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英 | 竹林聚散云相似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卷一‖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子书‖搜作品‖搜作者‖大美麻城‖文化麻城‖云峰诗友会‖编读同期声‖故事会‖散文‖现代诗‖诗词库‖近期热帖‖诗联年度热帖‖诗友会年度热帖‖散文小说年度热帖‖点将台‖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举水晨读‖半月新帖‖精华作品‖抗疫诗文‖顾问专辑‖编委专辑‖乘马诗社‖学苑新苗‖黄土诗社‖校园新风‖视频汇‖读者信箱‖诗词评论‖唐风宋韵‖格律知识
内
容
梗
概
01 有谁似此赴刑场
02 一曲广陵遗绝响
03 抚琴打铁忆曾经
04 魏晋风流数七贤
05 明志绝交埋祸根
06 仗义偏向虎山行
07 曲终弦断人不见
竹林聚散云相似
——闲话古代文人雅集(三)
范成英
1
万里风沙知已尽,谁人会得广陵音。
公元262年夏天的一大早(具体日期无考),洛阳城里熙熙攘攘,人流如织。人们来不及漱洗、早餐,来不及买菜买米,且全然不顾头顶上火辣辣的太阳,便急不可耐的奔向东市刑场。此时的刑场,早已壁垒森严,四周的兵士虎视眈眈、目不转睛,死死盯着越来越多、蜂拥而至的人群。人群里,有洛阳太学院的三千多名太学生,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人雅士,有本地的绅士豪杰及普通市民。赤日炎炎、骄阳似火,烈日下的人群挥汗如雨,饥渴难耐,他们焦虑、煎熬,不时踮起脚尖向外张望。他们在盼望谁、在等待谁呢?其时,他们在等那个集道家“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和儒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于一身的竹林名士——嵇康。
这天应该是嵇康的三十九岁生日,记得小时候每到生日那天,母亲总是早早就做好了他爱吃的麦芽糖黍米饼、肉脯和五味羹,虽然幼年丧父、家境平平,虽然从祖父起就由秀丽的江南会稽移居山阳,为躲避仇家而改名换姓,但是这些祖辈的恩怨、战事动乱及陈年往事丝毫不影响嵇康超然豁达、朴讷诚笃的天性和红炉点雪的悟性及蕙质兰心的品行。即便今天上刑场了,他仍然从容不迫、淡定自如,好像今天的赴死主角不是他自己。
大约已午交界时分,随着官兵清道,主角嵇康在人们翘首等待中终于进场了,随着他的出现,刑场上便响起阵阵惊呼,响起太学生们的呐喊声援。人们惊艳他的高颜值、美风仪和魏晋风度,心里暗暗将他与美少年潘安、俏驸马何晏相比。此时的嵇康,虽然五花大绑、须发零乱,虽然站在粗糙的木制囚车里,被坚甲利兵鸣锣开道游遍了洛阳城的每一角落,如同打马游街的新科状元一般受万众瞩目。但身高七尺八寸且器宇轩昂的嵇康,其颜值和气质仍冠盖上述美男,人们更惊奇他的镇定自若,这得有多强大的内心,多坚强的意志,才能面临刑场的生死考验脸不变色、心不跳。
其实在此之前的牢狱日子里,嵇康想了很多很多,也曾为自己的“不智”追悔而写下最后一首《幽愤》诗,诗曰:“昔惭柳下,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恧良朋……”——想我一直自诩以柳下惠为师,然而较之他、实在惭愧。每每忆起孙登的箴言,更令人悔恨交加。我负了自己一生的志向又对不起要好的朋友……(注:关于偶遇孙登的极简过程:嵇康常常朝迎晨曦、暮宿荒村,一个人辗转数月到山野林泉采药探险。有一次到汲郡的共北山,即今河南辉县的九峰山采药,偶遇仙人般的孙登,顿感相见恨晚。其时仙风道骨的孙登一直生活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他夏天结草成衣、冬季披发为暖,终日研读《周易》《老子》,抚琴自娱。嵇康默默跟着他十多天,然无论嵇康说什么或怎么做,孙登始终一言不发,最多笑笑。无奈之下,嵇康只好告辞,临行前实在忍不住,说:“先生真的没有一句话想要对我说的吗?”没想到沉默了十多天的孙仙人这时开口了,他缓缓地打量了一眼嵇康,说道:“子才多识寡,难于免乎今之世矣!”——你这个人哪,才能多而见识少,尘世中的灾厄你恐怕是难以避免了)。孙登的箴言比管辂预言何晏遭灭族之灾还准,嵇康苦笑。
2
东市广场挤满了黑压压的各色人群,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光辉灿烂,就像现在嵇康的心情一样明亮。因为此刻的他已经把一切都看清了、放下了,心里眼里只剩下一片光明。他环视了一眼广场,知道阮籍不会来、山涛不会来,司马昭更不会来,至于那个青蝇点素的钟会,很难说此时他正躲在那个角落里窃喜。广场上的主要人群其实是那些纯朴天真的学子们,也许今天这堂苌弘化碧的血腥课会让他们一辈子都记忆深刻。太学生们声嘶力竭的呼叫、伤心欲绝的样子让人心疼,嵇康突然想到自己还有一件未了的心事——《广陵散》。作为一辈子都把音乐当做生命中重要部分的人,走时怎能没有它陪伴?
