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情怀
作者:张福江
满怀无比喜悦的心情,背上书包和几位同村玩伴一同出发,伴随着欢声笑语来到学校。腰站小学,坐落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那是一所村办小学,交通不便,学校到家要的距离是2公里,我们步行来到学校,开始接受人生启步教育,上小学一年级。那年是公元1968年3月1日,正值文化大革命的第三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全国上下政治上一片“繁荣景象”,经济上却十分落后,农村生活艰难困苦。
初到学校的第一天,对所有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学校占地面积不大,整个校园不足4000平米,校舍破旧,设施简陋,教室不多,环境凋敝,所有的外部环境,都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打下深刻烙印。
在有限的校园里,共有成排连脊的地房两栋,一栋10间教室为教学用房,位居北侧,每间面积约45平米。分设校长办公室一间;全体教师办公室一间,因为条件简陋,十几名教师都拥挤在一个办公室办公;其余的8间房舍就是学校给学生上课的地方了。南侧一排房屋约为6间。其中2间为学校勤工俭学开办的工厂,经营铁匠铺生意,给周边村民有偿加工一些简易生产工具,如镰刀、锄头、铁叉等,还常年加工马掌钉,同时为附近生产队用于农耕的牲畜挂掌,获得的收入用以补贴办学所需;2间是冬天用来储存越冬燃煤用的;还有2间是存放一些学校备品的库房,名为库房,实际上库房内也没什物品。校舍也好、库房也罢,房屋质量令人堪忧,屋顶上的瓦片脱臼许多,每到夏季遇有雨天,教室就会漏雨,没钱维修,为了保护学生们的安全,学校总会提前放学,回家避雨。尽管条件如此艰苦,那些收入微薄的民办代课教师,仍然忠心耿耿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默默地奉献着,他们不愧为一个时代的园丁。
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教室在北侧那栋最东边的教室,面积约45平米,推门进入,环顾四周,简陋至极,没有任何教学设备,没有期待中的桌椅,心中的落差犹如黄果树瀑布飞流直下,叫人无语,感觉和自己的期望相去甚远。
首先,黑板是在教室的一面墙上用水泥抹制而成,表面刷上墨汁就是黑板了。
其次,课桌是用土坯垒成土坯垛,垛与垛之间的上面,用高粱秸秆蓬上,然后再在上面抹上泥巴,几个土坯垛用秸秆串联在一起,约七、八米的长度,高50厘米,这就是我们的课桌。
再次,座椅就更简单了。座椅完全就是用土坯堆码约30厘米高,在土坯表面抹上泥巴,当然,是需要晾干的,这就是我们的座椅了。
还有些什么?我便忘却了记忆。
条件是艰苦的,设备是简陋的。但是,依然泯灭不了我们这些初谙世事的娃娃们求知的欲望,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快乐地成长。同样,许多同学照样学业有成,后来成为国家的栋梁和各行各业的精英或骨干,工作在祖国各地。现如今,都已相继退休,在全国各地安度晚年。
虽然艰苦的办学条件让我们这一代人饱受了经济落后的艰辛,可是我们也同样享受到了那时学生上学没有经济负担的快乐。我们那时上学不需要交学费、杂费,没有任何课业负担。每天的课后作业,都会在学校完成。学习落后的学生,老师会用学生放学后的时间单独给落后生补课,是免费的,不收取一分钱。需要花钱的地方也仅限于买些铅笔、橡皮、作业本,物价还相当低廉,铅笔2分钱一根,橡皮3分钱一块,作业本5分钱一本,在我的记忆里,我读小学时每年的零花钱绝对不超过3元钱,似乎没地方花钱。说实话;那时没钱,即便是有钱,也没地方去花,因为商品匮乏,没东西可买。
以上这些困苦的生活,已成为我今天值得回味的往事。没有亲身经历的后人们,是绝对不会相信的。可是,我要告诉你的是:这的的确确是真的!回忆这些往事,不是为了教育后人,更不是批判过去。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发展的速度太快了。我们经历了国家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繁荣昌盛,都叫我们赶上了,经历了。我们是真正体验到了什么是幸福?我们就是幸福的一代人!在我少儿时代的家乡,他的贫穷、它的落后令我难以忘怀。因为那里有一群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乡亲们!
作者:张福江
二O二一年二月三日于九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