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护工陈阿姨

陈阿姨在看护母亲
总理说,中国还有六亿人,月收入1000元。
    
    虽同在一个蓝天下,但由于城乡区别、族群区隔,我们对这六亿人的生存状况,是没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的。
    
    由于母亲住院,我与护工陈阿姨接触后,好像城乡隔离之墙,裂开了一道缝隙。
    透过缝隙,我看到了,这六亿人中的成员,看到了镶嵌在城市最底层、最边缘、最艰辛的族群。

这些,为了讨生活,背井离乡,漂泊在城市边缘的族群,有多艰辛?
    爹不知,娘不知。只有天知、地知、自己知!

祸从天降

2020年11月21日,我在母亲家里。
    扑通!一声闷响。母亲大喊一声:朱健!
   
    我的头,顿时就炸裂了。
    我知道,最担心的事情,降临了。

为防范老母亲,发生摔跤的意外。我已小心到,把母亲所有的拖鞋,都藏了起来。

怕什么,来什么。
    偏偏,她还是穿着已经藏起来的拖鞋,自己把自己绊倒了。

看着那双”作孽”的拖鞋,和摔倒在地上的母亲。
    我那窝火、抱怨、愤怒的气话,情不自禁,全都喷泄了出来!

救护车,将母亲送到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
    拍片的结果:大腿骨折。
    
    一个无情、冰冷的现实,又摆在了面前。
    母亲:八十八岁+老年痴呆+大腿骨折。
    此时,我心里只有无奈、担忧、焦虑,甚至惶恐。

2020年初。母亲,曾患病卧床痛苦了两个月。
    我也尝够了,当妈妈“护工”的艰辛。
    所以,妈妈住院的当天,我们便向医院,购买了“一对一”的护工服务。

护工,这只是台面上好听的“称谓”,或名称。
    实际上,这是比“使唤丫头”,还难干的苦差事。
    
    护工,要二十四小时伺候病人。给病人端屎、端尿、擦身、洗脸、洗脚、喂饭、喂水。
    这是干一天的活,拿一天的钱,朝不保夕,无保障的工作。

这,苦差事。
    城里人、甚至农村的年轻人,是没有人愿意干的。
    上海十几万护工,大都是40多岁到60多岁,低文化的农村大妈。

医院,分派来了护工陈阿姨。
    陈阿姨,满脸的憨厚、淳朴。黝黑透红的脸颊,印烙着岁月刻下的劳苦沧桑。

陈阿姨说,她是江苏宿迁泗阳县人,五十四岁,家有四口人。
    她家有九分田地。种一年小麦,扣除农药、化肥、人工等各种成本后,挣不到一千块钱。

种一年地,挣不到一千块钱?
    这不就是总理报告中,所提到的六亿人中的一员吗?
    而且,她还是六亿人中垫底的。
    
    所以,二十年前,她就来上海做护工了,她丈夫在上海郊区做保安。
    只有这样,日子才能过下去,才能供得起女儿、儿子读书。
    
    一滴水,见太阳。
    陈阿姨,作为六亿人中的一员。她是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什么样的生存状况呢?

