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挣工分

挣工分

好长时间了,脑海里一直盘着一个词,也一直盘着和这个词相关联的,那个充满纯真的“挣工分”的童年故事。

说起“工分”这两个字,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能够知道或熟悉这两个字的,应该多数是年过半百且在农村长大的人。在分田到户之前,现在的镇、村、组的名字当初被称做公社、大队、生产队。那时每个生产队在集体劳动中,普遍以“工分制”作为劳动的计量和分配依据。这种工分制根据性别、年龄,为社员制定工分标准。每年统一发放计工本,便于记录劳动情况。记得我们生产队当时的规定是:青壮男劳力,每天出满勤,一个劳动日十工分;姑娘、妇女每天出满勤,一个劳动日八工分;十八岁向下的孩子和六十岁向上的老人,每天出满勤,一个劳动日六工分。所谓的满勤,即每天早晨、上午、下午,都要按时按点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早晨,天刚露晓,生产队长的哨声就在村子中间响起来了,听到第一遍哨声,大家纷纷起身。第二遍哨声响起时,多数人已经拿起农具,向生产队的社场走去了。每天的集体劳动都由生产队长在早上统一安排,晚上收工,晚饭前或晚饭后,凡是当天参加劳动的人,会陆续拿上记工本到记工员家,把当天的劳动情况详细记下,便于年终考核。当时能成为记工员的人,必须是有文化,思想好,会算帐,不怕吃苦的人。那时我的父亲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外面工作,家里两本计工本,分别是年龄超过六十的奶奶和我的母亲的。

记得那年秋天,十岁的我读三年级,妹妹八岁,刚上一年级。好像是国庆节之后,大队成立文艺宣传队,那天,大队书记到我们学校选了十几名学生做宣传队员,我和妹妹被选在其中。小时候的我和妹妹都非常欢喜唱歌。每天放学,我们常会沿着熟悉的乡间小路,蹦蹦跳跳唱到家。

听说姐妹俩都被选为大队宣传队员,奶奶和母亲显得格外高兴,她们认为这对我家来说是件很光荣的事。从选进宣传队那天开始,我们放晚学后就被留在学校排节目,指导我们的老师是当时的下放户,姓戴,她原是无锡某中学音乐老师,随她的丈夫及孩子一起下放在我们二队。记得那时,每天下午二节课下,戴老师就已经等在学校隔壁的大队部了。我们跟着戴老师,利用每天下午二节课后的时间排节目。可能是每天排练时间太短,排了好长时间也不见效果。眼看离汇演时间越来越近,大队书记着急了。那天下午排练前,他让戴老师把我们集中在一起,他对我们宣布:从第二天起,我们十几个宣传队员,停课排节目,排好的,每人每天计八工分,排不好的,重新换人。教我们的戴老师,每天另外再补助十工分。听说不上课专门排节目,每天还能挣八工分,我们十几个孩子,一个个高兴得喜眉笑眼、手舞足蹈的。后来的二十天多天排练中,我们在戴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都能够按要求一板一眼的进入自己的角色。

时光已过去许多年,我仍然记得当年和三个同学表演的小戏,《养猪场上四大嫂》,甚至出场的唱词,到现在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四大嫂,长得俏,一路歌声一路笑,嗨、哎嗨、哎嗨那个吆噢……”记得当年戴老师还为我们编排了:红色娘子军片段,农业学大寨快板书,歌颂好日子的三句半,妹妹当时人虽然小,可她的声音又脆又亮,戴老师安排她独唱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又安排她和同学合唱一首,现在想来亦很励志的歌。几十年过去,虽然歌名已不记得,歌词却是烂熟于心:“登山盼高峰,行船争上游,社员斗志比天高,加快步伐朝前走。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迎着困难上,顶着风雨走……”

那年腊月二十几,大队安排两辆小手扶拖拉机,送我们到公社参加汇演。每辆车斗旁插着两面红旗。小手扶开起来红旗就飘起来,坐在上面的我们是既兴奋无比又激动开心。两辆小手扶,一辆上是书记带着我们一群孩子,另一辆坐着看管导具的戴老师和敲锣打鼓的师傅们。那年汇演,是在公社中学的礼堂里举行的,一个公社二十四个大队的汇报演出,我们大队旗开得胜,得了第一名。

演出结束后,书记让另一辆小手扶先回去,他把我们十几个孩子,带到当时街上唯一的大众饭店,给我们每人煮了一碗鸡蛋面,他自己没有吃面条,就坐在旁边笑咪咪的看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那温馨的画面,好长时间,都定格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以至于多年后,在路上遇到曾经一起演出的同学,还会忆起大众饭店吃面条的情景,怀念离世的老书记。

那年除夕前,生产队决算年终分配,奶奶的记工本上,整整多出了四百六十工分,那是十岁的我和八岁的妹妹挣来的。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蔡小平,网名闲庭信步。喜欢养些花花草草,喜欢在文字中漫游,盐城市诗词协会会员,响水县诗词协会理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公众号 hyd19671125

微信号 hyd196711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0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0)

相关推荐

  • 南洋十二年(十八)

    25.又一"发明",工分打折   七四年元旦刚过,中舍河工我因年终决分方案在陈姓农家也就是裁缝师傅家同队干部研究方案最终定夺.我先大致汇报了一下七三年粮棉副业总收入情况,鉴于七三年 ...

