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阳明篇——阳明经病

伤寒悬解卷六

阳明经上篇五十章

阳明实证

  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阳明者,胃之经,胃者,阳明之腑。阳明病,有经有腑,经主传输而腑主受盛。病在太阳之经,若胃阳非旺,则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六日经尽汗解,不入阳明之腑。此总统于太阳一经,不论二三四日,俱系桂枝、麻黄之证。虽二日阳明之时,亦不得谓之阳明病,以其明日则传少阳,后日则传太阴,非阳明中土,无所复传之证也。若胃阳素盛,经邪内传,此方谓之阳明病。盖正阳当令,则太少无权,而三阴退避,自此而永留胃腑,终始不迁,所谓阳明中土,无所复传也。

方其腑热未实,经病不罢,是为葛根汤证。及其胃热郁蒸,汗出表解,潮热痛满,但用承气攻下,别无余事。使非下早里虚,万无意外之变,感病之百不一失,甚可庆慰者也。

然而物忌盛满,亢则害生,于此迁延失下,久而阴为阳并,精液消亡,土焦水涸,亦归于死。仲景所以示早攻之戒,而又垂急下之条,早攻则阳去而入阴,缓下则阴尽而阳亢,迟速均失也。是故承气之法,妙在缓急恰宜之交,使夫病去而人存,是在良工焉。

1 阳明腑实,是不是解表,学完此章则自知,阳明有经有腑。重点是一成阳明腑实,正阳当令,则太少无权,三阴退辟。师言正阳当令,阳明是为正阳。不要误信别家言太阳为正阳。

2 胃为阳腑,有阳盛之腑实,就有阴盛(阳虚)之腑虚(胃腑实热,非无虚冷之义),胃虚即太阴初证。胃为阳腑,受盛之职,物忌亢满,此点当知。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59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提纲二章

  胃为燥土,燥则生热,病在三阳,不论何经之感,郁其内热,胃病即作,以胃家之阳实也。顾阴易盛而阳易亏,故胃有实热,而非无虚冷。实热则阳神用事,并阴而归阳,虚冷则阴邪司权,出阳而入阴,非一致也。然名为阳明,以其两阳合明而盛极也,居阳实之名,而有阳虚之实,则阳明不成为阳明,徒负虚声矣。是以胃家之实,可曰阳明之为病,至于胃中之虚,是名为阳明,而实为太阴,尚可曰阳明之为病乎?

仲景于阳明之为病,冷热虚实,两立而俱存之。而提纲则曰胃家实也,其崇阳黜阴之意,具见于文字之外矣。

阳明一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胃者,阳明之腑,阳明之为病,全缘胃家之阳实。阳实则病至阳明,腑热郁发,病邪归胃,而不复他传,非他经之不病也。三阳之阳,莫盛于阳明,阳明之邪独旺,不得属之他经也。胃家之实,而病归胃腑,终始不迁,故曰阳明之为病。若胃阳非实,则今日在阳明之经,明日已传少阳之经,后日已传太阴之经,未可专名一经,曰阳明之为病也。

1 阳明之为病,不是阳明之经病,而是阳明之腑病。胃家实者,病归胃腑,终始不迁。三阳之阳,莫盛于阳明,阳旺于阳明,胃家实也。阳明之经病者,统于太阳也。

麻瑞亭老中医

阳明二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阳明之脉大,少阳之脉弦细,若三日正传少阳之时,不见少阳弦细之脉,而见阳明之大脉,知其传于阳明之腑矣。

1 阳明脉大,大而有力,沉而缓实,重按有力之义。三日脉大,知传阳明之腑。

外证五章

阳明三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阳明腑热,外蒸皮毛,则窍开汗出,故外证身热,自汗也,不恶寒,反恶热也。胃腑内实,潮热外蒸,故见此外证也。

2 阳明腑实,潮热外蒸,外蒸皮毛,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之外证者,则无须在言解表,腑实一成,则太少无权,后学自知。

