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499
大圣花蛇牛黄丸
【别名】 大圣通中花蛇丸
【处方】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4两,乌蛇(酒浸,去皮骨,炙)4两,磁石(煅,醋淬)4两,赤箭4两,半夏(生姜汁浸1宿,切,焙)4两,威灵仙(去苗土)4两,防风(去叉)4两,自然铜(煅,醋淬7遍)4两,羌活(去芦头)3两,海桐皮(锉)3两,干蝎(去土,炒)3两,白僵蚕(炒)3两,白鲜皮3两,蔓荆实3两,当归(切,焙)3两,芎3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3两,蒺藜子(炒)3两,五味子1两半,远志(去心)1两半,萆薢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木香1两半,胡芦巴1两,楝实1两,白豆蔻(去皮)1两,芍药1两,泽泻1两,牵牛子(1半生,1半炒)1两,荆芥穗1两,白头翁1两,肉苁蓉(酒浸,切,焙)1两,沉香1两,干姜(炮)半两,麝香(别研)半两,牛黄(别研)半两,麻黄(去根节)3两,丹砂(别研)1两半,水银1两(用黑钖1两结作砂子),龙脑(研)2分。
【制法】 上药除别研外,为细末,再与研者和匀,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摊缓,口眼喎斜,涎多语涩,筋骨无力,行履艰难,遍身疼痛。
【用法用量】 大圣通中花蛇丸(《普济方》卷九十三)。
【注意】 《普济方》:如要出汗,浓煎盐鼓汤一盏投之。宜避风坐卧。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
大圣黑神丸
【处方】 木香1两,踯躅花半两,紫威花半两,乌头(炮裂,去皮脐)4两,乌蛇(酒浸,去皮骨,慢火炙)4两,干蝎(去土,炒)1两,苍术(炒)2两,防风(去叉)2两,白芷2两,麻黄(去根节)3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芎3两,芫花(醋浸,炒)1两,桂(去粗皮)2两,芍药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天南星(炮)1两,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半,自然铜(煅,醋淬,别研为末)6两。
【制法】 上19味,捣罗18味为末,入自然铜末,和匀,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 瘫痪及一切风。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温酒化下,1日3次;不饮酒,薄荷汤送下;如伤风3日,豆淋酒送下,连3服。以热葱粥投之,衣被盖,出汗。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
发背,疮口未合
大圣膏
【处方】 当归(切)2两,柳根白皮(切)2两,桂(锉)1分,槐实1两,白蔹(锉)1两,白及(锉)1两,没药1两,柏皮(去粗皮,锉)1两,用腊月猪脂半斤,黄蜡4两,清油半斤,同药熬焦色,去滓,再下后药:铅丹(研)半两,乳香(研)半两,麝香(研)1分,芦荟半两。
【制法】 熬成膏,以瓷瓶盛,入地内49日取出。
【功能主治】 发背,疮口未合。
【用法用量】 将熟绢片留眼,贴膏在疮口上,去尽恶物,疮口自合。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
益黄散
【方源】:《小儿药症直诀》
【组成】:陈皮30克,丁香6克,诃子15克,青皮15克,炙甘草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4.5克,水煎,食前服。亦可改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配伍比例酌减。
【功效】:温中理气,健脾止泻。
【方解】:方中陈皮、青皮理气健脾,丁香温中散寒,诃子涩肠止泻,炙甘草补脾益气。诸药配伍,有温中理气,健脾止泻之功。
【按语】:本方以脾胃虚弱、腹痛泄痢、呕吐脘胀、不思乳食、神倦面黄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婴幼儿腹泻、小儿消化不浪等。如脾阳虚,加干姜、附子;脾气虚,加白术、党参、茯苓;饮食停滞,加山楂、神曲;久泻不止,加禹余粮、赤石脂。
【附方】:
1、益气健脾汤(《寿世保元》),由人参、白术、陈皮、白茯苓、白芍、苍术、干姜、诃子、升麻、肉蔻、炙甘草、生姜、大枣构成。功能温中止泻,养气健脾。主治气虚泄泻,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
掌胃膏(《普济方》),由人参、白术、茯苓、肉豆蔻、甘草、陈皮、草豆蔻、枇杷叶、青皮、丁香、木香、沉香、藿香、砂仁、白豆蔻构成。功能健脾养气,温中止泻。主治小儿脾胃虚弱,呕吐泄利。
四逆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附子5~10克,干姜6~9克,炙甘草6克。
【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附子先煎一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温服。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1、少阴病。症见四肢厥冷,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细微。
