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喜极而泣,把他中举后的待遇放到今天,你估计比他还疯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基本上都学过出自儒林外史的经典文章——范进中举,范进是个家境贫寒的读书人,家里一个老娘一个屠夫女儿的妻子。多年科举考试屡试不第不仅让范进丢光了面子还让贫寒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这让四邻和岳父对他更是鄙视至极。他的老泰山更是提着酒和大肠进入他家,当着他母亲和妻子的奚落他:说自己倒了八辈子大霉把闺女嫁给他,这么多年为了他科举考试倒贴了多少,是我祖辈积德让你中了个相公。在中举之前老丈人对他可是极尽嘲讽,然而放榜后得到范进中举的消息,四邻和他老丈人都赶忙过来巴结称其为文曲星。深刻刻画了个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社会背景,真是穷人站在十字街头耍十八钢构钩不着亲人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舞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宾朋 。
范进在得知自己中举后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还自己拍了拍手笑道:中了,然后摔了一跤昏过去了,然后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动作,众人认为他疯癫了。其实这是奋斗了一辈子的普通人天降巨富的一个正常表现,比如你奋斗了20,30年每天还为吃顿饭发愁,突然告诉你你是世界首富的唯一继承人,你会作何感想呢?首先我们要看看清朝考试流程中举需要经过几个阶段。

清朝继承的是明朝的科举制度,考秀才的第一场考试叫“县试”,由所在地的知县主持,参加者数百人,择其优者推荐到府里,参加“府试”,这场考试的通过率通常在10%-20%之间。秀才的第二场是“府试”,由所在州府的官员组织,通过者获得“童生”身份,这才取得考秀才的资格。
“府试”完后是“院试”,由皇帝钦派的翰林充任学政或学道主持,每三年举行两次,考试分正试、复试二场。“府试”通过率常年在2%左右,范进54岁的时候才通过这场考试获得秀才的身份。秀才之后才是“乡试”考举人,乡试”的正副主考由皇帝任命的钦差担任,每三年举行一次,平均每次录取1200人,在清朝中期部分省份录取率不足1%。中举后就可以参加“大考”也就是可以考官了。

古人尊称秀才为先生,相公,也有穷酸秀才的蔑称,但绝对没有称呼其为“老爷”的;而举人就大不同了,一般老百姓见到都得称呼一声“举人老爷”,有穷酸秀才但绝对举人不可穷酸。成为举人,意味着脱离了被剥削阶层算是半只脚踏入了统治阶层。在当地如果知县老爷想做什么事情有时候也得找他们商量。举人和秀才其实有很大的不同,举人一家子都有免除徭役,不纳税的特权包括其门下家奴。可以豢养家仆奴婢,举人无论有没有补实缺,名义上都是现任地方官的同僚,所以见官不避,功名抵罪,犯了罪可以用功名折刑罚等级。过堂不用刑,不下跪。隐性的收益就更多了。

范进中举后当了多大的官呢?其实在我们课本里并没有描述,然而在儒林外史却有。范进为母丁忧三年后进京赶考,高中进士先被封为御史,后被钦点为山东学道,提督山东省的教育行业以及学员的考试,正三品官衔,比今天的省教育厅的厅长权力都大。
范进从一个被人肆意嘲讽的穷酸秀才,到颐指气使官运亨通的山东学道,不可为人生不大起大落。这种过山车的人生际遇的前半生是儒林外史吴敬梓的一个真实写照,他少年孤独怪癖,成年后父亲病故家产又被族人抢夺,最后老婆不甘族人欺凌,饮恨而死,他自己更是一辈子困于科场,最后贫困而终。这个故事也阐述了穷人要想出头,奋发图强的图书多么重要,像极了八省联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