陈阿姨在给母亲喂水

午夜的电话

妈妈住院的第四天,曾经给上海申花足球队国际球星登巴巴,主刀的名医陈舰主任,亲自给母亲做了手术。
    手术很顺利。

手术后的第二天,陈阿姨就对我们家人说,你们已经辛苦好几天了,这里有我在,你们放心好了。
    就将我们家人,全都催回了家。

凌晨四点,我的手机响了。我一看是一个座机号码,我的心怦怦跳,忐忑不安。
    但,还是抖抖索索地接了电话。
    果然,是医院护士打来的电话。
    
    护士核实了我的身份后,告诉我老太太又哭又闹,影响到其他病人的休息,需要我去医院配合。
    
    谢天谢地,不是噩耗。
    我那颗悬在嗓子眼上的心,也放下了。

等我急匆匆地赶到医院,母亲睡着了。

陈阿姨见到我,轻轻地说:
    老太太做完手术,麻醉效果消退后,会疼痛、烦躁,再加她脑子不清楚,没有自控意识。
    喊一喊,也很正常。

随后,我问陈阿姨,医院发的安定药,你没给老太太吃吗?
    陈阿姨说,没有。安定药吃多了,会对老太太脑子不好。
    
    虽然,只是几句平常话。
    这哪是一个原素不相识的农村大妈说的话。
    这完全是,自家人的悄悄话。
    
    当我向母亲病房的病友道歉时。
    病友纷纷说,你们请的陈阿姨特别有耐心,一晚没睡觉,都在哄老太太。

我对这位农村大妈,有了非常好的印象。

陈阿姨在跟母亲交流

无法面对“脑残”的妈妈

清晨,我到了医院。
    只见母亲躺在床上,床头前挂满了镇痛、消炎的吊瓶,身上插着各种管子。
    为了防止她乱抓这些管子,医院按规定,将她双手束缚在床边。

母亲见了我,又哭又喊。
    说:儿子快跑。他们已经抓上我了。后面还有人在追你,你快跑,别让他们抓上你!

我知道,母亲又意识错乱,说胡话了。
    我是眼睁睁地看着,曾经睿智的母亲,变成了“脑残”的妈妈。
    
    我那个心疼和不忍,也随之变为满脑的焦虑和心碎。
    我手足无措,傻傻地不知道,怎么去平抚、安慰哭闹中的妈妈。

陈阿姨,把我推到一旁。
    她俯下身子,拿着纸巾,擦拭着妈妈的眼泪。
    并轻轻地说:阿婆,你不要紧张、不要喊。你儿子已经把坏人打跑了。过一会,你儿子就来救你。
    妈妈听了陈阿姨一番话。居然,不哭不闹了,真的安静下来了。

陈阿姨,转过头又安慰我。
    你不要担心。我干了20年,见过太多的病人。
    老人摔了之后,受到了惊吓,又突然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她会有些幻觉,过段时间就会好的。

陈阿姨,凭着一颗善良的心,让“脑残”的妈妈,听懂了她善意的谎言。
    同时,还要安慰我焦虑、无奈、破碎的心。
        一个农村大妈,用走心的“谎言”,贴近了母亲的心。   此时的“谎言”,比我这个木讷的儿子,管用一百倍。

母亲

午夜的微信

母亲,意识的障碍,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次生问题。
    
    虽然,她住医院已多日,可她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断了腿、上了导尿管。
    
    每天,只要醒来,她就吵着要去上厕所。
    我们给她解释了上万遍:你的腿断了,有导尿管,不用上厕所。
    前一分钟,她听明白了。后一分钟,她又吵着要上厕所。

二十几天过去,为了防止尿道炎,医生要求去掉导尿管。

可她穿着纸尿裤,死活尿不出来。
    活人,真让尿给憋住了!
    