  • 雪泥鸿爪 | 第二章 初为人师

    第二章 初为人师 教学相长的快乐 中国农村的民办教师,一度有四百万人之多.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担负着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亿几千万农村中小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将现代文明传播 ...

  • 散文|挣长期工分的人们

    全文共 2082字         阅读全文需6分钟 几十年前的生产队时,人们挣工分分两种情形,一是出一天工记一天工分,另是一年到头干一样活计,挣长期工分的. 挣长期工分的人分两层,一层在大队,一层在 ...

  • 【灵璧故事】挣“工分”

     挣"工分" 文/同龄人       人们都知道"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很多人不知道"分.分.分,是社员的命根",只有接近五十岁及其以 ...

  • 当代散文‖【评工分】◆林殿正

    作者简介 林殿正,男,山东省栖霞市人(现长住北京).长期从事企业文秘工作,退休后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先后有数十篇(首)小文散见于多家纸刊或平台.系栖霞市作家协会会员和散文学会会员,乃一介痴心不改的文学梦 ...

  • 【小说月报】梁炜:张婶(中篇小说·上)

    张婶 文/梁炜 1 一大早,张婶就匆匆忙忙地走出了小区大门,向右边刚刚建起的西街公园而去.时序才走进了八月,清晨有了微凉之意.太阳还没有露脸,晨风轻轻地吹着.奔走中的张婶那稀疏而细软的时髦短发虽然用两 ...

  • 回忆当年生产队的基本情况

    人民公社时代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因为当时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核算分配的,又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生产的.所以,在公社,大队,生产队三个层级中,生产队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从整体上讲,生产 ...

  • 散文||挣“工分”的岁月

    挣"工分"的岁月 袁福成||江苏 在解放后的中国农村,从人民公社开始,直至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止,挣工分,曾经是亿万农民难以忘却的记忆. 在农村老家,乡亲们经常把挣工分叫做 ...

  • 散文||挣工分的岁月

    挣工分的岁月 周爱东||江苏 小时候,我有音乐天赋.发现并培养我这点潜质的不是我父母,而是我的一个老师,他的名字叫殷长岭. 殷老师是一个下放知青,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三十多岁的样子.至于为什么他们一 ...

  • 散文:在生产队挣工分的岁月

    第四部分:<收秋> 收秋的时候,天还热着.熟了的庄稼,诱惑着人们的心. 那个时代的庄稼地,几乎什么庄稼都种,是计划经济的必然特征,也有庄稼汉子的勤劳. 我简以五颜六色去形容那时的秋吧. 秋 ...

  • 陈志民:挣工分儿(下)

    挣工分儿(下) 文图/陈志民 看红薯地和送扇镰看起来活轻工分儿好挣,可对于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的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那时,在胆量上还需要打磨锻造,在体力上也需要锻炼增长.比如看红薯,红薯地离村子 ...

  • 陈志民:挣工分儿(上)

    挣工分儿(上) 文图/陈志民 挣工分儿是按劳分配的六.七十年代的事情,参与生产队的农活,按贡献大小记工分儿,年底分红. 我开始挣工分儿是在上了五年级的时候,已经是12岁小伙子了,才允许干农活挣工分儿的 ...

  • 从挣工分到工时管理

    尽管几乎所有稍有点规模的企业,都会使用绩效考核这一工具,然而,一个普遍的现象似乎是,除了经营部门工作人员的绩效能够比较直观的衡量以外,非经营部门人员的业绩似乎永远都是一种"鸡肋"的 ...

  • 散文||挣 扎

    挣   扎 李益民||湖北 阴沉湿冷主宰的季节,灰蒙的单色肆无忌惮涂鸦了远方的天空,很怀念那些艳阳的日子,脑海里仲夏的热与阳春的暖让人浮想,但一阵冰凉的彻骨生生袭来,割似的传达到身体所有的感知神经,毫 ...

  • 回忆“挣工分”

    来源:今日江山 2017-03-29 09:23 戴洪兴 "挣工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集体干活时计算劳动所得的方式,虽然早已成为往事,我却记忆犹新. "出工啰,出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