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化手段解决机构和居家老人定位与呼叫的需求

一直是热点话题,在实际应用中,又往往遇到诸多问题

谈到机构中老人的定位与呼叫,这确实属于硬需求。

我们过去接触的客户中,相对于养老管理系统本身,很多机构更倾向于选择一个可以帮助他们管理老人与减少风险的解决方案。这既是关于需求的问题,也是对功能应用最终的着力点。

综合客户类型,可以概括成三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担心老人出问题以及救护不及时,急需风险控制。

第二类:有一部分养老机构以此作为市场营销的卖点,通过定位以及呼叫,可以做到功能的覆盖,成为一个机构高大上的体现。

第三类:希望真正地把定位的需求跟养老管理业务系统进行融合,成为辅助运营的工具。

早在2014年与某机构运营总监沟通时,他提出希望老人的收费能够被量化。一个机构对老人收费,除了按评估指标,一定程度上还会与老人的一些其他个性服务挂钩。比如有些老人比较独立,很多事情尽量自己解决,也有足够强的自理能力,所以评估的时候护理级别也不高。但是上了这样的系统以后,他会不断按定位呼叫来请求关注,为他服务。

这样在机构里造成的结果是,上了还不如不上,因为陷入了服务不可控的状态。试想,如果一个单纯的分离割裂开的硬件设备,没有得到及时响应,那么并不能达到防止风险目标。如果无限制地响应老人的需求,有时确实是微不足道的需求,人力资源成本消耗太大,护理员苦不堪言。

当时讨论的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定位呼叫系统,需要:

一、作为一个功能点在定位与呼叫应用层上构建一个业务管理系统,将老人的每次呼叫、呼叫的原因、善后处理以及呼叫性质的定性,做业务性的概括和记录。

二、业务系统能够利用强大的分析功能,结合老人其他的属性,可以在未来得出更多的统计性报表,并且基于大数据去分析某一次老人的呼叫,中间产生风险的概率到底有多大,产生骚扰的可能性有多大。

三、接下来,业务系统通过有效的报表,对服务与呼叫进行挂钩,就可以跟老人的家属有很好的展示和解释,对护理员的服务体现的越多,对老人的收费就越多,护工的收益也相应增加。

如图上所示,一卡通可以实现帮助老人实现定位、呼叫基本功能,进一步扩展也可以消费、门禁的应用进行结合。老人通过卡上的紧急按钮,SOS键,护工或者院方管理人员就可以得到救助信息,提供及时的救助。目前这里面存在的某些争议点可能在于人工误触,或者是按钮本身容易引发的误报。从厂家的角度,要规避按钮因为过紧,老人在紧急情况下按不下去,或者按下去没有产生实际效果等技术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养老机构需负间接责任,所以对于误触需要有一套管理方法。

呼叫报警系统的引入,一方面是风险规避,一方面是责任增加。如果以此为卖点,向老人及家属推销,那么未来老人发生紧急情况,呼叫没有有效发出或者发出后没有得到有效响应,会是一个大问题。

呼叫定位还有一些比较绚酷的使用,相对成本会高一些,比如进行3D建模,室内及大型园区都可以建模。结合轨迹回放功能,基本可以对老人所有行为进行监控。当老人发生了某些突发事件进行善后处理时,除了借助摄像头还原,也可以在摄像头跟踪不到的时候,通过轨迹回放了解当时可能的情况。

上面跟大家交流了一下目前养老呼叫的一些需求和常见的形式。不同的用户根据需求与战略定位,在解决呼叫与定位需求时,又会有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第一种是固定的床头呼叫方式。很多传统养老机构或养老公寓里在使用,偏向早期从医疗系统转移过来的解决方案。床头式呼叫功能和通话功能没有问题,如何解决定位?

固定式呼叫早期都是通过事先埋线的方法实现数据传递,但是养老机构多为改造项目,进行穿孔、布线,改造成本特别大,时间也不允许。

折中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无线呼叫来实现,精度上肯定不如无线定位,但是成本低。在足够多的场所里布下呼叫按钮,通过编号通过收到的呼叫信息,可以判断在餐厅或卫生间或房间,还是某一公共场所。

无线呼叫发生器在技术上相当于我们非常熟悉的BP机或者电台,它的好处可以减少养老机构改造布线,可以快速布置而实现定位。

第二种是无线呼叫方案。目前国内几家主流供应商,支持单个设备距离理论上是一千米,具体实施时要看养老机构有无特别长的走廊或者带凹形的结构或大型柱子等,这些都会对信号产生一定的干扰。

为了解决传输问题,无线解决方案以通信卡为例,卡上有一个红色按钮,是很容易触碰的报警按钮。底部有一个USB充电口,工作指示灯和报警指示灯。这张卡有通信的功能,也有信号发射的功能,在一些大型的、设备较旧的养老公寓可以实现全覆盖。

无线呼叫报价一般有两种,价格差距较大。数字化无线呼叫方案,相对于以前无线波段的方案有更大的稳定性,相对成本高一些。老人身上佩戴这张卡,如果他使用频率较高或者误碰较多,可能很快就没有电了。

第三种,现在很多高大上的机构在采用的,室内自建基站的方式实现定位,通过老人卡或者佩戴式设备进行呼叫。这个方案优势是定位相对准确,只要基站布的足够恰到好处,老人定位到房间或者两三米的距离没有问题。这个方案结合前面讲到的3D建模方式,或者二维平面图方式可以察看老人在楼里面的状态、位置和轨迹。

因为成本较高的原因,在室外大面积应用的案例特别少。需要定位到房间里面,布置基站,还要解决传输的网关、感应点。另外耗电量较大,护理员三天两头帮助老人搜集卡片进行充电,就怕等老人真到危急情况时,电量不足、信号发射不出来。

第四种是室外GPS定位,加上老人腕表进行呼叫。这个方案的优点是成本较低,人均一块腕表就可以解决。与第三种方案相比,应用场景差异在哪里?

一般来说,如果室外面积大,老人活动范围比较宽泛,往往推荐客户使用第四种方案。通过老人佩戴腕表,上面带GPS芯片,插入SIM卡后,借助电信基站三角定位算法,实现补充定位。

既然有低成本的方案、又有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的应用支撑它,为什么还会有第三种方案的应用场景存在?因为GPS卫星从天上垂直下来,只能得到经度和维度,交叉在地图上面只是一个点。室内需要定位时,特别是到具体楼层,只能选择第三种方案。

特约嘉宾:廖虎斌

廖虎斌,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从事IT行业近20余年。北京太和养老创始人,深入养老行业多年来,参与了万科养老,香河爱晚大爱城养老等大型综合养老项目,对养老管理的信息化和智慧化结合和规划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整理编辑:时英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