    尿尿,真成了母亲的大难题,也成了我们焦虑的痛点。
    
    陈阿姨,按照护士长的指点。
    从凌晨开始,慢慢地给母亲揉肚子,并不断地换热毛巾,搞出滴水的声音,诱导母亲自己尿尿。
    
    时间,一点点过去。
    陈阿姨,一遍一遍地检查母亲的尿垫,一遍一遍地失望的摇头。
    我们只能一遍遍,失望的叹息。

到了晚上,母亲的肚子鼓涨了起来。
    
    护士建议说,不行就再上导尿管吧。陈阿姨说,让她再试试。

陈阿姨,不断地换热毛巾,不停地给母亲慢慢地揉肚子。

很晚了,我们家人按照医院的规定,得离开病房了。
    临走时,告诉陈阿姨:算了,就上导尿管吧,你也可以早点休息。

陈阿姨说,你们先回去,她再做最后的努力。

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失望沮丧的心情,回到了家里。

午夜二点,陈阿姨发来了一条微信,一共八个字:
    老太太已自己尿了

此时,陈阿姨短短“八个字”的微信。真是,特大的喜讯!
    她,还加了一个


    
    这八个字,言简意赅。

的表情包,也十分贴切。
    乡村小学五年级的陈阿姨,信息表达准确、及时,胜过漫不经心的大博士。

一个尿尿的信息,带来了像中了头彩般的喜悦。
    没有对母亲牵肠挂肚的情感,没有煎熬的期待,是体会不到的。
    
    一个农民大妈,一个卑微的护工。用默默无闻、不声不响、熬到半夜的辛苦,帮助老妈妈解除了痛苦。
   
    我们虽然爱母亲,但与陈阿姨相比。坦白地说,我们是:
    只说,没有做;动嘴,没动手。
    最后的关头,甚至动摇,想放弃,想投降。

康复医生在给母亲做康复治疗

首长命令你吃饭

母亲,手术后卧床多日,加上其它综合原因,开始厌食,一吃就吐。

医生给母亲配了药、又挂了瓶,但仍没有太大的改善。

吃饭,吃饭,吃饭!成了母亲一个新的难题。   令我最痛苦和无法接受的现实是,母亲的大脑像乱了码的程序。
    混乱,颠倒,错位,甚至不可思议。
    
    她,是当下的事记不住。但70年前,当兵的事全浮出。
   
    陈阿姨,很用心。为了让母亲能吃饭。
    她用“变身”术,带着母亲,穿越到70年前。
    
    她煞有其事地对母亲说:
    我是司令员派来的,首长命令你,要把这碗稀饭,吃下去!

这无中生有的戏,陈阿姨居然能编排出来,并演下去。
    意识混乱中的母亲,也居然信以为真,服从命令。

见到陈阿姨端上来的饭。母亲条件反射就想吐。
    告诉陈阿姨,她实在咽不下去。
    
    陈阿姨说,你是党员吗?共产党员是最勇敢的,就要咽下去。
 
    母亲皱着眉头,哭丧着脸,掉着眼泪,咽下了第一口。

好样的,共产党员真勇敢!
    陈阿姨,马上就鼓励和夸奖母亲。

母亲,咽了两口后,乞求着陈阿姨说,只吃三口,行不行?

陈阿姨说,司令员命令,党员要带头,最少吃十口!

看着母亲像幼儿园小孩一样,哭抹着眼泪,向我求救。
    我实在不忍心看着眼泪汪汪的母亲,像幼儿园小孩,可怜兮兮,被管束的样子。
    我就到病房外的走廊去了。

但在走廊里,我仍能听到陈阿姨命令的声音。
    必须完成任务,还有最后五口……,最后一口。
     
    最后,陈阿姨还跟真的一样,大声说:
    报告司令员,任务已经胜利完成。

我回到病房,陈阿姨拿着空碗,对我说,老太太都吃完了。

那些天,陈阿姨就是用她的土办法、野路子。
    时而连蒙带唬;时而花言巧语。
    时而真真实实;时而虚虚假假。
    
    十八般武艺,不停来回切换上阵。印证了那句名言: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一个连小学都没读完的农村大妈。用她的智慧,解决了连医生都十分棘手的母亲吃饭的难题。
    
    生存的智慧,是苦难逼出来的!
    
    这只有在农村,最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被碾压过、挣扎过的人。
    才能有这种最顽强、最接地气、最智慧,甚至以毒攻毒的生存能力。
    
    在安逸生活中的人,不管是多大的官,多高级的大教授。
    打死,也不会有这种智慧。因为,八股的标准答案,温室的生存环境。限制了坚韧的生存智慧。

陈阿姨,真是绝了!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陈阿姨在给母亲喂饭

小燕子

为了日后康复,朋友建议母亲就是躺在床上,也要多动,唱唱歌也行。

母亲清醒的时候,陈阿姨让母亲唱歌。
    母亲说,她小的时候就会唱评弹,退休后是老年合唱团的。
    但是,现在歌词都记不住,忘了。

陈阿姨热情地说,我带你唱。
    真要唱了,陈阿姨又为难了。
    她说,她在农村长大,只会唱几首歌,而且还唱不好。
    妈妈说,没关系,你先唱一遍,我就能慢慢地想起歌词来。

