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小说还好看的历史书

作者:王维

近年来,历史类图书的阅读热潮不断,将历史“故事化”“图像化”,降低阅读难度、增加阅读趣味,无疑有普及知识的利好,但有时也不禁让人感慨,有没有在知识层面既准确、专业,在阅读体验上又能提供类似阅读小说一般快感的历史书?

以准确和好看两个标准来衡量,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可位列推荐榜单前列。这部页码超过1700页的“大部头”看上去有些让人生畏,可一旦翻开,就会沉浸其中。作为书迷,作家二月河就说过:“《第三帝国兴亡》虽然不是小说,但它刺激、原味,仍然可以使人通宵达旦地读下去。”正是这样的可读性,让这部史学著作在浩如烟海的研究纳粹德国、希特勒的专著中脱颖而出,出版60年后仍然是无数读者了解这段历史的第一选择。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美]威廉·夏伊勒 著 董乐山等 译 译林出版社 2020年5月版

为什么威廉·夏伊勒能把这本书写得这么好看?

首先是这段历史与他的职业和生活经历紧密交融在了一起。1925年,21岁的夏伊勒离开正当“柯立芝繁荣”的美国,来到欧洲成为《芝加哥论坛报》的特派记者,渴望成为海明威那样的记者作家。1933年,希特勒当权成为德国总理,夏伊勒的报道开始聚焦更多纳粹德国的活动。1934年,夏伊勒移居柏林,在第三帝国的中心发出了更多纳粹活动的报道。那时的欧洲各国、英国、美国,都在希特勒的宣传攻势下,对他疯狂的野心毫无警惕。纳粹党在各国广设分部,投入资金和人力构建纳粹的和平假面,效果显著。在夏伊勒后来根据这段生活的日记成书的《柏林日记》中,记下了街头广播里希特勒的叫喊:“我们是强大的,还会更强!”他也记下了纽伦堡纳粹党代会期间德国士兵和普通人的狂热。可以说,夏伊勒的报道最早将纳粹兴起的危险真实呈现了出来。

此外,夏伊勒亲历了第三帝国时期的许多重大事件。例如,慕尼黑协议签订时,他亲眼看到了英国首相张伯伦疲惫颓丧的模样,看到了不可一世的希特勒;他在法国签署投降协议的现场,机智地躲开了盖世太保的阻挠,第一时间向世界发出了报道。在“二战”期间,夏伊勒所在的“默罗新闻队”从战争现场发出的报道,让全世界及时了解战况,撕开了纳粹战争机器的真相,让原本被纳粹蒙骗的各国人民逐渐清醒。1940年12月,夏伊勒听闻秘密警察在给他罗织罪名,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于是携家人逃离了柏林。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之后,他又返回纽伦堡,报道对纳粹战犯的审判。可见,威廉·夏伊勒作为战地记者的职业生涯,与整个欧洲的变化、与第三帝国的兴起和灭亡重合在一起。他不仅亲眼见证了这段历史,他的报道、日记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当然,仅仅是这样的个人经历还不足以使夏伊勒写出经典的历史作品,他还采用了大量彼时的原始档案,包括第三帝国的外交部档案、希特勒的会议记录、电话记录、德国海军档案等资料等。除此之外,夏伊勒还参考了德军将领的日记和回忆录,以及他们的证词。

威廉·夏伊勒

亲眼见证第三帝国的个人经历,加上如此丰富的历史材料,促使夏伊勒终于动笔,从1955年到1960年,用了5年时间写成这部大书。出版时它以单卷本发行,可谓厚重无比,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它的畅销,出版当年在美国的销量就达到了200万册。除了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非虚构类奖项,《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还获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研究专家、牛津大学历史教授休·特雷弗-罗珀的好评,在书评中称赞这部作品为“我们这一世纪最黑暗之夜中的光明,希特勒德国令人战栗的故事,杰出的研究成果、生动感人的叙述”。虽然有不少欧洲学者对一个“记者外行”写的历史书不以为然,从专业角度持有异议,但丝毫没有影响这部书在全世界的畅销,为无数读者提供历史启蒙。

能把历史事件“故事化”,一方面对史实的准确度有很高的要求,否则就变为了戏说,另一方面要求作者有非同一般的叙事能力,能将纷乱的原始素材整合为一体。夏伊勒以新闻书写练就的出色文笔,结合对第一手材料的深度挖掘,将历史事件发生的细节进行精确还原,每个重要人物的生平、性情、对话、结局,都根据真实材料撰写而成,甚至脚注中都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每个人物的对话、每个事件的经过,都取材于有据可查的原始档案。通过他出色的编排与讲述,读者能感受到历史事件情节的推进,情感的克制与迸发,甚至比读许多小说还有快感。阅读中让人不禁感慨历史充满了戏剧性的巧合,各色人物也共同演绎了人性的各个层面和人类社会运行之复杂。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已经出版了无数与这段历史相关的专著、回忆录,但夏伊勒的这部作品仍然具有独特的号召力。毕竟,人类能留存的历史都需要一个好故事的框架。夏伊勒的书能一直流传,就在于他把真实的历史事件编入了精彩的故事框架,精确而生动地展现了历史的发展。

在中国,1965年就推出了由董乐山先生领衔翻译的中译本《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可谓及时追赶了世界阅读之风潮。值得一提的是,译林出版社在2020年的新版中首次加入了200多张历史照片,给这部原本文字精彩的历史著作增添了更多实景资料。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读者通过这部厚重的大书,去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从而更珍惜和平的时代。

正如夏伊勒在本书后记中所说:“这个世界上的那些走入歧途的政府和无所适从的人们如果能记住纳粹恐怖下的黑暗和几乎席卷了全球的种族大屠杀,可能也将是有益的,而这正是本书的宗旨。记住过去,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在。”(王维)

来源:深圳特区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