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重点报表项目——货币资金(下) 接上篇 一文读懂重点报表项目——货币资金(上) 3 从货币资...

3

从货币资金判断投资机会

在前面一篇的文章中,我已经谈到了一家企业账面上的货币资金越多,代表它的财务越安全。同样的道理也能够被应用在我们投资时的价值评估上(估值)。

在2017年初的时候,我和一位二级市场大佬一起受邀去一家美元对冲基金交流,我们就谈到了苹果这家公司是否可以投资的问题。我就拿当时我们的讨论内容在这里作为案例来讲一下如何重新调整像苹果这样的公司的估值。

大家在讨论巴菲特投资苹果的案例时更多的是从护城河及商业模式等作为切入点,而我在这里将完全从财务角度来展开,告诉大家巴菲特投资苹果的过程中一些被人忽视的地方。

2016年上半年,巴菲特在一季度买入了约11亿美元的苹果股票,一时间各类财经和投资网站的人们大呼不解,纷纷表示苹果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现在还买入肯定是错的离谱,老家伙越来越糊涂了等等。当时苹果的市值刚过5000亿美金。

到了2016年末苹果的市值已经突破了6000亿美金,到了2018年1季度,巴菲特再次大举加仓苹果,直接成为了苹果的第二大股东,此后苹果的市值开始向1万亿美金的记录冲锋。

我们就把目光锁定在2016年年报上,2016年苹果的净利润是457亿美金,对应着6000亿美金的市值,市盈率是13倍。是不是非常便宜呢?在美股市场上,这种巨无霸公司十几倍市盈率其实是非常常见的,这个估值水平只能说是有所低估,还不到极度低估的水平。

霸特!

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如果你去看苹果2016年度的资产负债表,你就会发现当时苹果手握的现金资产已经高达2375亿美元。

这2157亿美元是如何构成的呢?包括:

(1)204亿美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2)466亿美元的短期可供出售证券

(3)1704亿美元的长期可出售证券

ps:(2)和(3)虽然是以金融资产的形式存在,但只要在市场上抛售,立刻就能换来白花花的银子,所以在本质上我们将它们视为现金。

接下来就有一个很核心的问题了,这2375亿美金里,有多少是苹果日常运营需要用到的?

答案非常出人意料,这2375亿美金里几乎都与苹果日常经营无关。

我们只要从一组指标上就不难得出以上的结论。

根据2016年报中披露的数据,经过我的计算,苹果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26天,存货周转天数6天左右。应付账款周转天数102天。

你知道吗?这意味着苹果公司从采购原材料进行生产到把产品卖给消费者后收回现金,这整个过程只需要30天左右(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但苹果偏偏要100天左右才给供应商结算款项。

这不是甩流氓吗?相当于完全是用别人的钱来赚钱啊~

很自然地,我们可以通过”这2157亿美金里几乎都与苹果日常经营无关“这个结论,推出另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

假如我在2016年花6000亿美金把苹果这家公司给私有化,我完全可以在第二天就提走这2375亿美金的现金,这并不会影响苹果日常运营。也就是说,我的实际购买成本应该是6000-2375=3625亿美元。

因此,经过调整,苹果2016年时的市值其实只有3625亿美元。对应着457亿美金的净利润,实际估值只有8倍左右!这个估值水平堪称是极度低估!

更要命的是这家公司每年都会产生出超过600亿新的现金(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吃不吃精!?牛不牛逼!?换作是你,在当时买不买苹果的股票?

所以那家美元基金在听完生叔的一系列分析后,当即在2017年1季度就大举建仓苹果,事后大赚了接近50%。

即便是到了发布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时,苹果的市值是8100亿美金,预计年净利润480亿美金,并且手握2600亿美金的现金资产,如果单纯来看静态PE的话,苹果的PE大概是16.77倍,不算特别便宜。但是如果再次用上面同样的方法来对苹果的估值进行调整,原来真实的PE仅仅12倍都不到。

除了苹果这样的公司以外,我们再来举一个A股的例子,那就是著名的宝万事件。作为深谙资本运作的人士,这次事件使我内心的原始冲动被撩拨了起来,这种闻到血腥味,兴奋的本能就如同男女之间的本能冲动一样原始。

从2015年1月开始,宝能系逐步在二级市场和大宗交易平台买入万科的股票,到7月份的时候由于持股比例超过5%,从而引发举牌。

到了年底,宝能系持股比例增至20%以上,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这个过程当中万科的股价暴涨了3倍,典型一波价值回归......