陈阿姨唱的第一首歌,是古老的童谣“小燕子”。陈阿姨五音不全,并掺杂着苏北土话。
    这“小燕子”,确实是土得掉渣的农村“小燕子”。
    
     陈阿姨农村的“小燕子”,刚“飞走”。母亲记忆里的“小燕子”,就被唤醒了。
    同房的病友,都夸母亲唱得好。

陈阿姨,领唱的第二首歌,是“东方红”。第三首歌,是“学习雷锋好榜样”。

母亲毕竟曾是老年合唱团的。所以,三首遥远年代的老歌,唱得是有板有眼。
    在病友们的夸奖下,她依稀找到了以往青春、芳华、自信。
    三首老歌,唱了一遍,又一遍。

然后,母亲追问陈阿姨,还会唱什么歌,给她起个头。

陈阿姨,想了半天说,她还会“大海航行靠舵手”,“闪闪的红星”。
    陈阿姨,帮助母亲捡回了五首老歌的记忆。
 
    一个善良的农民大妈,用她那朴实、笨拙的嗓子,五音不全的纯真呐喊,唤醒了母亲丢失的记忆,点燃了母亲快乐的时光。

但谁能想到,母亲这一唱,这一乐。“脑子”却刹不住车了,“嗓门”也关不住了。
    几次半夜,她不分时辰地唱起了“小燕子”。

次日,我只能向同室病友道歉。
    母亲在旁边听到了,居然哭得像泪人一样,稀里哗啦的。
    委屈地给我说,她没有半夜唱“小燕子”。
    
    陈阿姨,又是给老太太抹泪,又是安慰她。
    然后,又帮母亲打圆场,哄着她说,是病友梦游了“小燕子”,他们冤枉了你。

一日,母亲脑子完全清楚的时刻。我给她讲述了,她半夜唱“小燕子”的全过程。
    她听后,非常惊讶!认为自己所作所为太荒唐!太不可思议!
    然后,真诚地向病友一一道歉。

之后,她一脸严肃认真地对我说,她这样错乱、颠痴、没有尊严地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这是母亲,也是我们,戳心窝的最大的痛!
    
    腿断了,可以接。
    可这无解的老年痴呆,怎么办呢?

陈阿姨与母亲在一起

打工为了梦想

跟陈阿姨接触多了,我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

陈阿姨说,她在农村生活了三十多年,又在上海干了二十年的护工。
    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生活经历,使她真切地看到了,城里人和农村人的最大差别。
    这就是:医保、退休金。
    
    陈阿姨说,二十年里,她护理过几百个病人。
    城里人,有医保。这多么幸福呀。
    
    农村人,没有医保。
    一人得了重病,全家立马陷入绝境,掉入贫穷的深渊!
    
    农村人,也没有退休金。
    60岁后,政府每月给100元养老补助费。
    在上海,100元钱能干什么?也就是三个盒饭。

陈阿姨直观的感受,道出了医保、退休金,这“五个字”的真核:
    
    这是城乡,最实质的差别!
    这是生活,最低的安全线!
    这是做人,最后尊严守望!
    
    陈阿姨说,她的命不好,投胎到了农村。
    孩子们,如果再当农民,只能继承贫穷的噩梦。
        国家,有一个伟大的中国梦!
    阿姨,有一个现实的母亲梦!
    
    她要改变孩子们的命运,绝不让孩子们再当农民!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二十年,她把所有打工挣的钱,都投入到赡养老人和教育孩子的方面。
    
    她清楚地记着,来上海打工的第一年,她挣了6000元。
    临回老家前,特地在上海给婆婆买了一对金耳环。

她说,她在上海伺候病人,婆婆在老家伺候孩子,老师在学校教育孩子。
    她要用打工挣的钱,感恩婆婆、感谢老师。
    
    这就是陈阿姨,朴实、自然的“内循环”。

陈阿姨,为什么舍得在孩子教育方面投资?
    
    因为,农村的孩子只有读书,考上大学。才有可能,跳出农村,改变农民的身份。
    变为,城市人。

为此,她只能用卑微的身躯,廉价的劳动,节俭的生活。
    去兑换孩子学涯路上的垫脚石。一层一层向上铺,一直铺到了大学。

陈阿姨与她的儿子

穷凑合的日子

我问陈阿姨,你辛苦了一辈子。为孩子们打拼,他们知道你的辛苦吗?
    她说,孩子非常懂事,知道的。

我又问,这二十年,你吃的什么?睡的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她说,这个不知道。

母亲住院这些日子。我亲眼目睹了,陈阿姨吃什么?睡什么?

