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最开始是这样的?| 《爱的起源》| 心理学好书

2021年第36篇

“在那深渊中,我看到所有的生命在宇宙间七零八落,而爱,将他们紧紧连为一体。实体、偶然和模式如此结合起来,可以说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说的就是简单的一线光明。”

——但丁《神曲》

我现在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了,因为我觉得跟大家分享一本好书挺重要的,所以可能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把我认为更好的书分享给大家。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在某一个时刻对“爱”的存在感到疑惑,我们对父母、朋友和恋人的爱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同样是人,但是表达的爱会有不一样;有些人说的爱,其他人感知不到;健康的爱可能令人幸福,而病态的爱却令人痛苦。

如果你也迫切地想知道什么是我们感知到的爱?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爱的模式?我们又是如何拥有了爱的能力?那么今天分享的这本书《爱的起源》将为我们解答以上的困惑。

我们将用科学的方式,揭开爱的神秘面纱,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目录

Part1

爱的生理基础

爱的脑机制

大脑的三个部门

Part2

我们的情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与爱有关的经历

Part3

如何拯救在爱中迷失的个体?

正确的「爱」的模式

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音频版👇

视频版👇

文字版👇

爱的生理基础
1

第一个部分想要跟大家聊一下爱的生理基础在生活中每当我们回答“爱”是什么的时候,往往会想到亲人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爱或者是对动物的爱,有时候还涉及对国家、对宗教的爱等等。

受各自生活经验的影响,我们对爱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但我们比较少关注爱的生理机制与大脑之间有什么关系,爱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发源于我们的大脑,现代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让我们探究爱的脑机制成为可能。

著名的神经解剖学家保罗·麦克莱恩认为我们人类的大脑是由三个分大脑组成的,它们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却又能相互协作。如果我们把大脑比作一个运转良好的工厂,那么这三个大脑就好比工厂的三个部门。

负责工厂机器运行的部门叫爬行动物脑」它就像没有情感的机器管理员,却掌握着整个工厂的生存命脉。没有它工厂就不会运行,维持我们生命的呼吸、心跳等等活动也会停止。

但我们人类以及其他的哺乳动物,并不只是一台运行良好的机器,我们还具有爬行动物所没有的温暖的东西,就是而研究也会发现哺乳动物身上具有爬行动物所没有的「情感大脑」那就是「边缘系统」

爬行动物的父母可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属死亡,但是哺乳动物会悉心照顾自己的孩子,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孩子免受攻击。在生活中我们不难观察到一些现象,比如猫妈妈在生下小猫咪之后,会喂养它们,并且耐心地用舌头梳理小猫的毛发。

这些都是「边缘系统」与情感相联系的一个有力的证据。当「边缘系统」受到损害时,哺乳动物原有的情感功能也一起损伤了,被切除了边缘系统的猴子会无视愤怒的同类,冷漠地从它们手中拿走食物,漠视同伴的情绪,就好像它们根本不存在一样。

除了「情感部门」之外,人类大脑还有第三个部门叫做大脑新皮质」它相当于一个理性部门」我们的语言、推理、抽象思维活动都是在「理性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发生的。

但我们也知道当我们出现某种强烈情感的时候,有时我们并不能凭借我们的意志去操作它们,比如激动到语无伦次或手舞足蹈等等。所以我们情感的产生大部分是下意识的,并不能用意志力去控制。如果不是由我们自己的意志形成情感,那么情感的模式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就要从情感的主要机制「边缘系统」来进一步探讨了。

情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2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我们的情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当我们想要把某些信息保留下来的时候,我们会用文字记录或者用丰富的色彩绘制成生动形象的图画来储存。但是在我们的大脑中,没有书写的符号也没有颜料,那它是如何存储信息、记录我们的情感记忆的呢?