2、太阳病误汗亡阳。
【方解】:四肢厥逆,神疲欲寐,恶寒蜷卧,口不渴,脉沉细微,为本方主症,属心肾阳衰。吐利腹痛,下利清谷,为兼脾阳不足之症。寒为阴邪,入里伤及肾阳,使一身阳气之根受损,阳气不达四肢,故四肢厥逆;心神失养,故神疲欲寐;卫阳不足,故畏寒蜷卧;阳虚血脉不得鼓动,故脉沉细微;脾不得肾阳温阳,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浊音不降,故见下利清谷,吐利腹痛。
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阴盛阳衰之症,非纯阳之品,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故方用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济阳,回阳救逆,为君药。辅以干姜温暖脾阳,并助附子温壮肾阳。甘草既可配姜、附以辛甘化阳,又制约姜、附大辛大热之性,以防重劫阴液之弊,为佐药。本方药虽三味,但功专力宏使脾肾之阳同建,可速显回阳救逆之效。
【按语】:若服药呕吐,可采取冷服法。取《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意。
四逆注射液用于抢救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能使血压回升。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抗休克,使受抑制后的心律明显增强,显著加大冠脉流量,增大心肌收缩振幅等作用。
【附方】:
1、白通加猪胆汁汤(《伤寒论》),即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构成。功能通阳救逆,益阴和阳。主治少阴戴阳,服白通汤下利不止,出现厥逆无脉,心烦,干呕。
2、浆水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即本方加浆水、良姜、肉桂、半夏构成。功能回阳救逆。主治暴泻如水,或有呕吐,身冷汗出,脉微弱。
3、白通汤(《伤寒论》),即本方去甘草,加葱白构成。功能破阴回阳,宜通上下。主治少阴戴阳,虚阳上浮,阴盛于下,手足厥冷,面色赤,下利,脉微。
4、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伤寒论》),即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构成。功能回阳救逆,益阴补阳。主治阳亡阴竭,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
通脉四逆汤,即本方倍加干姜构成。功能回阳通脉。主治少阴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里寒外热,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利止,脉不出等。
2、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即本方加人参构成。功能回阳益气,救逆固脱。主治亡阳脱液,恶寒蜷卧,四肢厥冷,脉微而复自下利,利虽止而余症仍在。
附姜白通汤(《医门法律》),由附子、葱白、炮姜、猪胆汁构成。功能回阳救逆,益阴补阳。主治厥逆呕吐,暴卒中寒,泻利色青气冷,肌肤凛栗无汗,阴盛无阳之症。
逐寒荡惊汤
【方源】:《福幼编》
【组成】:胡椒3克,炮姜3克,肉桂3克,丁香3克,灶心土90克。
【用法】:先以灶心土煎汤,澄清再煎诸药,频服。
【功效】:温阳祛寒定惊。
【方治】:小儿久病吐泻,面色青白,口鼻气冷,四肢发凉,昏睡露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转为慢惊风,四肢抽搐。
【方解】:方中丁香温中降逆止呕,肉桂温中补阳散寒,两味合用,温中祛寒之力益著;辅以呼叫加强温中散寒之效,灶心土、炮姜温中止泻止呕。中阳运,寒邪去,则虚风息而慢惊愈。
【按语】:本方以慢惊抽搐、吐泻肢冷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腹泻而见四肢抽搐者。临症时可加生牡蛎、生龙骨、灵磁石等,以熄风镇惊;抽搐重者,加全蝎、僵蚕、蜈蚣;脾胃虚弱明显者,加人参、白术。
【附方】:
1、醒脾饮(《幼科发挥》),由人参、陈皮、甘草、白茯苓、白术、全蝎、半夏曲、木香、白附子、南星、大枣、陈仓米、生姜构成。功能健脾益气,化痰定惊。主治慢惊。
丁桂散(《上海市中药成药制剂规范》),由肉桂、丁香构成。散剂,可内服或外用。功能温阳祛寒,行气止痛。主治胃脘寒痛,腹泻,脐腹冷痛,以及外科疮肿,损伤肿痛等。
2、醒脾散(《古今医统》),由人参、白术、木香、茯苓、全蝎、僵蚕、天麻构成。功能补气健脾,熄风解痉。主治小儿久病,或因呕吐脾困,脾不养肝,身冷肢逆,虚风内冬,大便清稀,口鼻气冷,颜面晄白,呼吸微弱,手足抽动,目睛上视。
3、醒脾散(《类编朱氏验方》),由肉豆蔻、胡椒、槟榔、茯苓、木香、藿香构成。功能温中止泻,理气和中。主治慢惊吐泻不止。
4、缓肝理脾汤(《医宗全鉴》),由桂枝、茯苓、人参、白芍、白术、陈皮、山药、扁豆、煨姜、炙甘草、大枣构成。功能温运脾阳,扶土抑木。主治小儿慢惊,缓缓抽搐,时时做止,昏睡眼合,或睡卧露睛,大便色青,脉来迟缓,属脾虚肝旺者。
5、醒脾汤(《医宗全鉴》),由人参、白术、天麻、茯苓、姜半夏、橘红、全蝎、僵蚕、炙甘草、木香、仓米、生姜、胆南星构成。功能健脾益气,化痰定惊。主治小儿慢惊风属脾虚夹痰者。