陈阿姨,吃什么呢?
    
    医院是禁止炒菜做饭的。为了省钱,陈阿姨从来不叫外卖。
    
    她吃的非常简单,将大白菜、豆腐皮、山药,清水煮一煮,然后拌上熟油和盐。 
    而且,是日复一日,每天基本如此。
    
    一个来城里打工,就是为了挣钱的。自己却舍不得,给自己多花一分钱。
    
    二十年来,为了省钱。她把日子过得如此节俭、清贫、寒碜。
    让人看的,心里涌满了酸楚和叹息!
    
    可以说,陈阿姨积攒的每一分钱,都是从嘴里一点一点省出来的。
  
    宁可苦自己,也要成全孩子。
    这就是,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
    
    专职护工是十分辛苦的,24小时要护理病人。
    
    陈阿姨,是怎么睡觉的呢?

深夜了,当我妈睡下后,陈阿姨拿出一块破板子,搭在凳子上。
    
    这块破板子,早已裂了无数条缝,她用胶布缠了又缠。
    一件棉衣当枕头,穿着衣服卷缩在破板子上。

她就是用这块破板子,蜗居、陋栖在病人身旁。
    一躺,一缩,一凑合,就是二十年。
    
    二十年,在华灯璀璨的一个个夜晚。若大个上海,是没有陈阿姨一张床的。

在上海没有一张床,可以回农村老家炕头上,好好去睡啊?

农村老家,还能回的去吗?
    
    农村老家,九分农田,辛苦一年,也挣不上一千块钱。
    一千块钱能干什么?全中国的傻瓜都知道啊!

农村老家,九分田地,已经撂荒多年。
    孩子们,也已肩不能挑,手不会锄,不会做农活了。
    农村的老家,以后就断代了。
    乡村的烟火,就此将熄灭了。
    
    这二十年,陈阿姨卷缩在破板子上的每一个夜晚,都是没有办法呀!
    
    每一个,漫漫的长夜。
    是陈阿姨心中的梦想,在陪她熬过长夜的时辰。
    是为孩子们挣学费的念想,在支撑着她,迎来每一个黎明。
    
    二十年,陈阿姨超负荷消耗。
    人老了、背驼了,腰弯了,腿坏了。
    
    但,她仍甘愿,把自己当成那块破板子。让孩子们踩着自己的身躯,跃过城乡之间的深壑。
    
    我们中华民族,有个伟大的DNA:
    父母为了孩子,甘愿吃遍天下之苦。
    
    值得陈阿姨欣慰的是,她辛苦了二十年,两代人的梦想已初步实现。
     
    女儿,大学毕业后,现在上海郊区嘉定做麻醉护士。
    儿子,大学毕业后,现在上海做设计助理。
    
    梦想的路,永远是不平坦的。
    当陈阿姨一家人,跃向城市彼岸后,却又承受着农转非蜕变的痛苦。
    
    现在,陈阿姨一家四口,两代人,都在上海打工。
    这也是当下城市打工者,标准的人口结构。
    
    第一代打工者,靠出卖廉价劳力,现在都老了,已是大妈大爷了。
    第二代打工者,是他们的子女。但与父母不同的是,他们大都上过大学,有文化。

可在上海,两代打工者共同特点是:上无片瓦 ,下无居所。
    
    陈阿姨一家四口,两代人。在上海不同的地方打工。
    为了节省交通费,节省房租。只能分别蜗居在,最简陋的窝里,凑合着“洗洗睡”。
   
    一家人,都在魔都上海讨生活。
    一家人,却不能同一个屋檐下。
    一家人,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
    一家人,没有一间房子可团聚。
     
    对陈阿姨一家人的生存状况,我非常同情。
    
    陈阿姨却乐观的给我说,这比农村,好的太多了、太多了。
    一家四口人,都有钱可挣。
    孩子们终于有了城里人的医保,他们将来都会有退休金。
    她最大的梦想,快要实现了。
    
