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开了小朋友的开脸,吹来了温暖的春天,吹走了寒冷冬天......)孩子们在仿写中体会到排比句的作用。

4、积累和杏花有关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完成了以上的训练点,再请孩子们感情朗读并背诵这段课文,类化于心。这种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文章的学习中,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特点也是本课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如“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体现了竺爷爷和蔼可亲、观察细致的特点。“竺爷爷顷刻间好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体现了竺爷爷心情激动,对科学工作态度严谨认真。诸如此类的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出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物特点,也是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小学语文的教学,课本是纲,是载体,我们要立足课本,但又不能局限课本,而是应该认真研读课本,使用课本,让课本为语文教学服务,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