胃关煎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10~30克,炒山药6克,炒扁豆6克,炙甘草3~6克,焦干姜3~9克,吴茱萸1.5~2.1克,炒白术3~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益肾。
【主治】:脾肾虚寒泄泻,或久泻腹痛不止,冷痢等症。
【方解】:方中吴茱萸、焦干姜温中散寒,炒山药、炒白术、炒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气,熟地滋阴益肾。诸药配伍,有温中散寒,健脾益肾之功。
【加减】:若气虚势甚者,加人参;阳虚下脱不固者,加制附子;泻甚者,加肉豆蔻,或补骨脂;腹痛甚者,加木香,或厚朴;滑脱不禁者,加乌梅,或北五味子;滞痛不通者,加当归;肝邪侮脾者,加肉桂。
【按语】:本方以泄泻日久、腹中冷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小肠功能紊乱等。如久泻不止,加肉豆蔻、诃子;阳虚寒盛,加附子、肉桂。
【附方】:
里阴煎(《景岳全书》),由熟地、炙甘草、当归、炒干姜(加肉桂)组成。功能温中散寒、益阴养血。主治脾胃虚寒,
1、阴血不足,胀满呕哕,痰饮恶心,吐泻腹痛,妇女经迟血滞等症。
2、温胃饮(《景岳全书》),由人参、扁豆、白术、陈皮、炙甘草、干姜、当归构成。功能温中和胃。主治中寒呕吐吞酸,泄泻,不思饮食,及妇人脏寒呕恶,胎气不安。
3、佐关煎(《景岳全书》),由厚朴、陈皮、山药、炙甘草、扁豆、猪苓、泽泻、干姜、肉桂构成。功能温中散寒,健脾化湿。主治生冷伤脾,泄痢未久,肾气未损者。
4、养中煎(《景岳全书》),由人参、白扁豆、山药、炙甘草、茯苓、干姜构成。功能温中益气。主治中气虚寒,恶心呕吐,便溏泄泻。
5、七德丸(《景岳全书》),由乌药、干姜、吴茱萸、苍术、木香、茯苓、补骨脂构成。功能温中祛寒,行气化湿。主治生冷伤脾,初患泻痢,肚腹疼痛。
6、抑扶煎(《景岳全书》),由厚朴、乌药、陈皮、猪苓、泽泻、炙甘草、炮姜、吴茱萸构成。功能温中散寒,利湿止泻。主治气冷阴寒或暴伤生冷而致泻痢初起,血气未衰,脾胃未败,或胀痛或呕恶者。
脾胃虚弱,中脘寒冷,呕吐痰涎不止
大圣膏
【处方】 厚朴、大腹皮、枇杷叶、半夏、人参各等分。
【制法】 上为粗末,再加生姜2钱(去皮),切作片子,一处捣烂,和作饼子,当2钱大,焙干。
【功能主治】 脾胃虚弱,中脘寒冷,呕吐痰涎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饼,煎至7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鸡峰》卷十二
安心神,保胎定痛。主妊娠无外感症,血虚内热乘心,忽然心悸如怔忡状,醒则烦闷,睡则多惊,或卧中言语恍惚,加以臌胀腹满,连脐急痛,坐卧不宁,气逆迫胎
大圣茯苓散
【处方】 茯苓、麦冬、香附、陈皮、厚朴、黄耆、紫苏、茯神、黄芩、黄连、川芎、当归、白芍、地黄、人参、白术、木香、甘草。
【功能主治】 安心神,保胎定痛。主妊娠无外感症,血虚内热乘心,忽然心悸如怔忡状,醒则烦闷,睡则多惊,或卧中言语恍惚,加以臌胀腹满,连脐急痛,坐卧不宁,气逆迫胎。
【各家论述】 妊娠患此,由受孕则血聚养胎,血已虚而又有邪热乘之,血虚则生内热。是方麦、神安神清心;四君、黄耆补气生血;芩、连清上、中二焦之热;四物养血益荣;陈、朴消胀除满;木、附通利三焦之气。本病则心悸,标病则胀满迫痛。此方标本两治而胎自安矣。
【摘录】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安养胎气。主妊娠气闷,或为喧呼,心忪悸乱,睡里多惊,两胁膨胀,腹满连脐急痛,坐卧不安,气急逼迫胎惊者
大圣茯苓散
【处方】 白茯苓(去皮)1两,川芎1两,麦门冬(去心)1两,黄耆(去芦,蜜炙)1两,当归(去芦,酒浸)1两,木香(不见火)1两,条参1两,甘草1两。
【制法】 上锉散。
【功能主治】 安养胎气。主妊娠气闷,或为喧呼,心忪悸乱,睡里多惊,两胁膨胀,腹满连脐急痛,坐卧不安,气急逼迫胎惊者。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水煎,温服,不拘时候。常服至分娩亦无恙。
【摘录】 《得效》卷十四
沉香温脾丸
【方源】:《卫生宝鉴》
【组成】:沉香、木香、丁香、炮附子、官桂、人参、缩砂仁、炮姜、白豆蔻、炙甘草、白术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每服9克,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去滓,空腹时热服。亦可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温阳祛寒,健脾理气。
【主治】:脾胃虚冷,心腹疼痛,呕吐恶心,腹胁胀满,不思饮食,四肢倦怠,或泄泻吐利。
【方解】:方中官桂、炮附子、炮姜温阳散寒;沉香、木香理气止痛;缩砂仁、白豆蔻化湿和胃,行气宽中;丁香温中降逆;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诸药配伍,有温阳祛寒,健脾理气之效。
【按语】:本方以脘腹冷痛、腹胁胀满、畏寒肢冷、呕吐泻利、舌淡苔白、脉沉细迟缓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
【附子】:
沉香桂附丸(《卫生宝鉴》),由沉香、川乌、炮附子、炮干姜、炒高良姜、炒茴香、吴茱萸、官桂构成。功能温阳散寒,理气止痛。主治中气虚弱,脾胃虚寒积冷,胁肋膨胀,心腹疼痛,腹中雷鸣,手足厥冷,便利无度;又治下焦阳虚,
1、及七疝,痛引腰屈不能伸,小腹不可忍,热物熨之稍缓。