于是,嵇康趁着时间还早(古时行刑一般都是正午)便向在场的监刑官索要那架跟随了自己几十年的片玉古琴(其实他哥早就抱琴在场,因为这琴是用来陪伴它主人的,无论生死都是)。琴架好了,嵇康再也心无旁骛,什么七政三台、沧海桑田以及喧嚣的尘世都与他没有关系了。他端正坐好、聚精会神的弹奏起来。
《广陵散》是一支宏大艰深的乐曲,即使今天流传下来的,也仍是如此风格。不知当年嵇康所奏是何等壮采,如果我们凝聚细心体味那些古曲,就会发现其实它们风格各异:那《高山》之庄重如心承万物的老者,那《梅花三弄》之纯灵仿佛生机盎然的少年;而《广陵散》的磅礴与激越,正如生命之力冲破一切束缚的勃发。嵇康东市奏响的《广陵散》,弦起处风云为之凝滞,人鬼为之寂然,天地间只剩下了那跌宕琴弦的律动、那流泄指尖的真心。曲声轻扬时如仙风袅袅、飘若云水,曲声激越时似金戈铁马、逐电追风,震撼动人。
在所有的古曲中,《广陵散》应该是最神秘的一支乐曲。从溅满鲜血的诞生到溅满鲜血的千古永绝,一直都飘渺在神奇的传说中。其实《广陵散》的最早版本早在汉代就有,据说在蔡邕《琴操》的记载里,该乐曲描绘的是战国时期聂政剌韩王的复仇故事。乐曲流传到魏晋之后,嵇康凭着自己对琴理乐理独到精深的理解进行了完善。因此,“广陵绝响”并非《广陵散》乐曲消失,而是嵇康版《广陵散》从此再无传人。
3
随着音乐的起伏跌宕,嵇康的思绪飞到了家乡山阳(今河南焦作),眼中渐渐浮现出故乡夏木阴阴、野花似染的景象和郁郁葱葱的竹林。他的家,就是那种“竹径暗通流水入,柴门常对落花关”的普通农舍:粉墙青砖、原木为梁,门前一畦青青的菜地、屋旁一棵依依垂柳,树下一口小小池塘,屋后则是一大片青翠欲滴的竹园。嵇康以打铁加工镰刀、荷锄等农具谋生,尽管他娶了曹操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却不愿攀龙附凤去巴结皇室宗亲,尽管他曾不得已做了几天朝廷命官,但早就借故辞职了。
妻子贤惠、儿女双全,一家人和睦相处。闲下来的时候,他就专注他的爱好——音乐。魏晋名士具备的软件硬件他一样不少,除了音乐,他对文学、书画、棋艺、禅学、香道和博古等样样精通。家里的琴桌上,片玉五弦琴静静的躺在那儿,春凳上的古书静候着它的主人,画案上的文房四宝,还有棋桌上的围棋、禅椅上的佛珠、博古架上的青铜器、香几上的香炉等等等等,都在恰到好处的位置待命。除了野游采风、探险采药和为生计打铁外,抚琴,对弈,写字绘画,吟诗作赋,茗香品茶,都是嵇康生活中的一部分。
4
如果不是那天(公元245年)阮籍和山涛冒然闯入他的竹林,搅了他的平静生活,也许这辈子嵇康都会岁月静好。
40岁的山涛较之22岁的嵇康,年龄几乎隔了辈份,除了年龄虚长外,山涛基本没什么优势。从小家境艰难,熬到40岁才终于做了河内郡的主簿。但他心态好,宽厚温和,做人低调。这天他拉着新结识的阮籍一道,翻山越岭去拜访竹林高隐的“画中人”嵇康。魏晋时的山阳不似如今的焦作交通便利,仅北边巍巍太行山的羊肠鸟道,行走起来就如虎尾春冰。第一次见面,他们就被嵇康水月观音般的仪表惊艳了:天下竟有如此俊雅的农人!难怪《晋书》里描述他的外貌说:“虽不自藻饰,但却天质自然、龙章凤姿。”第一次小聚,他们就在嵇康屋后的竹林里席地箕踞(注:魏晋时代的坐姿如同现今日韩一样是跪着的,箕踞则是很随意的席地而坐)。一杯清茶、一壶黄酒或几碟素菜,就让他们“天涯相遇两相知,对榻清谈玉屑霏”。也许,竹林之游就是从这天起,拉开了帷幕。
公元210年出生的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之子。他三岁丧父,八岁能写文章和弹琴。期间还是太子的曹丕曾来探视过他们孤儿寡母,曹丕的爱心之举给小小年纪的他留下了温馨且深刻的记忆。也就是说,一个诗礼之家的天才少年,在孤独中感受到了人间温暖,看到了亮光,于是修文习武,立下报国济民的志向。他在著名的《咏怀诗》里就表示过:“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读书。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不过,十四五岁只是一个有梦想的年龄段,待到他二十岁出头的时候,社会上呼风唤雨、引领风尚的是一群浮华公子,即皇亲国戚的何晏、王弼、夏候玄、李胜、丁谧等。他们被后人喻为“魏晋风流第一代翘楚”——正始名士,只是这群翘楚们虽极富才华,极有能耐且身份显贵,却作派轻簿,互相标榜,利国利民的事没干一件,与阮籍理想中的报国济民风马牛不相及。当时朝堂上正值曹氏与司马氏两股势力较劲,阮籍彷徨、失落,纠结了好久好久,最后不得不混进这群名士中去寻找自己的机会。
