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养亲汤治谢综合症

​三子养亲汤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19-05-16分享收藏

古医学研习会第18期

共同分享,共同收获

作者/占凌胭;编辑/高佳华

导读:三子养亲汤是一个小而专的方剂,临床常被配伍使用。本文从方义、辨证要点、用药原则、配伍、临床应用等各方面对三子养亲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文章引用了古代文献、名家经验与现代研究,信息量大,涵盖面广,说理透彻。读后能使我们对三子养亲汤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更全面的掌握。

1、来源

《韩氏医通》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

“三士人求治其亲,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甚切,予不欲以病例,精思一汤,以为甘旨,名三子养亲汤,传梓四方。”

《病因脉治》组成:山楂子,莱菔子,白芥子。(不作具体分析)主要功效:消食化痰

2、方义分析

“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

紫苏子:主气喘咳嗽,若咳喘尤甚者以之为主药。

白芥子:主痰,除皮里膜外胁旁寒痰积聚,若痰涎盛者以之为主药。

萝卜子:主食痞兼痰,若食滞胃胀甚者以之为主药,以助消食导滞。

若痰、气滞、食积同时并重,可三药等量。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现代药理实验证实:三子养亲汤有镇咳、祛痰、平喘及消食作用。合方和拆方研究表明,紫苏子、白芥子都有明显祛痰和平喘作用,白芥子祛痰作用较紫苏子强,而紫苏子平喘作用较白芥子强,镇咳则以莱服子作用强。由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组成的三子养亲汤,其平喘作用优于各单味药。三药经配伍组方后,既可增强药效,又可取各药之所长,协同发挥作用。

3、辨证要点

1)辨虚实

祛邪治标,气虚、阴虚忌用,无食积或无气滞者不宜选用。

2)辨寒热

三子养亲汤中紫苏子,性味辛温,有止咳平喘功效,《别录》云其:“主下气,除寒温中”。白芥子性味辛温,温肺祛痰,《本草经疏》云:“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隔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然肺经有热,与夫阴虚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莱菔子性味辛甘平,消食化积,降气化痰,《本草纲目》曰:“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三药组方,性温主疏泄,适用于寒痰壅盛、气滞或食积者,而肺经有热,阴虚火旺所致咳嗽、痰少者,不宜选用。

4、用药原则

1)三味药用量,依主证而定

何证居多,则以何药为君,其效尤佳。若咳喘尤甚者,则以紫苏子为主药,以加强止咳平喘之功;若痰涎盛者,则以白芥子为主药,以增强快隔化痰之功;若食滞胃胀甚者,则以莱菔子为主药,以助消食导滞;若痰、气滞、食积同时并重,可三药等量。三子养亲汤为豁痰利气、祛邪之剂,易耗气伤正,故各药用量均不可太过。其主药用量可用9一12g,余药用量次之。三药等量时,则以8一12g为宜。

2)祛邪不忘扶正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脾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景岳全书》亦曰:“故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使根本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矣。”由此提出了治痰求本的重要性。所以在应用三子养亲汤祛痰时,要注重治痰之本;再者,因此方为祛邪之剂,易耗气伤正。故临床运用时,可配伍白术、茯苓、扁豆等健脾化湿之品,一是以其固本,防“三子”耗气伤正;二是取其能绝“痰之源”,加强祛痰化湿之功。

3)用药不拘于老人

要顾及年幼者“脏腑娇嫩”,年长者“年老体衰”的体质特征,在祛痰止咳平喘时,配合健脾补肾,扶正祛邪并施。

5、配伍应用

1)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

二陈汤(法半夏、橘红、茯苓、甘草、生姜、乌梅)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功效,与三子养亲汤相合加减,具有健脾化痰、止咳平喘之功,适用于痰浊壅盛所致,以咳嗽、咳大量白痰、气喘、胸隔痞闷、肢体困倦、舌苔白润、脉滑等为主症的病证。痰涎盛者加苍术,咽喉肿痛者加牛芬子、僵蚕,大便秘结者加积壳、厚朴,喘息甚者加地龙、草劳子。

2)三子养亲汤合三拗汤

三拗汤 (麻黄、苦杏仁、甘草)有宣肺解表之功,与三子养亲汤合用加减,具有宣肺止咳、化痰平喘之功,适用于风寒袭表、肺气郁闭、痰盛气滞所致,以鼻塞、恶寒、咳嗽、咳白痰、胸闷、苔白腻、脉浮滑等为主症的病证。痰涎壅盛者加草劳子,喘甚者加地龙,鼻塞恶寒等表证重者,加防风、荆芥。

3)三子养亲汤合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麻黄、白芍、细辛、干姜、甘草、桂枝、法半夏、五味子)出自《伤寒论》,有解表蠲饮、止咳平喘之功,与三子养亲汤合用加减,适用于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以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闷、咳白泡沫样痰、恶寒、鼻塞、头身重、舌白滑、脉浮紧或弦紧等为主症的病证。痰喘甚者加草劳子、地龙,胸闷甚者加瓜萎、燕白,大便秘结者加枳壳。