2、冷香汤(《瘴疟指南》),由高良姜、附子、草豆蔻、川姜、丁香、檀香、甘草构成。功能温阳散寒,理气止痛。主治瘴病,胃脘刺痛,胸隔不利,或吐或泻,引饮无度,及夏秋暑湿,恣食生冷,遂成霍乱,阴阳相干,胁肋胀满,脐腹刺痛,烦乱口渴等症。
3、沉香温胃丸(《内外伤辩惑论》),即本方去白豆蔻、缩砂仁、生姜、大枣,加巴戟天、当归、炮茴香、吴茱萸、白芍药、茯苓、高良姜构成。功能温阳散寒,益气健脾,理气止痛。主治下焦阳虚,脐腹冷痛;伤寒阴湿,行气沉困,自汗;中焦气弱,脾胃受寒,饮食不美,气不调和,脏腑积冷,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鸣,霍乱吐泻,手足厥冷,便利无度。
当归四逆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当归12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1.5克,炙甘草5克,通草3克,大枣8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细欲绝而沉细;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方解】: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为本方主症,属血虚受寒。经脉血少,肝血不足,又感寒邪,阳气更伤,失于温阳,血脉凝滞,故见上述诸症。
本方以治寒凝血脉为主,故用桂枝温经通脉,为君药。辅以白芍宣通阳气,当归甘温补血活血;益阴和营,调和营卫。佐以细辛散寒止痛;大枣补益脾胃;通草可防桂枝、细辛过于温燥,又可通利血脉;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以手足厥冷、遇寒加剧、舌淡苔白、脉细欲绝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偏头痛、末梢神经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小儿麻痹症、冻疮、手足皲裂、寒冷性多形红斑、荨麻疹、精索静脉曲张、腹股沟疝等。如寒疝睾丸掣痛,牵引少腹冷痛,肢冷,脉沉弦者,加乌药、小茴香;寒凝甚者,加附子、肉桂。
【附方】:
1、通脉四逆汤(《重订严氏济生方》),即本方加附子,吴茱萸、生姜构成。功能温经祛寒,活血通脉。主治霍乱寒多,肉冷脉绝。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即本方加生姜、吴茱萸构成。功能温经通络,温中降逆。主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其人内有久寒,兼有呕吐,脘腹冷痛等症。
黄芪桂枝五物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12克,芍药9克,桂枝9克,生姜12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
【功效】: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症。症见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方解】:本方即桂枝汤加黄芪去甘草倍生姜构成,为治疗顽麻而无疼痛之血痹的常用良方。重在益气通阳,使气充血行。
【按语】:本方以局部肌肤麻木不仁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中风后遗症、末梢神经炎、肩周炎、原发性脑萎缩、截瘫、周期性麻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类风湿性关节炎、消化性溃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如见气虚,重用黄芪,再加党参;血虚,加当归、鸡血藤;阳虚,加附子;久病不络,筋挛,麻痹较甚者,加地龙、蕲蛇;筋骨痿饮,加木瓜、杜仲、牛膝;夹瘀疼痛者,加桃仁、红花、丹参;病在上肢,加羌活、姜黄;病在腰部,加补骨脂、续断、狗脊;病在下肢,加牛膝、木瓜。
甘草干姜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12克,干姜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中散寒,温肺益气。
【主治】:伤寒误汗后,四肢厥冷,咽中干,烦躁吐逆,即肺萎吐涎沫而不咳,其人不渴,遗尿,小便数,头眩。
【方解】:方中干姜温中散寒,温肺化痰;炙甘草益气和中。二药共用,辛甘以化阳,可振奋中阳,温肺益气。
【按语】:本方以胃脘冷痛、吐涎沫、腹泻清稀、口不渴、形寒食少、舌淡苔白、脉迟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结肠炎、眩晕、痛经、妊娠呕吐、鼻渊等。如脾虚,加白术、茯苓;气虚,加人参、黄芪;呕吐,加半夏;便血,加白及、灶心土、三七;喘息短气,加钟乳石、五味子、蛤蚧;肺寒咳喘,加麻黄、杏仁、款冬花;遗尿,加炙黄芪、巴戟天、益智仁;尿频、涎沫多者,加煨益智。
【附方】:1、生姜甘草汤(《备急千金要方》),由生姜、人参、甘草、大枣构成。功能温肺益气。主治肺瘘,咳唾涎沫不止,咽干口渴。
补五脏,固真元,通流关节,祛逐风邪,壮筋骨,活血驻颜。主一切风疾,气血俱虚,阴阳偏发,卒暴中风,僵卧昏塞,涎潮搐搦,脚手颤掉,不省人事,舌强失音,手足亸曳,口眼喎斜,或瘫痪偏枯,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举止错乱,四肢麻木;又治癫痫倒卧,目瞑不开,涎盛作声,或角弓反张,目睛直视,口噤闷绝,牙关紧急;又治风搏于阳经,目眩头痛,耳作蝉声,皮肤瞤搐,频欠好睡,项强拘急,不能回顾;及肾脏风虚,脚膝疼痛,步履艰辛,偏风流注一边,屈伸不得