据我的统计,宝能前后三次举牌,耗资总计在200-250亿元左右。这部分钱是加了杠杆的,实际现金支出可能只有100亿元左右,甚至更少。

如果我们打开万科这家公司2014年度的财报,就会发现万科2014年末账面上躺着货币资金627亿,并且,万科账上的未分配利润为419亿元。

这也就是说,站在2015年初那个时点上,即便是不考虑万科的其他资产和债务,如果宝能能够动用不大于200亿元的现金(自有现金100亿+杠杆融资100亿),顺利拿下万科30%的股权,那么,完全可以在取得控制权之后,通过大比例分红从万科这家公司手里拿回419*30%=125亿元。

把这笔钱用来归还杠杆融资的本息(假设115亿),就相当于只用了不到90亿元的现金就控制了一家市值超过1500亿的上市公司。要知道,当时万科仅存货(主要是土地储备和在建的房屋)的货值就超过了3000亿。怎么看都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本想闷声发大财的姚老板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场创始人抵抗野蛮人的战争被王石及他的猪队友们带到了失控的节奏,这些都是后话了~

K线的涨跌,是人性的轮回,几个大的轮回,人的一生就谢幕了。这是我为何强调要跳出市场,看清股价涨跌的背后和资本运作逻辑本质的原因。

而很多信息其实都趴在财报上,你不去仔细专研,反而深陷于类似”资本大鳄之所以无法战胜,是因为他们掌握内幕消息,他们能操纵股价'的这种错误论断当中,只不过是徒添了一丝悲剧的宿命色彩。

4

从货币资金预知风险

从客观上来说,货币资金这个项目的造假难度相对较高,因为审计时一般会向银行发询证函,要求所有的账户必须取得银行回函,除非你有本事让银行协助你造假,不然的话分分钟就露馅了。

尽管如此,上市公司的造假手段有时还是无形无色,无所不在,让人眼花缭乱,一般人不一定识别得出来。

我认为,关于货币资金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大家重点关注:

(1)货币资金充裕,却依然借了很多有息负债

(2)货币资金和银行利息严重不匹配

(3)使用受限的资金数量太大

(1)货币资金充裕,却依然借了很多有息负债

有时我们看到一家公司非常有钱,但却依然借了很多有息负债,你总不能说是我借了钱然后都存在银行里吧?公司做成这样,也是悲了个催的。

看到这种情况,第一个应该想到的是资金可能压根就不存在上市公司里,而是被大股东占用了,应了夫子的那句“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你见它在账上不悲不喜,其实钱早就不知道被转移到哪里去了。

由于货币资金这个项目是一个时点数,只要每到期末审计的时候,大股东或者管理层就把钱临时弄回来存在那里,过了1天后又把钱挪走了。

上市不圈钱,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圈了钱不装到自己口袋里,连咸鱼都不如。

要么就是大部分资金被冻结,使用受限了,虽然趴在账上,但你只能对它看看。

我们来翻一个旧案。

金城股份(000820)是一家非常老的上市公司,现在已经经过资产重组改成了神雾节能。生叔之所以会知道这么一家公司,是因为当时在毕业论文里引用了它作为案例。

金城股份是一家普通的制造企业,正常来说一家制造企业的货币资金占比不应该非常的高(不明白为什么的请再去读一遍《货币资金(上)》,而在2003-2004年它的货币资金占总资产的比连续2年接近了30%。顿时亮瞎了还没见过什么世面的生叔的。

更神奇的是它还有大量银行借款,银行借款的数额比货币资金还要大。很显然这是非常不符合常理的。

2005年它发出公告表示,这些钱都不是在它手里的,基本上这些钱都被大股东占用了,累计达到5个多亿。

为什么审计师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呢?它是如何避免被审计师查出来的呢?

正如我上面所说,他通过让货币资金在某一天里露一下脸的方法成功的忽悠过了审计。但是,当这个窟窿越来越大的时候,就会有暴露的那一天,满天过海是无法持久的。

第二个例子,就要说一家最近出事的公司,我开始关注的时候发现这家已经市值高达上千亿的康某药业,账上非常有钱。

2018年中报显示,账上有398亿元的货币资金。但是如果你去观察它的有息债务,非但没有丝毫下降反而大幅提升了。相比2016年时,这家公司的短期借款增加了40多亿,今年6月22日又拟发行不超过60亿巨额的公司债券进行融资,这到底是有多缺钱呢?(换句大白话说:这尼玛怎么可能不出轨?)