正始三年(242年),朝廷太尉蒋济闻悉阮籍“俊面淑悦、为志高”,喜出望外,决定征阮籍入朝为官,那知得到消息的阮籍却写下辞绝奏书并亲自送到洛阳城外都亭让吏卒转蒋。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蒋济还以为对方谦逊,大热天亲自带上一干人马到城外迎请,谁知连阮籍的面都没见着。这之后的数十年,阮籍一直活在自己的痛苦纠结中,他既想报效国家,又看不起当朝权贵;既想脱颖而出,又无法木秀于林。因而,他于247年(37岁)曹爽征兵时婉拒,40岁时却又做了司马氏的郎中,251年(41岁)做了司马师的从事郎中直至散骑常侍。而当司马昭欲与他联姻时,他却又大醉60天,使其联姻破产。
多愁善感,凄迷彷徨,是阮籍彼时的心境,正如他在《咏怀诗》中感叹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长年忧思忡忡,夜不能寐,想起人间万事,竟只剩下一片伤心。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开始的。如:“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伤感、绝望,阮籍自觉到了世界末日。他诉说自己“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为应对朝堂上下各色人等,阮籍还练就了一双青白眼——青眼识君子,白眼看小人。有人说阮籍是“走到穷途末路,方觉万般皆空”。
这之后,河内郡人向秀,沛国人刘伶,琅琊人王戎及阮籍的侄子阮咸陆续来到竹林,刘伶好酒,阮咸擅琵琶,向秀则亦步亦趋紧跟着嵇康,一起打铁一起读书,亲密无间。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喜读老庄,相信玄学(注:玄学是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人生哲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玄”字源于《老子》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解说。)这三观相同的七位名士在一起即是传说中的竹林七贤。竹林七贤与建安七子最大的不同即是:建安七子积极投身政治,建功立业、向权力靠拢,竹林七贤则拼命逃避权力中心,向往神仙般的自由。
所谓魏晋风流,首先得具备风流的硬件(学问、文章),名士相见也不仅仅只欣赏对方的气度,还得有拿得出手的好文章。较之会写诗、赋的山涛、阮籍,嵇康略胜一筹。他是魏晋时期最出色的散文家,他的《声无哀乐论》几乎影响了整个晋朝甚至后世,被东晋宰相王导十分看好。当时,学术界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有关“音乐”是否有哀、乐的大辩论。嵇康首先提出音乐到底是什么,其次指出音乐与教化的关系。《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本身没有喜怒哀乐,它只是一个自然产物,对人的影响只有静与躁,至于乐曲的悲伤、幽怨、欢快或清新等等,所有情感全是人赋予的。如同本身就甘苦的酒一样,酒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但是有人喝了高兴,有人喝了却悲伤。音乐的雅乐与神乐,视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定,与音乐本身无关。