大圣保命丹
【处方】 大黑附子(炮,去皮尖)2两,大川乌头(炮,去皮尖)2两,新罗白附子(炮)2两,白蒺藜(炒,去尖刺)1两,白僵蚕(洗,去丝,微炒)1两,五灵脂(研)1两,没药(别研)半两,白矾(枯,别研)半两,麝香净肉(研)半两,细香墨(磨汁)半两,朱砂(研)半两,金箔200箔(为衣)。
【制法】 上为细末,拌匀,用上件墨汁和药,每1两分作6丸,窨干,用金箔为衣。
【功能主治】 补五脏,固真元,通流关节,祛逐风邪,壮筋骨,活血驻颜。主一切风疾,气血俱虚,阴阳偏发,卒暴中风,僵卧昏塞,涎潮搐搦,脚手颤掉,不省人事,舌强失音,手足亸曳,口眼喎斜,或瘫痪偏枯,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举止错乱,四肢麻木;又治癫痫倒卧,目瞑不开,涎盛作声,或角弓反张,目睛直视,口噤闷绝,牙关紧急;又治风搏于阳经,目眩头痛,耳作蝉声,皮肤瞤搐,频欠好睡,项强拘急,不能回顾;及肾脏风虚,脚膝疼痛,步履艰辛,偏风流注一边,屈伸不得。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用生姜半两和皮擦取自然汁,将药丸于姜汁内化尽为度,用无灰酒半盏暖热,同浸化,温服。量病人酒性多少,更吃温酒1-2升,投之以助药力。次用衣被盖覆便卧,汗出为度。势轻者,每服半丸,不拘时候。如有风疾,常服尤佳。
【摘录】 《局方》卷一(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治丈夫、女人一切风疾,气血俱虚,阴阳偏发,卒暴中风,僵卧昏塞,涎潮搐搦,脚手颤掉,不省人事,舌强失音,手足曳,口眼斜,或瘫痪偏枯,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举止错乱,四肢麻木,又治癫倒卧,目瞑不开,涎盛作声,或角弓反张,目睛直视,口禁闷绝,牙关紧急。又治风搏于阳经,目眩头痛,耳作蝉声,皮肤俽搐,频欠好睡,项强拘急,不能回顾,及肾脏风虚,脚膝疼痛,步履艰辛,偏风流注一边,屈伸不得,无问久新,并皆治之
大圣保命丹
【处方】 大黑附子(炮.去皮尖)、大川乌头(炮.去皮尖)、新罗白附子(炮),各二两。白蒺藜(炒.去尖刺)、白僵蚕(洗.去丝.微炒)、五灵脂(研),各一两。没药(别研)、白矾(枯.别研).麝香净肉(研)、细香墨(磨汁)、朱砂(研),各半两。金箔二百箔(为衣)。
【炮制】 上为细末拌匀,用上件墨汁和药,每一两分作六圆,窨干,用金箔为衣。
【功能主治】 治丈夫、女人一切风疾,气血俱虚,阴阳偏发,卒暴中风,僵卧昏塞,涎潮搐搦,脚手颤掉,不省人事,舌强失音,手足曳,口眼斜,或瘫痪偏枯,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举止错乱,四肢麻木,又治癫倒卧,目瞑不开,涎盛作声,或角弓反张,目睛直视,口禁闷绝,牙关紧急。又治风搏于阳经,目眩头痛,耳作蝉声,皮肤俽搐,频欠好睡,项强拘急,不能回顾,及肾脏风虚,脚膝疼痛,步履艰辛,偏风流注一边,屈伸不得,无问久新,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一圆,用生姜半两和皮擦取自然汁,将药圆于姜汁内化尽为度,用无灰酒半盏暖热,同浸化,温服,量病人酒性多少,更吃温酒一、二升,投之以助药力。次用衣被盖覆便卧,汗出力度。势轻者,每服半圆,不拘时。如有风疾,常服尤佳,补五脏,固真元,通流关节,祛逐风邪,壮筋骨,活血驻颜。
【备注】 方与前大圣一粒金丹同。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风,天阴雨作痛
大省风汤
【处方】 附子1两,吴术1两,肉果(1方使丁香)半两,天南星半两,防风半两,藿香1分。
【制法】 上为饮子。
【功能主治】 中风,天阴雨作痛。
【用法用量】 方中附子用量原缺。
【摘录】 《普济方》卷八十九引《杨氏家藏方》
附子粳米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附子6克,半夏9克,甘草3克,大枣5枚,粳米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中散寒,化湿降逆。
【主治】: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腹满疼痛,痛势较剧,喜热喜按,肠鸣漉漉,胸胁逆满,呕吐、四肢厥冷,舌苔白滑,脉细而迟。
【方解】:方中附子温中祛寒以止腹痛,半夏化湿降逆以止呕吐,粳米、大枣、甘草扶益脾胃以缓急迫。诸药配伍,有温中祛寒,化湿降逆之效。
【按语】:本方以腹满疼痛、痛势较剧、呕吐、肠鸣、舌苔白滑、脉细迟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痉挛、溃疡病、肠功能紊乱、尿毒症等。如脾胃气虚,加党参、茯苓、白术;脾胃寒甚,加蜀椒、干姜;呕吐痰涎,加陈皮、茯苓。
【附方】:
1、桂附丸(《卫生宝鉴》),由炮川乌、炮姜、炮附子、赤石脂、炒川椒、肉桂构成。功能温阳散寒止痛。主治脏腑暴感风寒,上乘于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膂,乍缓乍甚,经久不瘥者。
1、乌头赤石脂丸(《金匮要略》),由乌头、蜀椒、附子、干姜、赤石脂构成。功能温阳祛寒止痛。主治阴寒痼结,心痛及背,被痛彻心。
2、赤丸(《金匮要略》),由茯苓、乌头、细辛、半夏、朱砂构成。功能散寒止痛,化饮降逆。主治寒饮腹痛,疼痛剧烈,呕吐,肢冷,心下动悸,舌淡苔白滑,脉沉滑或沉弦。
温中丸
【方源】:《全生指迷方》