三子养亲汤除与三方配伍外,还可根据辨证,与定喘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等方化裁配伍,辨证治疗各种肺系疾病。

6、治疗范围

1)肺系疾病:老人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小儿急性支气管炎、肺动脉高压,另外还可治血胸,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梅核气(以痰结为主者),现代研究表明三子养亲汤具有吸收炎症,助炎性液体消散的作用。除了阴虚燥咳、干咳外,都可配伍使用。

2)高脂血症:中医没有高脂血症病名,对本病的认识多与肥胖、中风、胸痹等病相联系。但中医对脂质有不少论述,如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津液和合为膏,以填补于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清代医家张志聪认为“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即脂也。凝者曰脂,释者曰膏。”可见中医认为膏脂源于水谷,属津液之一,并能化入血中,乃人体的营养物质。若膏脂摄入过多或转输、利用、排泄失常,则堆积为患,甚至浸淫血脉,瘀阻血络,变证丛生。故多数医家认为本病应属中医之痰浊、痰瘀范畴。赵绍琴老师常配伍皂角子、冬瓜子、赤芍、丹参、茜草等凉血散瘀化痰药治疗高脂血症,另有医家配伍决明子、泽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决明子、泽泻都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3)单纯性肥胖:肥人多湿,从湿论治。

4)代谢综合征:有医家认为三子养亲汤有“去污剂”的效果,与营养过剩相关的多种疾病都可治疗,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肥胖,脂肪肝等。

5)便秘:小儿食积感冒,便秘,老人便秘。

占凌胭,女,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平生所为,但求无愧于心。

(0)

相关推荐

  • 老人起寒痰必备方:三子汤

    认识三子汤还是从阳和汤开始,阳和汤是用来治阴疽的有名汤方,它的组方中有一味药叫白芥子.然后,又跟着了解白芥子一过程中,发现了三子汤. 这个白芥子的植物株与芥菜是同一个科的,但它不是芥菜,芥菜也当不了白 ...

  • 一个祛湿化痰的千古名方,只要三味药,把痰湿彻底清除,很多怪病就好了!

    今天小郎中分享一个化痰祛湿的方子,这个方子非常简单,区区只有三味药,并且这三味药草药食同源药,性味非常平和,即是药材同时还是是厨房里常见的食材.就算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都可以经常服用,不会有任何的副作用 ...

  • 中医内科学——肺胀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阴阳解析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阴阳解析 肺胀痰浊壅肺证候: 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著,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畏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暗,苔浊腻,脉小滑.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代表方 ...

  • 三子养亲汤治怪病

    (2019-03-17 15:23:46) 转载▼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本方出自<韩氏医通>(作者韩天爵,是明朝的名医),原为高年咳嗽,气逆痰痞者 ...

  • [转载]猪苓汤合四逆散治尿道综合症其效桴鼓

    原文地址:猪苓汤合四逆散治尿道综合症其效桴鼓 原文作者:雨丝情愁 女儿在常州工作. 一向繁忙难得回来. 电话相告一月多来, 尿意频频, 或尿道稍痛, 或小腹不适. 甚感烦恼. 我嘱她查尿常规. 无异常 ...

  • 二加龙骨汤 治更年期综合症

    二加龙骨汤  来源:<血症论> 作者:唐容川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84年   处方: 龙骨. 牡蛎. 白薇. 白芍.大枣各9克,   附子(炮)5克.甘草3克 生姜(三片) 此 ...

  • 治更年期综合症方

    治更年期综合症方

  • 真滴假滴?!三子养亲汤治崩漏有效

    中医书友会第232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取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10g,共炒微黄(或炒至黑,盐水淬),杵细末,开水冲炖服,渣再炖服.大多可1剂见效,若2剂血仍不止,即应 ...

  • 『常用方剂』 祛痰剂 : 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治咳喘(温化寒痰)

    小青龙汤方出<伤寒论>,为<伤寒论>中典型的辛温解表剂,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基础方,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而有泡沫,舌 ...

  • 大定风珠—从滋阴熄风论治震颤麻痹综合症大...

    大定风珠-从滋阴熄风论治震颤麻痹综合症 大定风珠出自吴鞠通所著之<温病条辨>,由生龟板.生牡蛎.鳖甲.阿胶.麦冬.熟地.麻仁.白芍.五味子.甘草.鸡子黄11味药物组成,具有滋阴熄风之功效, ...

  •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尿道综合症配方、医案

    尿道综合症 [原方配方组成]柴胡45克,炙甘草30克,黄芪30克,苍术30克,羌活30克,升麻24克,人参21克,黄芩21克,黄连15克,石膏少许. [用法]上药切碎,每服9克,水300毫升,煎至15 ...

  • 大定风珠—从滋阴熄风论治震颤麻痹综合症

    大定风珠出自吴鞠通所著之<温病条辨>,由生龟板.生牡蛎.鳖甲.阿胶.麦冬.熟地.麻仁.白芍.五味子.甘草.鸡子黄11味药物组成,具有滋阴熄风之功效,主治阴虚风动之证,临床应用以神倦瘈疭.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