【附】《声无哀乐论》节选:“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
嵇康的音乐作品有《风入松》《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等,后四曲合为四弄,与蔡邕的五弄合称九弄。据说这九弄乐曲传至隋炀帝时已经成为朝廷入仕的必备条件。不仅乐曲,他的画作《巢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别具一格,草书墨迹也“精光照人、气格凌云”。人称其“抱琴半醉、酣歌高眠”。散文辞赋《春秋左氏传音》《琴赋》《酒赋》《怀香赋》《释私论》《明胆论》及四言五言七言诗等等作品亦流传至今。
其实,生活在世外桃源的嵇康,他写文章也好、弹琴也罢,包括他赖以谋生的打铁种地,都只是平淡日子的精神调剂。因为,他从小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受过任何政治风向的影响和任何政治潮流的洗脑,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浑金璞玉朴实无华。因而,他没有阮籍那么多心理负担,也没有山涛那种改变际遇的强烈要求。
这不,一向“以国家为已任”的阮籍这一天又突然心血来潮,一大早就独自一人爬上了广武山。当然,广武山不是什么风景名胜之地,而是当年项羽刘邦争夺天下时,终于分出胜负的旧战场。当年刘邦和项羽隔着一条“广武涧”对峙数月之久,最后楚军败于刘邦的兵之诡道。这片改变了天下的古战场,如今在阮籍眼里满目荒凉,就像此刻他的心情一样。当他攀登到山顶,面对苍穹白云、莽莽群山的时候,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郁闷,他放开嗓门大声长啸,喊出了那句震撼千古的名言:“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关于“竖子”指谁,后李白、苏轼有过争议,一说指项羽、一说指曹爽。
5
嵇康第一次在洛阳亮相是他24岁那年。那是阮籍和山涛非要拉他到京都见世面,并向曹林(曹操的儿子)推荐他的《养生论》文章。《养生论》和《声无哀乐论》曾经影响了魏晋南北朝,被捧上了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金字塔。养生,无非为了延年益寿甚至梦想长生不老,这个问题应该是人类亘古以来的天问。嵇康的《养生论》提出并解答了生命到底有多久、饮食养生是耶非耶、清心养神和智与欲的平衡等等问题,慷慨中的嵇康最后总结说:“被天和以自然,以道德为师友,玩阴阳之变化,乐长生之永远,因自然以托身,并天地而不朽……”所有的解答概括为一句话:“越名教而任自然”。这句话几乎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令人欣慰的是,此次的洛阳之行让长乐亭公主(曹林的女儿、有说是孙女)慧眼识珠,如同“贾氏窥帘韩掾少”一般选中了他,甘愿下嫁到山遥水远的嵇康家。
不幸的是,此次洛阳之行在曹林的“好意”举荐之下,嵇康勉为其难做了一段时间的官,先是官拜郎中、后又中散大夫,为日后的不幸埋下了种子。果不其然,一名擅长长袖善舞的朝廷官员钟会因拜访他遭冷遇而怀恨在心,当朝权贵司马昭欲召他为幕僚遭婉拒而耿耿于怀。然嵇康就是嵇康,你记恨他也好,巴结他也罢,他不会因你的身份显贵、你的干扰或情绪改变他自己。在他的有限生命中,他只看重两件事,一是永无止尽的学问,二是生死之交的朋友。令人扼腕痛心的是,恰恰是他最好的朋友最后拖累了他、害死了他。
这不,山涛得到司马昭赏识之后很快高升,当他即将履新的时候向司马昭推举了嵇康接替自己吏部郎的职位(事先也没问问嵇康愿意否),这换作一般人来说绝对是锦上添花的喜事,可嵇康是谁?嵇康是皇亲国戚,是曹氏姻亲,他生平最不愿意的就是朝廷做官。他如果想做官就不会带着长乐亭公主回山阳,他如果想做官也轮不到你山涛苦哈哈的看司马昭的脸色,自有曹林在朝中周旋。只可惜这世上总有以已之心度他人、爱替别人做主的人,古今如此。
