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何谓书话?书话何为?

爱德华·纽顿的藏书票。网络图片

几十年间我断断续续写文章讨论过好几次“何谓书话”或“书话何为”之类问题。我当然没有任何想给书话明确“标准定义”的意思,而只是藉此梳理思路,为我的书话写作找到“自己的方向”。这几天读达恩顿的书籍史新著《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忽然想起2006年我写的《书话三题》。若按那时我对书话文体的理解,达恩顿的著作无疑也是所谓“书话”了,可是人家明明是中规中矩的学术写作。我还提过一个“大书话”概念,意思是书话未必都是序跋一样的短小篇什,也可以是完成特定使命的鸿篇巨制。那么,达恩顿的书算是“大书话”吗?

当然,关于书的文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或者怎么好看怎么写就是了,不必斤斤计较于是不是“书话”,更不必拘泥于书话之大小。不过,既然有“书话”一说,大家又都已经习惯于把某类文字称之为“书话”,那么讨论讨论“何谓书话”或“书话何为”也并非没有一点意义。

我先找出2006年我写的相关文字,列在下面,供自己先温习一番,也供各位书友批评——

书话不是书评,不是读后感,更不是朋友师徒间相互吹捧的序跋文字。书话着眼的是“书”本身的情事,而非书中内容的评判。写书话自成一派的唐弢1962年对此就有言简意赅的说法,说是“材料的记录多于内容的评论,掌故的追忆多于作品的介绍”。到了1979年,《晦庵书话》出新版,唐先生在序中旧话重提,且进一解,涉及到书话的写法,说他希望将每一段书话写成一篇独立的散文。在他眼中,书话的散文因素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艺术的享受。”这大体就是脱胎于传统藏书家题跋文字的“中国式书话”的特征了。

翻译《藏书之爱》的台北陈建铭将“中国式书话”的文体“规格”概括为三点:述说搜访梗概,旁论版本源流,兼谈掌故逸闻。他的中国书话名家的名单上尽管也有唐弢,但也把黄丕烈、缪荃孙、叶昌炽、傅增湘、叶德辉等藏书大家列了进来,可见他对书话文体的界定比唐弢要宽泛,且并不怎么在乎“抒情的气息”。

我的看法,书话一体并不能简单等同于传统题跋,为长远计,倒不妨把书话的文体特征限制得严一些。我更希望“中国式书话”能引入一些西方书话的文体风格。杨照给《藏书之爱》中译本写了一篇导言,其中约略勾勒了西方书话的面貌。西方哪些人在写书话?杨照介绍说,西方的“书话”(Book Chat),属于“唠叨琐碎”的书语,写书话的人,未必是学者或读书人,他们是藏书人、聚书人,爱书成痴成狂,“他们爱书的外观形式,爱书的时间痕迹,爱书的流浪过程,爱书的价格波动,爱书的交易记录,换句话说,他们爱一般人认为不重要的部分”。所以他们笔下的书话就是书的掌故,无所不收,“见小不见大”,只好“唠叨琐碎”。爱德华·纽顿的《藏书之爱》即为其中表表者。杨照说,《藏书之爱》确立了在浩瀚广袤的书籍掌故中,好的“书话”应该写什么,怎么写。

纽顿书话之“启真馆”版。孔网图片

我早年读北京三联版的爱德华·纽顿《聚书的乐趣》,只觉得内容有趣好玩,并不知晓其实这就是西方(起码是美国)的书话经典。等陈建铭将纽顿书话名篇搜为一集,译成《藏书之爱》出版,读到他和杨照列于书前的译序和导演,方知西方书话的大体特征和简略的文体源流。按杨照文中所写,西式书话起码包含两类内容:

其一,书的价格。这是首先应该写而且应该好好写的。书话不提书价,简直不成其为书话。这一条大有道理:旧书市场,书价既迷离又神秘,涨跌往往有迹可寻,波动又往往无理可讲。价格是书籍汪洋中的“掌故之舟”,其中有载得动的传奇,也有载不动的神话。我们写“中式书话”的人,往往不屑提及书价,似乎价格一出,铜臭必来,其实何必施之于“铜臭”以铁石心肠?价格不过是书籍流播魔术中的一根魔棒,无视它的舞动,就招不出书外的烟火和书内的情缘。

其二,书的真假。书籍市场既然有奇迹,有暴利,必然就有投机客和骗子。书话作者凭累积的经验和雄辩的笔锋,仔细罗列辨别书籍真伪的细节,“以丰富细节对抗伪造,也以丰富细节对抗投机”。反观中土,写书画文玩真伪辨析与传奇的文字真不少,可是鲜见书话中有惊心动魄的骗术揭露和防伪指引。相关的内容全变成干燥的考证和僵硬的条目,挤进了正襟危坐的版本目录学论文之中。实在该把它们一一打捞出来,还它们活生生湿漉漉的原生面目。