【组成】:干姜30克,半夏30克,白术60克,细辛15克,胡椒1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练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粒,以米饮送下,食前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化痰。
【主治】:脾咳,口中如含霜雪,中脘隐隐作冷,恶寒,脉紧。
【方解】:方中胡椒、干姜温中散寒,干姜、细辛温肺化饮,白术健脾燥湿,半夏燥湿化痰。五药合用,有温有散寒,健脾化痰之效。
【按语】:本方以中脘隐隐作冷、恶寒、咳嗽气喘、痰多清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如痰多者,多白芥子、莱菔子、紫苏子;咳甚者,加杏仁、紫菀、款冬花;喘甚者,加苏子、麻黄、白果。
【同名方】:
1、《张氏医通》温中丸,由橘皮、半夏、茯苓、神曲、炙甘草、黄莲、香附、苦参、针砂、白术构成。功能健脾行气消肿。主治脾虚不运,黄胖面肿足胀。
《证治准绳》温中丸、由人参、甘草、白术构成。功能益气健脾。主治小儿胃寒泻白,肠鸣腹痛,吐酸不入,霍乱吐泻。
【附方】:温中化痰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炒高良姜、青皮、炒干姜、陈皮构成。功能温中化痰。主治停痰留饮,胸隔满闷,头眩目晕,嗜卧减食,气短恶心,咳嗽呕吐;或饮酒过多,或引饮无度,或过伤生冷,痰涎并多,呕吐恶心。
茯苓四逆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茯苓12克,人参3克克,附子5克,炙甘草6克,干姜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回阳益阴,宁心除烦。
【主治】:少阴病见烦躁不安。
【方解】:方用人参益气生津、安精神,定魂魄;干姜、附子回阳救逆;姜、附于人参合用,回阳之中有益阴之效,益阴之中有助阳之功;茯苓健脾,宁心安神;炙甘草益气和中,且能调和诸药。五药并用,有回阳益阴,宁心除烦之效。
【按语】:本方以四肢厥逆、心悸、烦躁、舌淡苔白滑、脉微欲绝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本方治疗休克、心里衰竭、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病、内耳眩晕等症。如心悸怔仲,加生牡蛎、生龙骨;烦躁不安,加琥珀;虚寒泄泻,加白术、补骨脂;浮肿,小便不利,加桂枝、白术。
一切风卒中,涎潮痰厥,神昏语涩
大省风汤
【别名】 大醒风汤、大省风散
【处方】 大附子1两(生,去皮脐),天南星1两(生),全蝎半两,防风2钱,川芎2钱半。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一切风卒中,涎潮痰厥,神昏语涩。
【用法用量】 大醒风汤(《直指》卷三)、大省风散(《普济方》卷九十一)。
【摘录】 《医方类聚》卷二十一引《易简方》
诸虚风涎潮,痰厥神昏,头晕语涩,手足搐搦,半身不遂;及历节风痛,筋脉挛急
大省风汤
【处方】 川芎1两,半夏1两,防风1两,甘草(炙)半两,全蝎(去毒)3个,附子(炮,去皮脐)半两,川乌(炮,去皮脐)半两,木香半两,南星半两。
【制法】 上锉散。
【功能主治】 诸虚风涎潮,痰厥神昏,头晕语涩,手足搐搦,半身不遂;及历节风痛,筋脉挛急。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10片,水煎,温服,不拘时候。
气虚,加沉香;气逆,加紫苏;胸膈不利,有痰,倍加半夏、人参;头晕头痛,加天麻半两,全蝎1个,煎熟入麝香;热风左瘫右痪,口眼斜,口噤不能言,手足顽麻,去附子、川乌。
【摘录】 《得效》卷十三
中风痰涎壅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大省风汤
【处方】 防风1两,生半夏1两,甘草5钱,生川乌5钱,生南星5钱,生白附子5钱,木香5钱,全蝎2两。
【功能主治】 中风痰涎壅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加生姜10片,水煎服。
【摘录】 《医学入门》卷七
黑锡丹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金铃子30克,葫芦巴30克,木香30克,附子30克,肉豆蔻30克,破故纸30克,沉香30克,茴香30克,阳起石30克,肉桂15克,黑锡60克,硫磺60克。
【用法】:用黑盅或新铁铫内,如常法给黑锡硫磺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极细。余药并杵,罗为细末,都一处和匀入研,自朝至暮,以黑光色为度。酒糊丸如梧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苓光莹。每服三四十粒,空心姜盐汤或枣汤下,妇人艾醋汤下。现代用法:每服3-9克,温开水送下。
【功效】:温壮下元,镇纳浮阳。
【主治】:
1、真阳不足,肾不纳气。症见浊阴上泛,上盛下虚,痰壅胸中,上气喘促,四肢厥冷,冷汗不止,舌淡苔白,脉沉微。
2、奔豚。症见气从小腹上冲胸,胸胁脘腹胀痛,或寒疝腹痛,肠鸣滑泄,或男子阳痿精冷,女子血海虚寒,月经不调,带下清稀,不孕等。
【方解】:上气喘促,冷汗不止,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沉微,为本方主症,属射阳不足,肾不纳气。痰壅胸中,为兼痰湿之症。奔豚、寒疝、男子阳痿精冷,女子血海虚寒等均为肾阳衰弱之所见病症。肾为水脏,火在其中,为水火之宅,今肾阳虚衰,肺气不利,肾不纳气,故上气喘促;肾虚卫阳不固,故冷汗不止,四肢厥逆;肾阳不足,水不化气,聚而成痰,故胸中痰壅,成为上盛下虚之症。