山涛的提议很快得到司马昭同意,魏晋禅代之际正是启用人才的时候,再说嵇康是有别于正始名士的新人,是南金东箭、美人香草,自己也曾经向他伸出过橄榄枝。于是,得到司马昭旨意的山涛就喜滋滋地派人到山阳告诉嵇康。阴差阳错的是,嵇康当时不在,他已经外出几个月了,什么时候回来没人知道。于是这事黄了,山涛的一片苦心也白费了。按理说这事应该画了句号。可是不行啊,嵇康是个认真的人,他怕哪天山涛又发神经要拉他去做官,怕那天司马昭又想起他来,下一道诏书……
嵇康越想越觉得自己应该表明态度,于是提起笔来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附绝交书文白夹杂版节选):
“前年我从河东回来,听显宗和阿都说你曾经打算向朝廷推荐我接替你的职务,这事虽未实现,但说明你并不了解我,我与你不同,你遇事善变通、好夸赞别人,我却性格刚烈直爽不善迎合。况且,我与你只是普通朋友,不是深交。近日听说你升官了,我十分忧虑,怕你不好意思独自做官而要拉上我充当助手,正如厨房里的厨子做菜时需要帮手一样。这等于让我手持屠刀,双手沾血,一身腥臊。所以我得向你说一下可不可以这样做的道理……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
这篇《与山巨源绝交书》虽是因山巨源(山涛)而起,但山涛确实是想帮嵇康,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他知道,魏晋禅代已成定局(注:皇帝曹髦被司马氏的府丁杀了,死了还被郭太后诬为逆子,这世上还有黑白之分吗?)司马昭是不会放过嵇康的。你嵇康与这个定局较什么劲呢,你就不能学学阮籍来朝廷混混。
阮籍活得多累多痛苦,嵇康一直看在眼里,俗话说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在嵇康的意识里,自己一尘不染,高情远致,清风峻节;如果让他像阮籍那样活,还不如让他去死。因此,在那篇看似绝交、实则明志的文章里,嵇康将他的拒绝、愤慨和蔑视,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列举了自己不宜做官的七不堪:
1、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 2、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
3、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
4、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积,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
5、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
6、不喜俗人,而又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
7、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缠其虑。
6
当这篇《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放到司马昭的案头时,他的脸色由蜡黄转为铁青,眼睛差点滴出血来,他挥剑砍了书桌,砸了花盆,恨不得立马将嵇康乱剑劈死,碎尸万段。而嵇康写完这篇惊天巨作之后,他似乎了结了一桩心事。因为在他看来,凡事都不可模糊不清、得有个交待,既然自己不想做官就得有个不宜做官的理由,就得给好朋友(或者说司马昭)一个明确的回复。这之后,他依然我行我素,依然还在那个“春来且看花千树,客去仍留屋数间”的山阳老家打铁种菜,同刘伶醉酒,与向秀辩论养生,与阮咸探讨音乐。(注:“阮咸”这个人名,如同琵琶的代名词,或者说因阮咸而兴的乐器它的前身就是琵琶。因此从竹林时代一直流传到了现代,现在,中国音乐学院还设有“阮咸乐团”专门演奏“阮咸”。)每当月白风清的夜晚,竹林里就会歌落梁尘、琴音袅袅。