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药名诗,成就《牡丹亭》

一首药名诗,成就《牡丹亭》

作者:杨必安

一首药名诗,成就《牡丹亭》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杨必安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句经典台词源自明代剧作《牡丹亭》。该剧标志着明代戏剧传奇发展的最高峰,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使此作成为我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如此伟大的一部文学经典,其诞生还与中医药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牡丹亭》全称《牡丹亭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作者汤显祖是明代戏曲家,生于1550年,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别署清远道人。少年成才,21岁中举,34岁进士及第。因上奏《论辅臣科臣疏》,激烈抨击朝政,被贬到广东徐闻县任典史。两年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尽管仕途不顺,但汤显祖办事公正,关心民生疾苦,颇多善政。在经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49岁的汤显祖感叹世途险恶,官场浑浊,遂弃官还乡,发愤著书,致力戏曲创作,《牡丹亭》便是其代表作。

因与当时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处在同一历史时期,汤显祖也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牡丹亭》自然蜚声中外。该剧一共五十五出,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剧中,自幼在严苛管教与约束中成长的杜丽娘,虽然鲜少与外界接触,但书籍中男女相恋的故事仍然使之春心萌动,与梦中的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恋情毕竟是虚幻的,加之深闺怨怼,礼教束缚,杜丽娘在郁郁寡欢中竟伤情而死。不过,就算化为鬼魂,对爱情充满向往的杜丽娘依旧没有放弃追求。或许正是这种执着感动了天地,这位勇敢又热忱的奇女子,神奇地寻找到了现实中的爱人,并最终人鬼相恋,起死回生,与柳梦梅终成眷属。

鲜有人知的是,这一名著与中医渊源很深。戏剧大家汤显祖对已故元代著名医者朱震亨十分仰慕。朱震亨医术高明,别人服了他的药后基本上不用复诊就痊愈了,因此人们称之为“朱一贴”“朱半仙”。

素来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汤显祖经常研读朱震亨的著述。有一天,汤显祖在书房中喝茶看书,无意中发现了朱震亨的墨迹:“牡丹亭边,常山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牵牛郎于芍药亭畔,就牡丹花下一见钟情,托金银花牵线,白头翁为媒,路路通顺,择八月兰开日成婚,设芙蓉帐,结并蒂莲,合欢久之,成大腹皮矣,生大力子,有远志,持大戟,平木贼,诛草寇,破刘寄奴,有十大功劳,当归期,封大将军之职。”这是朱震亨信笔涂鸦写就的一首药名诗,诗中巧借了20多味中草药名,虚构了一个完整且离奇的故事。这首药名诗主要讲的是一对有情人从相遇一见钟情到结婚生子,再到孩子长大成人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的故事。汤显祖阅后不禁为朱震亨的神思敏捷以及天赋才情所折服,因此深受启发写就剧本,并且决定以朱震亨药名诗首句中的“牡丹亭”三字作为剧名。

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想不到其名字甚至灵感却来自于这样的阅读巧遇。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牡丹亭”三个字能将两位相隔近两百年的文学家和中医药家联系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