那就是一个重要的结构神经元,也就是神经细胞。我们可以把神经元想象成一粒一粒的珠子,它们排列分布在大脑的边缘系统,形成一个个网格。我们记忆形成的过程,就像在大脑中连接神经元珠子的过程。当我们听到一个音符的时候,某些珠子就会像穿线一样彼此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特定的通路来表示这个音符的信息。就像图片当中的那样。

如果我们反复地听到这个音符,这些珠子之间的连线就会变得越来越粗,也就是这个记忆会越来越巩固,这些根深蒂固的连接就形成了一种模式。当我们下一次再听到同类音符的时候,我们就很快地回想起来,我们的情感模式的形成过程也是这个过程。

我们情感模式的形成是受什么样的因素影响呢?作者在书中提到是与爱有关的经历,比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互动,会深刻影响并塑造孩子的情感模式,小孩子对一件事情做什么样的情感反应,往往是根据父母的反应来调整。

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走过草地,摇摇晃晃地摔了一跤的时候,TA会立刻看向母亲的脸。如果她表露出警惕和担心,TA就会嚎啕大哭;但是如果她被逗乐了,那TA可能就会对母亲微笑,甚至也开怀大笑。因为小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是不足的,TA更相信母亲对一件事情的判断,而不是自己的判断。

像这样小孩子就会从与父母的情感互动当中,学会了某种的反应模式,当这样的反应重复足够多次,就慢慢地变成TA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TA言语、思考、行为、态度的一种习惯。这种反应模式重复的次数越多,想要改变的难度就会越大。

可是如果一个人学习到的情感模式出现了问题,我们还有可能引导它重回正轨吗?答案当然是可以的,情感模式终其一生都有机会改变,尽管这项任务会非常艰巨,但我们依然可以为此努力。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改变、适应不良的情感模式吧。

如何拯救在爱中迷失的个体?
3

刚才从情感模式的形成过程,我们其实可以了解到重复学习一种情感反应的次数越多,这种反应的模式就会越稳固,如果我们想要改变个体的某种情感模式,使其学会正确的「爱」的模式。那么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用新的、健康的情感模式,去替代原有的、错误的模式。

从情感产生的脑机制,我们已经知道情感模式的形成往往是意识之外的,也就是难以通过思维等活动去改变它的,比如可能我们都经历过「道理都懂,但是做不到」的事情,我们明白选择的某个伴侣并不是能令我们感到幸福的人,就像圣母情结者遇到了情感勒索者,深陷于不幸的情感关系中而倍感痛苦,却又没有勇气舍弃,或者舍弃了之后依然多次遇到类似的人。

作者在书中提到我们的情感模式是在互动关系中产生的,不良情感模式的形成意味着我们和特定的一些人,已经有了长期的情感互动习惯。当我们长大选择伴侣的时候,尽管我们理智上认为另一类人更好更善良更适合自己,但我们却难以和这样一些人擦出火花,因为彼此的情感模式并没有相互的吸引力。

所以情感模式的修正,依然是需要通过相互关系来实现的,或许我们能够找到伴侣、朋友、亲人来帮助我们,但更推荐的是寻找合适的心理咨询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新的相互关系当中,我们对帮助者的要求其实是非常严格的,TA需要有强大又健康的情感模式,能够引导我们修正,且不会被原有的不良模式所带偏。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心理咨询的效果是使来访者的情感模式变得更像TA所选择的心理咨询师,所以选择合适的咨询师,可能比选择什么样的咨询技术要来得更加重要。

作者还提醒我们对自己的模式改变要保持一个耐心,旧的模式往往是根深蒂固的,情感模式的修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我们如果想改的话,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因为不断重复旧的模式会让我们常常陷入痛苦的爱中,或许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开始长期治疗,但是我们可以从尝试着从一段温暖的互动关系开始,从爱的互动中汲取新的情感力量。

最后,来个小广播!

安慰记正在长期招募志愿者,感兴趣的糖丸儿可在后台聊天框回复“志愿者”了解招募详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