而在司马昭的“斩立决”名单上,嵇康早已被锁定,只不过,刚刚杀了以何晏、夏候玄为代表的一大批“正始名士”,司马昭也不想弄得人心惶惶。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话还真经典。这嵇康暂时是没事,而嵇康的朋友吕安却在此时惹出祸事来了,确切的说也不是吕安惹事、而是吕安的哥哥欺侮了吕安还反诬他不孝父母。谁都知道我国自大汉以来人们最讲究的就是孝道,那时候,不孝即是犯罪,于是吕安入狱被判流放。吕安如果是那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自己的家事无论输赢宁愿打掉门牙和血吞也不会去劳烦别人。偏偏吕安不是,他一次又一次的给嵇康写信诉冤,有些质疑朝廷判决不公的信被截,最后落到司马昭手里。嵇康本不惹事,可朋友的事却一次次的骚扰着他,于是,他决定自己去廷尉府为吕安申辩。天可怜见的是,就在嵇康走进京城廷尉府的时候,他的朋友吕安却已被判极刑处死了。吕安人是死了,但他质疑朝廷的信还在,于是嵇康再怎么有理也百口莫辩,自己一身清白,最后却被好朋友带进沟里了。廷尉府是什么地方,是进去容易出来难的人间地狱,更何况嵇康还是司马昭早已锁定的对象呢。
7
彼时的洛阳东市广场,太阳刚刚当顶,黑压压的人群却屏气凝神地盯着台上的嵇康,偌大的广场没有一丝杂音,连监刑官、刀斧手全都被嵇康的琴声吸引住了。特别是那三千多名太学院里的太学生,他们原本不认识嵇康,若不是那年那月的那一天嵇康到太学院抄录“三体石经”,可能这辈子他们都会擦肩而过。(注: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石经共有三块,即汉朝的“嘉平石经”,魏朝的“正始石经”和唐朝的“开成石经”。其中魏朝的“正始石经”是由篆书、隶书和先秦古文字雕刻而成的“三体石经”。石经上雕刻的都是儒经,如:《诗》《书》《礼》《易》《春秋》等等)。试想一个虔诚抄录石经的人怎么会是朝廷该杀的人呢?太学生们彷徨、焦虑、想不通,他们纷纷向朝廷、向司马昭请求赦免,希望无罪释放嵇康,并邀请嵇康到太学院讲课。即便到了刑场,太学生们仍在苦苦哀求和呼吁。
琴声时而低沉悠扬、时而激越高亢,有时似片片雪花纷纷扬扬、有时却又如千军万马驰骋战场。随着琴声,嵇康的思绪又一次回到了那片郁郁葱葱的竹林,那个让他释放天性、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的故乡。那个让刘伶“酒不醉人人自醉”、让阮咸琵琶曲如步虚声、让阮籍青眼识君子、让向秀冥冥之中早就打好了《思旧赋》腹稿的地方。其实,竹林七名士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聚散无常、聚少离多,他们真正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是嵇康最喜欢的诗句,也是他的诗词意境和家乡的生活环境、更是他的人生格局及此时此刻的超然心境。相传东晋以写“神”著称的大画家顾恺之曾经把这组诗句当作画《竹林七贤图》的基调,但他知道,画“手挥五弦”易,而画“目送归鸿”就太难了。是的,画“手挥五弦”只是画一个潇洒的抚琴动作即可,而画“目送归鸿”所表达的却是目光后面的心境。
正午,正当人们沉浸在《广陵散》那激荡人心的乐曲中时,刑台上突然传来“砰”的一声巨响,刹那间便见嵇康指尖下的琴弦寸断,曲声戛然而止。就在人们惊魂未定之时,又见刽子手那闪着寒光的利刃在空中划了一道剌眼的弧形…。一切,都迅雷不及掩耳,一切,又仿佛天崩地裂般突然……谁也没想到与世无争、风骨峭峻的嵇康,最后竟然以最惨烈的溅血之景凝为了一幅流芳千古的耀眼名画,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嵇康走了,带着他的“广陵绝响”永远离去了,只留下后人无尽的追忆和哀思。古人曾曰:“铜驼荆棘夜深深,尚想清谈撼竹林。南渡百年无雅乐,犹惜当年广陵音。”
向上滑动阅览
2.缥缈的文学梦
5.皎洁的昙花梦
6.另类富二代
范成英《故乡的曾经》相关链接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