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理经验总结

中医脉理经验总结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疾病的认识选择了病、证、症的不同角度。在这三者中辨证是中医诊疗体系的特色,即证是治疗的依据,据证立法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核心。近年来有关证的研究开展甚多,但由于思维的偏差和技术方法的缺陷使某些研究走向了误区,这也是制约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主任委员,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中医诊断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中医诊断的关键问题是“五辨”,即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

辨症

李灿东列举盲人摸象、指鹿为马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何为辨症。症,指表现于外的各种表征,包含了西医所讲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各种检测指标,也包含了和疾病诊断相关的因素,比如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中医把这些信息都看作“症”,或者“征”。如何去辨症呢?李灿东指出,应当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综合把握症的来源,要辨症的有无、轻重、真假、偏全。只有来源准确,诊断才会可靠,才能避免出现盲人摸象、指鹿为马这样让人笑话的尴尬局面。李灿东又以高血压举例:临床上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没有头晕症状,但不少医生为了诊断为眩晕,就自编头晕的症状,比如患者高血压三年,病历就写为“眩晕三年”,连患者都说:“医生,我没有头晕呀!”从开始采集的第一手临床资料就不可靠,最后辨出来的证就没有价值。李灿东特别强调辨症要做到全面、规范和准确。

辨证

李灿东以按图索骥为例说明何为辨证,他指出在探讨证的关键问题时需要从证的轻重、缓急、主次、兼杂、真假等方面进行辨析,同时还强调辨证分型不能简单等同于辨证论治。辨证是中医的核心,而且是以整体思维作为基础,如果离开了整体的思维,辨证也会走入误区。李灿东指出:辨证首先要辨别证的轻重。依据治疗前后证的轻重变化才能对疗效做出评价。第二是辨别证的缓急。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几个要素凑在一起进行辨证分型,就无法区别孰轻孰重,更无法体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第三是辨别证的主次与证的兼杂。临床的医生都知道,单纯的证是很少见或是没有的,并不像教材中描述的那样,把一个病都明确地分割成一个一个的证。不仅如此,中医的证还是动态的,今天是脾虚证,明天可能会兼有湿热证。第四是辨别证的真假。疾病发展到了后期阶段常常出现假象,但临床也有很多病人出现假象不是在疾病后期,而是从一开始就有了,所以辨证时切勿忽视这一点。

辨病

辨病也非常重要。李灿东指出,大家以为中医比较强调辨证论治,实际上中医历来也非常注重辨病。如张仲景的《伤寒论》开篇就是“辨某病脉证并治”。病和证不一样,病是对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概括,是纵向的;而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病理性概况,是横向的。所以证和病之间只有一个交叉点,比如说冠心病的血瘀证只是一个点,糖尿病的血瘀证也只是一个点。如果研究中医的证,一定要加上一个病去研究,就难免以偏概全,因为病和证只有一个交集点。李灿东还强调,不是所有的病都适合用症状做病名。此外,病有中西、病有先后、病有善恶、病有新旧,这些都需要好好感悟。

辨人

李灿东还指出,辨人也很重要,因为我们看病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病。人是有差别的,故而在辨人时当重视个体化。鉴于个体的性别、年龄、体质、生活习惯、体型等都可能存在差异,故而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维当贯穿于辨人的始终。李灿东以性别差异举例,如女性多郁的特点是由性别决定的,所以女性常表现为多愁善感,到更年期的时候女性郁的特点表现得就很明显;再者女性有经带胎产,这些都是女性的特点,所以在治病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这些因素,否则就可能出问题。

辨机

临床上,如果遇到病人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或是临床表现很少,这时需要采集一些和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因素为我们的诊断服务,这就是要辨病机。李灿东指出,《内经》的“病机十九条”其实就是辨病机,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就是通过病机去辨别他们的内在联系,为治病提供依据。李灿东又以临床诊病为例说明如何辨病机,他指出,现在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饮食结构不合理、压力太大有很大的关系,这两个因素导致了两个结果:郁和痰。故而面对不同疾病,在遣方用药时,均可抓住这两个关键病机,运用温胆汤加减进行治疗,临床往往收效不错,这就体现了辨病机的重要性。

阳脉有八脉:阳脉浮实洪,长紧促动数;阴脉有十五脉:阴脉十五字,沉迟涩虚短 微缓革濡弱,结代伏细散。

脉有二十七脉

阳脉有八脉:阳脉浮实洪,长紧促动数

阴脉有十五脉:阴脉十五字,沉迟涩虚短 微缓革濡弱,结代伏细散

阳中之阴脉三脉:滑孔弦

阴中之阳脉一脉:牢(以上共二十七脉)

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

八里脉:微沉缓洄,迟浮濡弱

九道:长短虚促,绕代劳动细

奇经八脉: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 微脉、任脉、督脉、滞脉、浮脉

浮形:浮脉为阳脉,属于表病,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如风吹鸟背上的毛,如水浮木,如捻葱叶

主病:浮脉为阳表病也居,避风数热紧寒扬 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多血虚

脉形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

浮数风热,浮紧风穴,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散劳极

浮而有力为洪脉,浮而迟为虚脉

浮而无力为芤脉,浮而柔细为濡脉,虚甚为散脉

脉形:

沉脉按之筋骨乃得,内刚外柔,如石投水

心极其底,沉脉法地,在卦为坎,有时为冬,在人为肾

主病诗:

沉潜水畜,阴经痛,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沉脉主里,有力主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积,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数为阳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

数为阴不胜阳,故为脉来太过,数脉主腑,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气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体壮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去看

主痔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冷解虚温补,肺病愁深却 之,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迟脉一息三至,来去极慢,迟为阳补盛阴,故脉来不及

主病: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三至为迟,有力为迟,无力为洄,有止为结。迟甚为散,浮大而实为虚,迟为阴盛阳衰,缓为营弱和盛宜别之

主病诗:

迟实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为虚寒,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主中寒痛堪,尺是肾虚,腰脚肿,溲便不禁疝牵丸

脉象:

出现之情随季变化:1、春悬2、秋洪3、夏毛4、冬实

——位现情:1、沉—属脏 2、浮—属腑

脉形:快—主热 慢—主寒 浮沉—气 壮缓—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