    她还计划,等过些年,孩子们工作稳定了,收入多一点了,就在上海郊区租一间房子。
    那时候,一家人就可以团聚了。
     
    有梦想的人,不怕吃苦。
    有梦想的人,是豁达的。
    有梦想的人,能看的远。

陈阿姨节俭的午餐
陪伴陈阿姨的千疮百孔的“床”

命,谁能说得清呢

陈阿姨,通过微信,看到了我曾写的文章。
    她说,她最羡慕和佩服的就是有文化的人。
    
    有一天,她很自豪地告诉我,她家原本也是书香门第,大户人家。
    她的舅爷爷叫李守维,手机都可以查到。

我一查,惊诧万分!
    李守维,江苏泗阳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国民党陆军中将。
    1940年,李守维骑的军马受惊,落水溺亡。

一个人的命运,甚至一代人的命运,往往是由 “时运” 决定的。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不仅仅是改朝换代。而且,也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时代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解放后,地、富、反、坏、右、国民党军官,成了专政的对象。
    陈阿姨一家的命运,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她家的前辈,作为地主,国民党军官。
    土地、房产都被分掉了,瞬间变得一贫如洗。
    
    地、富、反、坏、右的子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上学也受到了政治限制。
    陈阿姨的父亲,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她比父亲好一点,读到了小学五年级。

命运,在十字路口分岔后。
    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境遇就会是天壤之别。

陈阿姨的太爷爷、爷爷那两代,还是大户人家。当时家里雇佣了很多佣人。
    现在,陈阿姨到上海做了靠伺候病人,挣临工钱,养家糊口的护工。

这真是时代的造化:
    祖上,是雇佣人的大户人家。
    后代,成了被雇用的打工者。

对此,陈阿姨看得很开。
    她说,她家倒霉的命运,已经结束了。
    她十分感谢国家改革开放,感谢邓小平。
    是改革开放,给了她们出来打工的机会,给了她们重新改变命运的机会。

命,谁能说的清呢 ?

但我十分敬佩陈阿姨,敢于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哪怕自己,只是一粒微小的尘埃。也要挣扎着,拼命飘向幸福的远方!

陈阿姨带母亲做康复

不向命运屈服的卑微者

上海世博会时,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口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真实的状况应该是:
    打工者,让城市更美好!
    
    漂泊在城市的打工者们,他们像城市的隐身者。
    世界只能看到,城市的光鲜。看不到城市背后,默默无闻打工的隐身者。

他们把靓丽献给了城市,把付出留给了自己。
    
    没有打工者艰辛的付出,城市是会瘫痪的,是运转不了的。
    更谈不上:自豪了!厉害了!

“城市化”,是社会文明的必然进程。   但对农民打工者来说,只是一个美好梦想与残酷现实,构成的混合体。

城市化进程的背后:
    有多少离别?有多少思念?
    有多少守望?有多少期待?
    有多少挣扎?有多少痛苦?
    
    这一切,只有与陈阿姨一样,有着农村背景的打工者们,才有切肤的感受!扎心的体验!
    
    护工陈阿姨,也只是上海十几万护工大妈中的一个隐身者。
    
    在上海,还有快递小哥、外卖小哥、保洁阿姨、保安大叔、保姆阿姨、装修大哥、建筑大叔、餐饮服务员等。
    一个个漂泊在异乡,汇集了九百多万的打工隐身者。

他们都与陈阿姨一样,为了更好的生活,游离出了农村,漂泊到了城市。

他们都与陈阿姨一样,做一天工,挣一天钱。
    365天,永远在为明天而担忧。
    
    他们都与陈阿姨一样,没有城市医保,没有退休金。
    一个重病,就被轰向贫困的深渊!
    
    他们都与陈阿姨一样,人在城市,上无片瓦 ,屋无一间。
    永远蜗居在,“临时”简陋的窝。
    
    他们都与陈阿姨一样,不仅能吃苦,而且十分善良和节俭。

他们都与陈阿姨一样。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有一颗改变命运的心!

命运,虽然说不清,道不明。
    
    但,有梦想的人,是不会向命运低头的。
    穷则思变,任何一个有志者,面对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穷日子。
    都会有一颗,不甘寂寞的挑战之心!