不过,这里还存在一个很大的可能性——公司的现金买了理财产品,并且这个理财产品的年回报比公司的融资成本要高,这样就相当于撸银行的羊毛,甚至你可以说我空手套白狼,不服你咬我啊~

当然,如果确实是这样的情况,生叔觉得这种操作没毛病,都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嘛,我们应该为管理层的睿智鼓掌。

但事实上,这一假设并不成立。

(2)货币资金和银行利息严重不匹配

我们循着康某药业的财报去追溯它的过去,2015年-2017年公司账上分别有158亿、273亿、341亿的货币资金,四个季度平均现金额为133亿、229亿、313亿。 然而利息收入只有1.65亿、1.81亿、2.69亿,利息收入/季度平均现金比例为1.24%、0.79%、0.86%。

很多老铁日常一般会把账户里的闲钱用来投资国债回购/货币基金/余额宝等这一类货币市场产品吧?不同于那些1年期以上的理财产品,这些产品的特点是投资的期限可以非常短,真正要用钱的时候随时可用。

一般高的时候,7天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4%以上,就算打个折1年产生2%以上的收益也是保底的。很奇怪,康某药业的利息收入/季度平均现金比例不仅低于任何一家银行借款利率,甚至连7天期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达不到。

仅凭这一点,生叔已经可以宣布这家公司99%造假(原来公开发帖说其是一家100%造假的公司,有粉丝说发言要严谨一点),说的轻一点是披露违规,如果严重一点就是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因为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笔钱在一整年的大部分时候都不在公司的账上,你看到的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

它被转移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可能是大股东拿去炒股了,养小三了,扶贫了,去支持博彩事业了,对不起,作为小股东的你永远不会知道。

就问你怕不怕?

想不明白这个逻辑的,建议多喝六个核桃。

好,你可能还是觉得这家公司是被冤枉的,那我们再来举一个栗子。

著名的通过造假上市的案例——欣泰电气(你再也不会见到它了)

2011-2012年公司账面上都躺着2亿元左右的现金,通过上述的方法,同样可以计算出这两年利息收入/货币资金的平均比值只有0.48%,远远低于7天通知存款利率,属于异常。因此你马上可以质疑它的现金乃至收入都是虚构的。

此后果不其然东窗事发,证监会查到欣泰电气造假,这家公司连经营现金流都是虚构的,一到了年底才从别的地方拆借资金来走账,冲销虚增收入时挂在账上的应收账款,过完最后一天就还给别人了。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钱可以是假的, 但存款利率就很难作假了,钱没在账上银行不可能给你利息。因此就会出现存款利率异常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便账面上的钱是虚假的,通过存款利率也能看得出来。

事实上,每次当你所持有的公司被人揭露造假时,你都会出于本能地去维护它,不断地为老千辩护,理由千奇百怪。于是,你心里感到了一丝慰藉。

你试图寻找各种证据来证明那些揭露你所持有的那家公司造假的人们都是坏人。甚至一度臆想他们都是已经被庄家收买了的媒体,通过造谣打压上市公司股价。

你会这么做的原因,无非是,相信这次不一样,并祈祷自己能赌赢。

比如有5家公司都出现了类似的异常数据和疑似关联交易,另外4家都已经被证明造假了,你所持有的这家你相信和它们不一样。

我们不一样.mp3

这次不一样”这句话就非常有误导性,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去识别'这次不一样'和”每次都一样'的能力。

再进一步,经历了几次后,你会发现并接受这么一个事实:

都说中国在科技上没有什么创新能力,甚至连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手段都不知道去搞搞创新。

(3)使用受限的资金数量太大

有些公司看上去货币资金很多,但流动资金却十分缺乏。这样的情况很有可能是资金被冻结了。很多时候关注这样的一个科目能帮助我们正确判断公司是否存在偿债危机,那就是——其他货币资金。

比如乐视网2017年半年报里,期末货币资金余额为29.82亿元,而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合计高达40亿元,应付账款高达58亿。

当我去查看财务报表附注,吓得我虎躯一震,其他货币资金当中的受限金额竟然高达21亿元,也就是说公司的流动资金只剩下仅仅不到9亿元,乐视后来会变成老赖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说一家在去年爆了雷的公司——东方园林。

半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东方园林货币资金合计20.24亿元,而其中11.08亿为各类保证金,属于“受限资金”, 可用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仅9.25亿。

在未来半年左右的时间内,东方园林应还本付息的短期债券共5笔,本金合计39亿元,算上相应利息,本息和将超过40亿。

半年内40多亿的到期债务,账上不到10亿的现金,去杠杆的大环境下,市场对它资金链断裂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这只股票在发布2018年半年报至今已经腰斩。

很多时候,不得不令人感叹,在我们这个市场上,有时候常识和节操一样,会碎一地,不值钱。

历史总是被人遗忘得太快,所以历史一直都在不断重演。可怕的不是谎言本身,可怕的是身处谎言中的人们,一直把它当做了真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