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脚山,英雄的山在“枣庄新八景”之一的“...
铁脚山,英雄的山
在“枣庄新八景”之一的“文峰观湖”西侧,有一座巍耸挺拔的大山,名曰“铁脚山”,俗称“大寨山”、“陈魁寨”。据众多史料介绍,“铁脚山”不仅是一座壮丽的山,而且还是一座英雄的山。
“铁脚山”位于峄城西南三十华里处,海拔347米,顶阔近百亩。东连“卓笔”文峰,西临千尺绝壁,北有幽谷悬崖,唯西南为一矮岭,迤逦远向。山上名胜极多。山顶有古山寨遗址,残垣断壁处,荒草遮掩“陈魁墓”;四周哨楼门阙依稀可见。山北沿有“舍身崖”、“断头台”,半崖处有“陈魁洞”(俗称“鸽子泉”);西崖下有“十八颠”、“老猫洞”、“泰山奶奶行宫”等。置身于“铁脚山”顶,晴明时,但见得微山湖白帆点点,波光粼粼;风乍起,似听得龙吟涛吼,渔歌互答。故尔有“寨山崖畔看舟行,观湖何必上文峰”俗语云云。
山西崖的“老猫洞”,位置险要隐秘,战时可攻可守,进退裕如,历代战乱均在此发生过激战。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经常来此扫荡,我抗日将士亦常在此洞潜伏,与敌周旋。当年文峰游击队的队员们就是从这里将仇恨的子弹射向追击的日寇,为此时任我抗日游击队二区区队长的孙倚亭同志,曾为此洞填词一首:
[ 沁园春 题老猫洞 ]
崖峻千寻,
危石当门,
绝壁遮空。
是铁脚山上,
老猫古洞,
自然险邃,
鬼斧神工。
捷足先登,
一夫当关,
抵得貔貅百万兵。
惊险处,
惟藏蛇宿鹘,
雾锁云封。
今为我侪行营,
纵敌寇疯狂难仰攻。
作运北屏障,
峄阳堡垒,
带襟河海,
犄角君蒙。
暂避凶锋,
许多志士,
跃上巉岩作斗争。
述往事,
忆当时险状,
无限深情。
1940年冬,日伪军八千余人,向我峄西地区实行“梳篦式”大扫荡,企图一举消灭这一地区的抗日武装。峄县二区抗日游击队奉命分散隐蔽,保存力量,伺机打击敌人。
时值风雪之夜,区队长孙倚亭和教导员张明善,为牵制敌人,不幸被围困在“铁脚山”上。连日的奔波和饥饿,已使他俩疲惫不堪,加之孙倚亭又犯疟疾,难以突围,遂决定乘黑夜潜伏“老猫洞”,暂避敌兵的追击。
“老猫洞”是一个奇特的山洞,洞口朝西,上有百尺峭壁垂罩洞口,下临千尺悬崖难以攀登,当口有块巨石,如人口之下唇半遮洞口,加之草木遮掩,十分隐蔽。平素进洞有两条路,一条是峭壁间有一条半尺宽二人高隧道式的裂隙石径,人须仰卧石经上由南向北颠身十八次才能到达洞口,故名“十八颠”;另一条路在洞口右下方可以攀崖而上,但须身强力壮且有弹跳力的人,折身向上跳跃五尺方可攀上巨石而进入洞口。此时情况紧急,张明善选择了后者,硬是费尽了力气,才将患病中的孙倚亭拖进了洞里。
天微明时,敌人顺着雪地上的足迹,追到了洞口。发现二人后,遂以枪炮手榴弹一齐向洞口攻击。张明善为保护战友,一人守住洞口,勇敢地还击敌人,并巧妙地将敌人扔上来未及爆炸的手榴弹捡起来又投向敌群,连续毙敌二十多人。敌人见硬攻不行,便进行劝降,但遭到严辞拒绝。后敌人改由“十八颠”向洞口进攻。孙倚亭不顾患病,强撑着身子和张明善一道向敌人猛烈射击,一刹间使三十多名敌人毙命于山崖。敌寇气得哇哇怪叫,再次用钢炮和掷弹筒向洞口轰击。一时间,大平石上复又弹片纷飞,洞口内外,火光闪闪,硝烟弥漫……
正当孙倚亭、张明善二人弹尽粮绝,即将殉难之时,“铁脚山”下突然枪声骤起,杀声震天。二区队员们闻讯奋勇冲了上来。一阵猛烈冲杀,将敌人击退,救出了孙、张二人。他们互相拥抱着,挺身于“铁脚山”顶,欢呼胜利,气冲霄汉。
事后孙倚亭同志曾赋诗一首:
[七 律 山洞生活 ]
悬崖寻洞雨蒙蒙,寒夜相将上大明。
目断敌踪方就食,耳闻谍报又登程。
霜林冷透色犹赤,石窍寒侵梦不惊。
快意每当反扫后,撩人风景不胜情。
从这两首诗词里,我们看到革命先辈在反扫荡极其艰苦的岁月里,依然充满着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