贫瘠的土地,催生着大把、大把的不甘贫穷的挑战者、有志者。
    这是,历史的必然。

作为同一个蓝天下,有着同理心的人,衷心地祈祷:
    愿幸福的阳光,洒向不甘贫穷的挑战者有志者!
    愿尊严的阳光,照耀着不向命运屈服的卑微者!

(0)

相关推荐

  • 打工还是创业?—“秦汉史与项目管理”之八

    打工还是创业? 话说项梁项羽在起事的时候曾得到几股力量的拥戴,其中很重要的一股力量是在东阳县(在今天的浙江金华市,横店影视城就在东阳市)的陈婴.陈婴本人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但其曾孙女陈阿娇几乎人人皆 ...

  • 在农村小燕子并不是在所有人家筑巢,它是怎么判断选择的呢?

    在农村小燕子并不是在所有人家筑巢,它是怎么判断选择的呢?

  • 乡村风物系列:燕子

    乡村风物系列:燕子 文/洁宇 每个乡下孩子,约略从开始认知事物的时候起,必会先认得燕子. 燕子,在乡下人眼里,分成两种.一种是家燕,肚皮雪白,一种是麻燕,肚皮上是浅褐色的麻点儿.早些年乡下,家家的厨房 ...

  • 【人间】护工陈阿姨,她还好吗?

    护工陈阿姨和我母亲     荡起的涟漪     <护工陈阿姨>发表后,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了一粒小石,荡起了阵阵涟漪. //链接:<护工陈阿姨>     互联网是神奇的.仅我这个 ...

  • 护工陈阿姨,总能给人带来思考

    母亲.陈阿姨与医护人员合影.               护工陈阿姨,成了"现象"          前段时间,我写了<护工陈阿姨>和<护工陈阿姨,她还好吗?&g ...

  • 护工陈阿姨,她还好吗?

    护工陈阿姨和我母亲     荡起的涟漪     <护工陈阿姨>发表后,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了一粒小石,荡起了阵阵涟漪.//链接:<护工陈阿姨>     互联网是神奇的.仅我这个小 ...

  • ​《54岁的护工陈阿姨》

    ​<54岁的护工陈阿姨>百万阅读的背后,值得吾辈青年看到养老的真实!  永爱养老 05-04 14:00 关注 陈阿姨在看护母亲 总理说,中国还有六亿人,月收入1000元. 虽同在一个蓝 ...

  • 护工陈阿姨

    陈阿姨在看护母亲     总理说,中国还有六亿人,月收入1000元.          虽同在一个蓝天下,但由于城乡区别.族群区隔,我们对这六亿人的生存状况,是没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的.        ...

  • 54岁的陈太英因《护工陈阿姨》刷屏,她的故事看哭众多网友

    病房"穿越剧" 几多爱和善来源:新民晚报2021-03-01 护工陈阿姨在骨科病房里 本版摄影 首席记者 陈炅玮 朱阿婆打扮得清清爽爽,唱起了<东方红> 要出院了,朱阿 ...

  • 缘来缘去缘如水,情聚情散情何归。陈阿姨盛...

    缘来缘去缘如水,情聚情散情何归.陈阿姨盛怒之下把后老伴的个人物品一股脑扔在门外,声嘶力竭的吼叫"滚回去,赶快滚!". 五年前,陈阿姨的丈夫59岁临近退休却不幸罹患胃癌去世.丧夫之痛 ...

  • 乳房钙化可能是乳腺癌吗? 陈阿姨前段时间...

    乳房钙化可能是乳腺癌吗?   陈阿姨前段时间觉得自己乳房有轻微的胀痛,疑心作祟,决定去医院做个检查看看,医生看她的X片,发现出现了一些微小的钙化点,医生建议他去做一个X线下穿刺活检.陈阿姨觉得自己身体 ...

  • 陈济身:新来的护工陈月英

    <魅力作家>杂志备选作品 作者/陈济身(浙江新仓) 主编/仝仲堡(山西) ⿻新来的护工陈月英 最近,我们株洲宁康养护院的三楼护理区里,新来了一位护工叫陈月英.才两天不到,就被我同居室的段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