方中黑锡甘寒,为“水中之精”,镇降浮阳,摄纳肾气;硫磺、黑锡为主药,硫磺大热,为“火中之精”,温肾益火之良药。二药同炒,照顾肾为水火之脏的特点,使水火交恋,阴阳互根,标本兼顾。辅以肉桂、附子、葫芦巴、阳起石等,助硫磺温补肾阳。肉豆蔻、木香温中理气,使之补而不滞;沉香平冲降逆,助黑锡纳气归肾,为佐药。本方用药多温燥,恐伤真阴,故又反佐以甘寒的川楝子(金铃子),同时又具利气疏肝之效。
【按语】:本方以上气喘促,冷汗不止、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沉微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哮喘、肺气肿等。如气喘痰鸣,冷汗厥逆,舌淡苔白,脉沉细而促者,宜用人参汤送服。
本方药物重坠,又多温燥,故孕妇及下焦阴亏者禁用。本方为温降摄急之剂,肺久病缓治之方,一般只能连服2~3次,不能持久服用,久服多服,恐有铅中毒的危险。
【附方】:
1、黑铅丹(《成方切用》),由硫磺、黑锡构成。功能镇纳浮阳,降逆平喘。主治阴阳升降失常,上盛下虚,头目眩晕;下元虚冷,肾不纳气所致的痰鸣气喘。
黑锡丸(《普济本事方》),即本方去阳起石构成。功能、
1、主治与本方同。
小建中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芍药18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饴糖30克。
【用法】:先将前5味水煎2次,去渣取汁,兑入饴糖,分2次温服。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症见腹中时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虚劳阳虚发热,腹痛食减。
【方解】:本方即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方中饴糖甘温而润,缓急止痛,温中补虚,《千金》谓其“补虚冷,益气力”,故为君药;中药芍药敛阴,配以桂枝温阳,二味均为臣药;佐以炙甘草,得芍药则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得桂枝则辛甘化阳,温中补虚;使以生姜、大枣补脾胃,调营卫而和诸药。诸药配伍,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平补阴阳,调和气血之效。取“劳者温之”之义,脾中阳得运,化生气血,灌溉四旁,则虚劳何患其不愈。本方不用大温大补,而用平和醇厚之品,建立中焦脾胃之气,故方名为“小建中汤”
【按语】:本方以腹中时痛、按之痛减、喜得温按、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薇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神经衰弱、慢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溶血性黄疸、功能性低热、更年期综合症等。如泛酸、加吴茱萸、乌贼骨、瓦楞子;寒重,加花椒、干姜;泛吐清水,加陈皮、半夏,茯苓;腹痛甚,加延胡索、丹参、川楝子;遗精,加牡蛎、龙骨;气滞,加砂仁、木香;便溏,加白术、山药。
临床运用时,务必注意方中各药配伍用量之比例,以符立法本意。本方甘令中满,呕家即中满者不宜服用;药性温热,阴虚火旺者禁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由调高细胞免疫能力,同时对体液免疫亦有一定影响。本方加当归、黄芪可防治结扎幽门所致的胃溃疡发生,抑制胃液分泌,减少游离酸和总酸度,使胃液的PH值上升;可抑制鸽胃的正常运动及家兔的肠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对抗乙酸胆碱和毛果芸香碱所致的肠痉挛。
【附方】:
1、加味建中汤(《杂症证治新义》),即本方去饴糖,加黄芪、党参、当归构成。功能建中补血。主治面色萎黄,虚黄,精神倦怠,小便清白。
2、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即本方加当归构成。功能温补气血,缓急止痛。主治产后虚赢不足,腹中时痛,少气,或小腹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若失血过多,加生地黄、阿胶。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即本方加黄芪构成。功能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主治虚劳诸不足,腹中拘急,自汗或盗汗,短气,肢体困倦,脉虚大。
大建中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蜀椒3克,干姜12克,人参6克,饴糖30克。
【用法】:先将前3味水煎2次,取汁,兑入饴糖,分2次温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或腹中漉漉有声。
【方解】:方中蜀椒大辛大热,温中散寒,下气止痛,并能驱蛔杀虫,为君药;干姜大辛大热,温中散寒,和胃止呕,为臣药;阴寒内盛由于中阳之虚,故用人参甘温,补益脾胃,扶持正气,为佐药;饴糖建中补虚,缓急止痛,且以缓和椒、姜辛烈之性,为使药。四药配伍,而成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剂。本方大热大补,足以温健其中脏,使阴寒尽去,中阳建立,故方名“大建中汤”。
