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栗子说|核心素养之数学运算怎么考?
一、数学运算是什么?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概念内涵)
数学运算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手段。数学运算是演绎推理,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科价值)
数学运算主要表现为: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求得运算结果。(学生表现)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发展数学运算能力;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具体内容)
二、数学运算怎么考?
不同名词、动词...对应不同水平......
呵呵!!!!!!!!!!!!
详见下面列表:
(请左右对照,仔细体会!)
你看懂了吗?
字太多,
句子太啰嗦。
唉!!!!!!!
请左右对照,仔细揣摩!
左 | 右 |
...在熟悉的情境... ... |
...在关联的情境... ... |
… | … |
… | … |
原来
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略)
都分四个小段。
每个小段依次是:
情境与问题、
知识与技能、
思维与表达、
交流与反思。
(我重读一遍)
每个小段依次是:
情境与问题、
知识与技能、
思维与表达、
交流与反思。
如下表所示:
结构是
.
左右对照,揣摩发现:
情境有三种,
分别是:生活情境、数学情境、科学情境
层次有三个
分别是:熟悉的、关联的、综合的
问题有三类
分别是:简单的、较为复杂的、复杂的
上述三个要素是构成数学核心素养水平划分的基础。
水平一:熟悉的情境,简单的问题;
水平二:关联的情境,较为复杂的问题;
水平三:综合的情境,复杂的问题
哈哈,排列组合。
三、案例剖析
题目很长,请仔细阅读
案例1:迭代计算问题
本题设置的情境是典型的数学情境(问题与情境),
与常规数学运算题不同的是,此题不是考查学生准确而快速的计算技能,而是重点考查在理解运算背后的数学原理的基础上,发现合理的运算方法和程序(知识与技能),
对运算结果进行有效的估计以及对运算方向的准确把握(思维与方法)。
问题(2)如果学生逐个求出x1、x2、x3,…,再找它们之间的规律,即可以认为学生达到了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一;
如果需要学生求一般的切线方程,进而求出切线方程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一般形式,可以认为学生达到了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二。
问题(3)在理解问题(2)的基础上,如果学生先找到x0,再通过简单计算得到,可以认为学生达到了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二。
本案例还考查了学生的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素养。
这是胡凤娟,保继光,任子朝,陈 昂等专家的案例.
原课标案例如下:
【目的】迭代方法县现代计算教学的基本方法。借助用“牛顿切线法”和“二分法”求一元二次方程解的问题,考查理解运算对象、把握运算规律、表达运算过程、设计运算程序等一系列数学运算的思维活动,说明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三的表现,体会满意原则和加分原则。
这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案例34
案例2:过河问题
【目的】以平面向量的运算为知识载体,以确定游船的航向、航程为数学任务,借助理解运算对象、运用运算法则、探索运算思路、设计运算程序、实施运算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思维活动,说明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的表现,体会满意原则和加分原则。
【情境】长江某地南北两岸平行。如图33所示,江面宽度d=1 km,一艘游船从南岸码头A出发航行到北岸。假设游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v1的大小为|v1|=10 km/h,水流的速度v2的大小为|v2|=4 km/h.设v1和v2的夹角为θ(0<θ<180°),北岸的点A′在A的正北方向。回答下面的问题:
(1)当θ=120°时,判断游船航行到达北岸的位置在A′的左侧还是右侧,并说明理由。
(2)当cosθ多大时,游船能到达A′处?需要航行多长时间?
【分析】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几何直观下的代数运算。
(1)首先要知道游船航行速度是静水速度与水流速度之和,然后会按比例画示意图判断航行方向。如果学生能够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示意图、并给出合理解释,根据满意原则,可以认为达到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一的要求。
如果学生把航行速度即速度之和表示为v,可以通过计算航行速度向量v与水流速度向量v2之间的夹角进行判断,由
判断游船到达的位置在A'的左侧。说明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向量的加法,还能够根据题意,运用向量数量积运算求解向量之间的夹角,根据加分原则,可以认为达到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二的要求。
(2)首先要将“游船能到达A'处”抽象为游船的实际航向与河岸垂直,即游船的静水速度和水流速度的合速度方向与相同,将合速度运算与平面向量的加法运算联系起来,画出速度合成示意图(如图34)。根据满意原则,学生能够面出向量加法示意图,可以认为达到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一的要求。
说明学生能够将题目中提供的数据信息与几何图形有机联系,并且能够明晰运算途径、得到运算结果,根据加分原则,可以认为达到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二的要求。
说明学生能够运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根据加分原则,可以认为达到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三的要求。
【拓展】在本题背景下,可以设计数学运算素养拓展问题,例如当θ=120°时,游船航行到北岸的实际航程是多少?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依据题意画出向量加法的示意图,如图36所示,然后利用向量数量积运算求得
如果学生能够完成这个过程,说明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向量的加法、数乘、数量积运算和勾股定理,恰到好处地设计运算程序、完成问题求解,根据加分原测,可以在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三的基础上加分。
这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案例32
案例3:隧道长度
【目的】以解三角形为知识载体,以隧道测量为数学任务,借助明确运算对象、探索运算思路、设计运算程序、实施运算等一系列数学思维活动,说明数学运算素养的水平一和水平二的表现,体会满意原则。
【情境】如图37所示,A,B,C为山脚两侧共线的三点,在山顶P处测得三点的俯角分别为α,β,γ。计划沿直线AC开通穿山隧道,为求出隧道DE的长度,你认为还需要直接测量出AD,EB,BC中的哪些线段的长度?根据条件,并把你认为需要测量的线段长度作为已知量,写出计算隧道DE长度的运算步骤。
【分析】由已经测料的三个角α,β,γ,依据平面几何知识可以知道,△PAB,△PBC的三个内角已经确定,进而形状已经确定,因此还需要通过确定三角形的边长来确定三角形的大小。进一步,为了能够计算隧道DE的长度,由解三角形的知识,可以推断出还需要确定所有线段AD,EB,BC的长度。
首先在△PBC中进行运算,依据正弦定理写出BC与PB(或PC)之间的等量关系式,表达出PB(或PC)。如果学生能够完成这个步骤,说明学生已经熟悉常规的解三角形问题及其解法,根据满意原则,可以认为达到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一的要求。
如果学生能够继续在△PAB(或△PAC)中,由正弦定理写出PB与AB(或PC与AC)之间的等量关系式,用已知角度α,β,γ和测量得的线段AD,EB,BC长度正确写出线段DE长度的表达式,说明学生能够清晰表达图37中多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探索出运算程序、正确实施,根据满意原则,可以认为达到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二的要求。
这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案例33
文本来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