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条回家的路……
一条回家的路……
漫漫人生路,风雨几度秋。不经意间时光悄悄从指间流过,再回首我已由懵懂少年步入暮年之列。红尘纷扰,世事变幻,白发已爬满双鬓,四季更迭,使我更多了许多愁。
“冬雪雪冬小大寒”,今天是小雪节气(周日),天气不算太冷,抱着一杯热茶,坐在电脑前翻看过去的写作底稿。童年的情景浮想联翩,想起了儿时曾经走过的路,想着那条蜿蜒起伏的路,仿佛看到自己幼小的身影从远处一路走来。人的一生要走很多路,有上坡路、下坡路、大路、小路、弯路、险路很多路,其中有一条走不完的路,就是回家的路。它在我的心坎上,总是那么清晰或隐约地缭绕着、延伸着、扩散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老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记忆中,就像天使一般引导我回首家乡,回首往事。
从我老家到省会石家庄的路有40华里,第一次走这条路是1958年我刚上小学,一个星期天父亲骑自行车载着我去的。那是春节前到石家庄置办年货,记忆犹新的是咸盐、酱油、醋。我们这一带百姓都是到石家庄买咸盐,原因是在石家庄一块钱能买7斤半,在老家供销社只能买到7斤。买酱油醋是城市里质量有保证,不掺水。稍大一点时,帮着父母拉排子车往石家庄造纸厂送麦秸、稻草,再就是从华北制药厂、石家庄油脂化工厂往回拉工厂的废料,回来喂猪用。
更难忘的是从石家庄铁路北站拉乏炭。当年没有煤烧,一年四季做饭、冬季取暖只能靠柴草、秸秆、捡乏炭维持。40华里的路程一般步行要走4小时左右,我们是在下午出发,待铁路工人晚上下班后赶到铁路旁边,择机将内燃机车里倒出来的废炭拉到数里之外的砖厂。拉5车废渣可筛捡出一车可用的乏碳,这样往返5次天也就亮了,开始用带来的工具筛捡,到中午的时候基本干完,装车就绪。吃了带来的干粮,玉米面饼子偶尔也有一次烙饼,稍事歇息,就急着往回赶,到家也就天黑了。在那10年特殊的岁月里,拉乏碳的事情每年都要三、五次。在外地就读的几年,因往返的长途汽车只有上、下午各一趟,有时赶不上车,就只能背着行李徒步回家。
毕业后参加工作,分配到石家庄市建设银行,开始骑自行车回家。骑车回家的次数太多了,刚上班住家早上8点前到单位上班晚上下班回家,有了单身宿舍后,每周六下班回家周一早上到岗,一般骑车来回一趟需要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结婚后与爱人骑车回家,有了孩子载孩子骑车回家,逢年过节带礼物回家。最难的是家里有了病人用自行车拖着排子车,拉着病人到石家庄看病,到了进市路口交通警察不让走,只好把自行车放在排子车上拉着走。后来单位有了吉普车,偶尔办完公事绕道蹭车回家一次。
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开始坐汽车回家,汽车的档次也不断提高,由开始的吉普车、上海车改换成奥迪、皇冠,也曾经坐过几次奔驰车。光荣退休后不愿麻烦单位及他人,又开始骑自行车、坐公交车回家与亲戚或同学聚餐。这条路我还要继续走下去,至于什么时间、什么交通工具将看情况而定。我相信无论身在何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故乡。无论走的多远,每个游子的心里都有一个回家的梦。一生一世一辈子,岁月年轮布满痕,生活磨练人生渡,笑迎三万日落行!
人生的路有无数:“ 有人说,把弯路走直的人是聪明的,他找到了捷径;也有人说,把直路走弯的人是豁达的,他多看了几处风景。” 其实,无论是哪条路,有的路要靠脚走,有的路要靠心走。慢慢的品尝人生,慢慢的走过岁月长途。愿岁月长存,愿青春不老,千帆过后亦少年。
人生路上,可能春风得意,也可能坎坷不平,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一直走下去。荣耀也罢,屈辱也罢,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少一些无奈与感慨,多一份从容和淡然。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观天上云卷云舒。
2020年11月22日草于北京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谢庆堂(笔名:及时雨)2012年1月由银行高管岗位退休,河北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多年来结合工作实际笔耕不辍,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中国青年报》《金融时报》《中国金融》《经济改革》《经济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调研报告、通讯报道多篇。退休后开始散文、随笔、杂谈、记实性文稿撰写,并在数家报刊、网络上散见。2019年16万字《是非杂谈》一书出版,含主持编纂的史书、志书,累计发表作品百万字以上。今年10月偶遇《冬歌文苑》,已推文数篇。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