【按语】:现代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胃肠痉挛、胃下垂、肠黏连、蛔虫性肠梗阻、嵌顿性疝早期、腹膜炎等。如腹胀满、加厚朴、砂仁;恶寒重,加炮附子;寒甚或头痛目眩,加吴茱萸;呕吐,加半夏、生姜;蛔虫腹痛,加乌梅、槟榔、苦楝根皮;脾虚,加白术;血学,加当归;口干,加白芍;手足麻痹,加桂枝。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水煎液小量时对家兔离体肠管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大量时则出现抑制作用,表明本方对家兔离体肠管的活动双向作用。
【同名方】:
1、《全生指迷方》大建中汤,由芍药、远志、黄芪、当归、泽泻、龙骨、人参、炙甘草、大枣、生姜构成。功能益气养血,安祷固精。主治虚劳,热从腹中或背起,渐渐潮热,日剧夜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而混浊,甚则频数尿精,多梦遗精,日渐消瘦。若腹中急,加饴糖。
2、《济生方》大建中汤,由黄芪、鹿茸、附子、地骨皮、石斛、人参、川芎、当归、白芍药、续断、炙甘草、小草、生姜构成。功能补气养血,温肾助阳。主治诸虚不足,小腹急痛,骨肉酸痛,胁肋䐜胀,气短喘促,痰多咳嗽,潮热多汗,心下惊悚,腰背强痛,多卧少气。
3、《丹溪心法》大建中汤,由黄芪、当归、桂心、人参、芍药、甘草、半夏、附子、生姜、大枣构成。功能调中和胃。主治无根之火聚于胸中,独熏于肺,传于皮肤而发阴斑,半点如蚊,蚋、虱、蚤咬壮,见于手足、胸背,稀少微红者。
【附方】:加减大建中汤(《普济方》),由川芎、芍药、当归、黄芪、肉桂、炙甘草、白术、姜、枣构成。功能温阳益气养血。主治妇人胎前产后,一切虚损,月水不调,脐腹㽲痛,往来寒热,自汗口渴。
十四味建中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当归、白芍药、白术、炙甘草、人参、麦门冬、川芎、肉桂、炮附子、肉苁蓉、半夏、炙黄芪、茯苓、熟地黄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9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食前温服。亦可改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量酌定。
【功效】:补气养血,温肾健脾。
【主治】:气血不足,脾肾久虚,积劳虚损,形体赢瘠,短气嗜卧,寒热头痛,咳嗽喘促,吐呕痰沫,手足多冷,面黄脱色,小腹拘急,百节尽疼,夜卧汗多,梦寐惊悸,大便滑利,小便频数,失血虚极,心忪面黑,及阴症发斑等。
【方解】:方用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补血调血;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补脾益气;肉桂、附子、肉苁蓉温补肾阳;半夏化痰降逆;麦冬养阴生津。诸药配伍,有补气养血,温肾健脾之效。
【按语】:本方以气短喘促、虚劳赢瘦、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大便滑利、小便频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虚劳、肾虚腰痛、遗精阳痿、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大胜金丸
【处方】 牡丹1两,藁本1两,人参1两,白术1两,白芷1两,白薇1两,白茯苓1两,当归1两,赤石脂1两,白芍药1两,甘草1两,川芎1两,没药1两,延胡索1两,桂2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保养冲任,顺政子道,温中益气,进美饮食。主妊娠风冷,气血劳伤,头旋体瞤,怔忪惊悸,寒热往来,心腹胁痛,肢节烦倦,赤白带下,胎气不宁,难产疼痛,及产后一切病。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心温酒送下。
【摘录】 《鸡峰》卷十五
大生丸
【处方】 熟地黄(酒蒸)4两,当归身4两,续断(盐水炒)2两,阿胶(蒲黄末炒珠)2两,杜仲(盐水炒)2两,丹参(炒)2两,黄耆(蜜炙)1两5钱,白芍(酒炒)1两5钱,延胡索(炒)1两5钱,川芎1两5钱,广皮5钱,香附(四制者)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 调经。主经水不调,久不受孕。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空心白汤送下。行经时加2钱。
若先期色紫,改为煎剂,1两改作1钱,加黄芩8分,生姜3片,水煎,空心服,临卧再服;若后期色淡,加肉桂、熟艾、干姜各5分,生姜3片,水煎服;若经未至而腹痛,则用丹参1两为末,黄酒下2钱,俱以经尽为止。
【摘录】 《竹林女科》卷四
大生脉汤
【处方】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天冬 黄柏 川归 牛膝 红花 枸杞子 生地
【功能主治】 主心热脉痿,胫纵不任地。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有汗,加黄耆。
【摘录】 《赤水玄珠》卷十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