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叶嘉莹“感动中国”:这位诗词的女儿一生只做一件事

文 | 李戈

“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前几天,“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揭晓。

有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当选,她就是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

镜头中,如今96岁的她依然神采奕奕,读起诗词来声韵铿锵。

其实在这之前,叶嘉莹先生对古典文化的传播就已经做了非常大的贡献,她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了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了“迦陵基金”,以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在颁奖盛典现场视频连线中,叶嘉莹先生介绍了自己正在计划完成的一项工作,就是把中国古代“诗、文、词、曲”的吟诵的声音传承下去。

她最大的心愿有两个,一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二是接续中国吟诵的传统,把真正的吟诵传给后世

她说:“我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那些真正的诗歌爱好者。

就是这样一位大学者,一位老人,为了让诗词走入更多孩子和年轻人的生命,96岁仍然在坚持辛勤工作。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在古典诗词创作领域有这样一句话:“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词易好。

这句话放在叶嘉莹的身上真的是再合适不过。叶嘉莹本是蒙古裔旗人后代,与清初大学士明珠之子纳兰性德同宗,后来取了姓氏首字,改姓叶。

叶嘉莹的童年记忆,就是从背诵各种经典开始,虽然还不能完全明白经典的奥义,但先背下来再说。

已经把李白《长干行》背得滚瓜烂熟的她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经常当着客人的面背诵,当背到“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的时候,总能引起客人的逗笑:“你才几岁呀,就知道'坐愁红颜老’了?”

按照家人的安排,叶嘉莹的开蒙读物是《论语》,对于圣贤道理并不懂的她却在不断的背诵中激起了好奇心,既然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那么这个“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让一个圣人早上听了,晚上死了都可以?

就是这股好奇的劲头,让她在优秀古典文化的典籍中越钻越深,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虽然所处的时代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父亲跟随国民政府迁往后方,与家里断了联系后,她只能跟母亲、弟弟到处避难,靠混合面充饥度日。

叶嘉莹说:“物质生活的艰苦我是可以坦然面对的,真正难以承受的是精神感情方面的苦痛。”那段时间,母亲因为病痛与世长辞,这给了她致命的打击。

更令人心碎的是,叶嘉莹的情感生活似乎更给了她一万点暴击。在一次同学会上,叶嘉莹和丈夫赵钟荪相识。赵钟荪在国民政府海军部门工作,1948年的时候,他们跟随败军到了台湾,到了台湾,噩梦才刚刚开始,赵钟荪因被怀疑是“匪谍”被抓了起来,不久女儿也被抓了,虽然女儿没过多久就被放出来了,母女二人却居无定所,过着寄居的生活。

为了生存,叶嘉莹辗转于三所高校,身心俱疲,但更令她心碎的是,丈夫出狱后,知道叶嘉莹生的是女孩,大发脾气,摔门而去,生活中两个人也是常常大吵大闹。即便如此,她还在心底告诫自己要忍让宽待自己的丈夫。

在一次电视访谈中,叶嘉莹说自己这一生都没有体会过真正的爱情。她的女儿也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也许正是有诗词的陪伴,叶嘉莹才能度过那段备受折磨的岁月,从而也让她转变心态,跳出生活的桎梏,以达观之心看待一切。

叶嘉莹与丈夫

所有的不幸,在这位近百岁的老人脸上看不到一丝痕迹,这种发自内心的放下真是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境界。

她说,我的人生不幸,一生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

充满烟火气的大家

少年时代的叶嘉莹,就是一个非常有诗心的女孩子,在一个深秋时节的傍晚,15岁的她看到一只白蝴蝶怎么挣扎都飞不起来,便有感而发写了一首《秋蝶》,16岁的时候,又在一首《咏莲》中用“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来叩问人生。

也许是与生俱来的聪慧心灵,让诗词早早融入到她的血脉,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69年的温哥华,对于叶嘉莹来说又是一个不愿回忆起的时刻,长女和女婿在一场车祸中撒手人寰,在处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后,她思索良多,觉得“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于是,她决定回国教书,把自己毕生所学,传承给后代,这也成了她后半生最重要的事。

海德格尔在《为什么要有诗人》中曾说,诗是存在的居所。诗人一直在用自己的思想为他人提供灵魂栖居的住所。叶嘉莹就是这样一位诗人,只不过展现出的并不是一副孤胆英雄的样子,而是一个充满了烟火气息的蔼然长者。

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如白先勇、席慕蓉等人眼中的叶嘉莹。

白先勇

“我在台湾大学的时候,是叶先生的旁听生,叶嘉莹先生在古诗词方面对我的教诲真的是给我启开了一扇门,让我欣赏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白先勇介绍,叶先生讲杜甫的诗,五十年后再听依然感动。“我想叶先生对我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席慕蓉

“人的一生里面,我发现很多东西是延续的,叶老师给我们的诗词的延续下叶老自己关于族群的记忆也都是延续的。”

也许通过他人眼中的描述,我们才能更完整地了解一个人,虽然叶嘉莹一生坎坷,但却淬炼出一种非常朴素、真诚的生活态度,在这个过程中用诗词达成了与命运的和解。

当镜头拉近对准叶嘉莹时,这位老人非常可爱,甚至像个小女孩一样对自己头发很多而洋洋得意。这样一位可爱与优雅并存的老奶奶,既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又能诗心永存,用自己的信念点燃生命之光。

白发的先生,穿裙子的“士”

提到故乡,叶嘉莹连梦中的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我常常梦见我的老家北京,我进去以后院子还在那里,我也梦见我的同学到我老师那里,就在后海附近的位置……”

也许正是这种对故乡的感情,让这位老人决定回国任教,她的课堂异常火爆,而且从不用PPT,还习惯性地用传统的粉笔字来写板书,繁体字竖排呈现,字写得优雅又漂亮。

她的暮年一直耕耘在古典文化的传播上,真正成为了一个传灯人。

也许在她的心中,真正有一种向前的、向上的、向善的持守。就如她所说,也许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有所持守,就会遭到很多挫折、很多打击,也会有痛苦。但是我不怕,任凭我穿着轻薄的罗衣,在寒冷的空气之中,不躲藏,不逃避。虽然满眼都是泪水,但即使是“凝泪眼”,也要远望,也要期待我所爱的人回来,期待我的祖国胜利归来,期待祖国的复兴。

人在社会之中,譬如在一个大圆镜之内,彼此互相映照,一影中复现众影。你的影子就照在别人身上,别人的影子也照在你的身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里边发出来的力量。

也许,就是这种笃定的坚守,让96岁的叶嘉莹,仍然不知疲倦,辛勤耕耘在古典文学领域,她因此也被大家誉为白发的先生,穿裙子的“士”,站在那里就是一首最美好的诗

叶嘉莹的一生,正应了她的老师顾随常挂在嘴边的箴言,“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用诗心,度化了灵魂。

这也正如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叶嘉莹先生的颁奖词: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

你发掘诗歌的秘密,

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

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

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

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