阳明四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阳明病得之一日,腑热未实,不能外蒸,故不发热,太阳表证未罢,故见恶寒。虽得之一日,腑热渐实,必潮热外蒸,太阳渐退,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阳明五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胃腑,其位居中,五行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是太阳表证,阳明病之来路也,阳明阳实,潮热外蒸,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2 恶寒何故自罢?恶寒为太阳表证也。阳旺于阳明,阳明腑实,则太少无权,阳明腑实,必潮热外蒸,则恶寒自罢。阳明腑病来,太阳表病退,故恶寒自罢也。先表病郁其腑热,后腑热蒸开表闭也。二日腑热,恶寒自罢,外证身热,自汗出者,恶热者,此为阳明病。已成阳明腑病,故恶寒必自罢。

3 阴盛于少阴,阳旺于阳明,此为全书重点。阳贵阴贱,此为治辩阴阳之重点。

阳明六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 伤寒表闭,故发热无汗。胃气以下行为顺,表寒外闭,胃气壅逆,则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此为表闭其胃,胃腑潮热而外蒸皮毛也;此太阳表寒转属阳明胃腑也。表闭可郁其六经,故当知。故汗出濈濈然者,为阳明病之外证。

按;本条呕不能食对比麻黄汤证,表闭而呕逆证。反汗出转嘱阳明者,对比大青龙汤之理。伤寒表闭,当是无汗而反汗出,阳明之外蒸也。

论;此又一例《肠胃型感冒》不要以西医的肠胃型感冒之病名而失中医的六经辩证之理法,此也包括所有的一切西医病名。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演绎(中)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八九日",言外之意就是病已到了传入半表半里少阳病而为柴胡证的这么一个时间阶段 ...

  • 《伤寒悬解》厥阴篇——阴厥之病、四逆汤

    厥阴十九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与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1 伤寒是外感,表阳伤则里阴盛,阴阳互厥也.厥者,手足逆冷之证.伤寒而发厥者,若不表实,即为里虚:厥而心下 ...

  • 《伤寒悬解》厥阴篇——厥阴脏病

    伤寒悬解卷十 厥阴经全篇五十章   厥阴脏病 厥阴以风木主令,胎于癸水,而孕丁火,协子气则上热,秉母气则下寒.子胜则热,母胜则厥,热为人关,厥为鬼门.胜负往来之间,中气存亡,于此攸判.热胜则火旺而土生 ...

  • 《伤寒悬解》阳明总纲——阳明经病

    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一章 阳明十二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发汗宜桂枝汤. 1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 ...

  • 《伤寒悬解》阳明篇——阳明病来路

    阳明七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 1 伤寒,脉浮而缓,太阳表闭之浮,太阴 ...

  • 《伤寒悬解》阳明篇——三阳合病

    阳明四十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1  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见下利,此太阳表病不解,木贼克土,胃腑不容而下利也 ...

  • 《伤寒悬解》阳明篇——栀子豉汤,白虎加人参汤,猪苓汤

    阳明六十五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 ...

  • 如何从脉象来判断太阳伤寒(感冒)症转变为阳明(肠胃)病?

    为了更好把握太阳伤寒(感冒)症转变为阳明(肠胃)病,在<伤寒论>里教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来辨别,前面是讲太阳伤寒(感冒)症发热的情况下是否发汗来判断是否进入了阳明(肠胃)病.这儿用脉象的变化来 ...

  • 《伤寒悬解》厥阴篇——阴盛厥证与阳复热证

    厥阴十一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下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1 伤寒,先厥后热,热必利止,此一定之理.见厥复利,此也为一定理(上条). 重点说利,本条垂理,厥则下利,热必利止,见厥复利. 厥阴十二 伤 ...

  • 民间中医蔡长福讲伤寒——论太阴、阳明篇(三)

    (上接二) 太阴阳明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人生死这条路就在这太阴十穴.乳腺也是它的病,胃胀.胃寒.不能吃.易,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这都是太阴.阳明的事,这一课可能今天讲不到了,若能讲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