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在线】| 张仿治:花红树绿台湾岛
台北的阳明山是一个很大的范围,我们去的是阳明公园。汽车从城市道路开出,一会儿就进入了地势起伏的山路,让人觉得这大山就在城里,或者说这城本来就在山中。总之,城和山是连在一起的。
我们到阳明公园来,目的只是看花。一进园门,迎面就是一片怒放的樱花。导游说,阳明公园遍植多种樱花以及梅花、杜鹃花、茶花、碧桃、杏花等花木,这里的樱花和日本的不一样,大多是台湾原生的山樱花。每年春季举行的阳明山花季均能吸引满山人潮,为全台最知名的赏花节日之一。
果然,这里除了樱花外,还有许多别的花。杜鹃花是漫山遍野,有些我不知名的花也随处可见。透过树林向山坡望去,五彩缤纷的简直是一个花的海洋。特别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在温暖的春天,居然看到了盛开的菊花!记得唐朝黄巢的诗中曾写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可知自古以来菊花是在秋天开放的。黄巢也因此很为菊花忿忿不平,他悲悯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因此许诺,“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想不到,他的愿望今天在台湾让我看到了。我也为这里的蜂蝶高兴,它们比别处的同类要幸运得多,能在春天采到菊花蜜。
因为台湾气候暖的缘故吧,或许还因为台湾人普遍爱花,除了公园里,在别的地方也经常可以看到许多鲜花。有木本的,有草本的,有藤本的;有在山崖下的,有在公路边的,有在人家屋门前的,有在菜馆院子里的。让我惊喜的是,在去台湾南部时,看到了公路边的木棉花。我曾在电影中第一次看到这种被称为“英雄花”的树,后来读舒婷的《致橡树》,更对它充满了好感,一直希望能亲眼看到它,想不到这次不期而遇了。它热烈开放的红硕花朵让我肃然起敬,但可惜的是,当时汽车开得很快,我没法把它的倩影拍下来。我希望等到了目的地后,还能看到它,然而最终未能如愿。
与烂漫的鲜花相互辉映的,是葱翠的树木。台湾算是亚热带了,这里的树木与我们的家乡多有不同。常能见到的是那些叶子如扇子般大的热带树。以前我一点也分辨不出各种热带树的区别来,这次经导游指点,稍微有点知道了。那种高大而树干稍细的,是槟榔树;叶子同槟榔树很相近但树干较粗的,是椰子树;还有一种树干有如瓶子一样鼓起的,是椰树的变种,也有称为瓶树的。香蕉树的叶子似乎更大,而树干不那么光滑。
一路上看到最多的是槟榔树。在许多地方,槟榔树笔直地成单排列着。导游说,这多是农民们用来作为两家农户的田界的。还有不少地方,槟榔树则是整片地成林栽种。
有那么多的槟榔树,就会有那么多的槟榔。据介绍,吃槟榔能提神,也许还会有别的功效。在台湾的城市乡村,我们所经之处,不时可以看到卖槟榔的摊店,有时只隔几间门面又有一家装饰着明亮的霓虹灯的槟榔摊。看来这里的人都喜欢咀嚼槟榔,不过我奇怪的是,就算有再多的人爱吃槟榔,也用不着那么多的槟榔摊啊。
这里的榕树也很多。这种树特别令人喜爱,它会从树枝上长出无数柔软的气根来,一直向地面垂下。当这气根伸入地面后,就会变成新的树枝。这样,如果没有人的干预,单是一株榕树,就可能不断扩展,长成一片密密的小树林。记得从前曾在一个展览馆里看到过一张直径两米多的大圆桌,它居然是用一棵榕树的根桩做成的,桌面是树干锯掉后的截面,而桌脚则是无数盘绕曲屈的细根。可见它能长得多么大!
让我感动的是,在孔庙外面,有一株生病了的大榕树,树旁特地悬挂了一个公告,告诉人们,医生正在小心地医治它。我衷心愿它能早日恢复健康。
在台湾岛最南端的“鹅鸾鼻”认识的一种植物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披头散发的叶子带点刺,又有似菠萝的果子。我为它拍了好几张照片。遇到一位当地人,问之,回答说它叫“林投”。
据说林投是台湾海边及溪边常见的植物,常成大片群落,能耐湿、耐盐、耐风沙,因此,是一种很好的防风植物。果实基部可以吃,木材柔软有弹性,可当临时建材。林投的根可以治疗伤寒、眼热及甲状腺肿,嫩芽可治狂热,并可以治疗痈疔。
就跟郑成功祠等象征台湾与大陆统一的古迹一样,台湾的老百姓中间流传的关于林投的故事也令人扼腕——披头散发的林投树远远看去犹如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当地百姓们说这树是一位名叫林投的苦命女子变成的。林投的丈夫去大陆做生意,过了整整八年了,还是没有一点音讯。原来此时清朝政府与台湾的郑氏政权对抗,大陆与台湾之间实行海禁,林投想去大陆找丈夫,但又没有办法过去,只有每天到海边去等。等呀等呀,林投昔日俊俏的脸蛋变得皱纹满面,满头云鬓也变成了一头白发,散乱地披着。她不停地哭,连眼泪也哭干了,最后死在了海边。不久,就在林投哭死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树,高高的树干,披散着乱发似的树叶。当地的人们说这就是林投死后的化身。
仔细想想,林投树的传说与大陆沿海的望夫石、望夫台的传说颇为相象,都是有关妻子望夫归的内容。这些故事情意绵绵,充满着悲伤,它正是生活中许多悲欢离合故事的写照吧,看来老百姓都是愿合而不愿分的。
在海边,在城里,还常能看到一些别的热带植物,因为匆匆而过,没法知道它们的名字和特点。
作者简介:张仿治,1949年出生,浙江省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首批学科骨干。已退休。因所学是中文专业,退休后寻思,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动笔写点东西以自娱。于是近几年陆续在报刊发些小说、散文,并出版有散文集《一个榫头一个眼》、《米饭为什么这样香》、《悠然见菜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