至于西方的书话源流,杨、陈二文皆有涉略,撮其大意,原来写西式书话的人最早都是书商,他们为招揽顾客,常印发书目,详细描述所售书籍的品相及价值。写的人多了,就有了竞争,于是短短的介绍一变而为长长的叙述,粗粗的描摹一变而为细细的勾勒,终于成就一类自成一格的文体。纽顿的出现,提供了书话难以撼动的范式:既提供有用的交易信息,又淋漓尽致地讨论细节。纽顿之前,书话内容偏重校雠、鉴赏、评价,与普通读者浑不搭界;纽顿之后,书话变得可读可学,读者读了以后会觉得自己也可成为一名聚书人乃至藏书家。书话一体自此开始百家争鸣。

陈建铭说“本土书话”正在迅速式微,我倒不这么看。虽然说网络横行,E-BOOK争胜,手机阅读方兴,传统的读书人四分五裂之后已经飞鸟各投林,可是,一番“E浪”淘沙之后,勇往直前的书虫书痴方得以显山露水,他们笔下的书话文体必能呈现另一番纯粹、精致的格局。(2006年3月)

(0)

相关推荐

  • 书痴的书话

    购书,藏书,护书,著书,薛保平兄的确是位书痴.谋面之前,即闻其名,当年在<太原晚报>发表过大量的书话文章,藏万卷本,著几册书,继<桃园书请>后,又成就<桃园书话>( ...

  • 夜翻书|胡洪侠《微书话》读书摘抄

    胡洪侠人称"大侠",为南方读书界的重要人物,曾任深圳<晶报>总编辑,现任深圳报业出版社社长,出版作品有<老插图新看法><给自己的心吃糖>< ...

  • 没有人是一座图书馆

    No one is a library. --题记 前段时间去一个朋友家做客,不算大的房间里摆满各类厚薄不一的书,让我这个自诩的爱书之人倍感亲切.我还加了一个微信群,群友个个都是爱书的达人,也是购书的 ...

  • 本雅明:一本书最好的命运,就是与它的伯乐相遇

    文/素衣姑娘 一位藏书者记忆中最精彩的时刻是拯救一部他未曾梦想或憧憬过的书,因为他瞥见此书孤零零地被遗弃在书市,就买下,赋予它自由,正如<天方夜谭>中的王子赎买下一位美丽的女奴.对一个爱书 ...

  • 胡洪侠|BOOKNESS?书感如性感

    <书的大历史:六千年的演化与变迁>,[英]基思·休斯敦著,伊玉岩.邵慧敏译,北京三联2020年8月北京第1版. 你也读过很多书了,告诉我:什么是书感?你有书感吗? Bookness,书感, ...

  • 胡洪侠 | 《凯尔斯书》:今生若有缘,一定去看你

    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图书馆.网络图片 今天读<书的大历史>,人生增加一小目标:今生若有机缘,一定要去一趟爱尔兰,去看看圣三一学院的图书馆,最要紧的,是要亲眼去看一眼<凯尔斯书>.当 ...

  • 胡洪侠|一枕书声声渐远

    <一枕书声>,姜威著,大象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读书随笔类文字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风光了二.三十年,报纸副刊愿意登,出版社愿意印,读者愿意花钱购藏的也不少.谁知智能手机横空出世,微 ...

  • 胡洪侠书话|以一本大书,致谢深圳的大美

    <南寻深圳>序 2014年10月16日 2012年夏,<晶报>创设"独唱团"系列专版,邀请资深编辑记者以专栏作家姿态披挂上阵,在自己擅长领域每周发言,靠鲜明 ...

  • 胡洪侠书话|和费孝通先生一起,探寻一个好社会

    <探寻一个好社会:费孝通说乡土中国>,张冠生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6年10月版 [2016年夏,冠生大哥说他有一本<书话费孝通>要出版,吩咐我写篇序.我义不容辞,连忙照办.待 ...

  • 胡洪侠|那些年我追过的港台版“书之书” 之二 | 《书话集》等等

    "书话"一体,按目前的说法,是唐弢先生最早倡导,他1960年代即有<书话>一书问世.紧随其后不仅写书话.出书亦以"书话"为名号的,应是香港的黄俊东. ...

  • 胡洪侠|钟叔河编订的《知堂书话》五版“全家福”

    <知堂书话>版本大集合.夜书房图片. 我无法掩饰对<知堂书话>的喜爱.此书我不仅一读再读,而且一买再买."书话"一词经唐弢先生实践与提倡,前些年也曾热过一阵 ...

  • 胡洪侠|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港台版“书之书”|之七 “活在书堆下”

    这些天扶助一万多册书陆续走进纸箱.同事问是否需要帮忙,我坚拒.收拾藏书是自己的事,岂能假手于人? 一本一本自书架上取下,翻翻,或不翻,扫一下封面,迅速考虑眼下的分类.分箱,和日后的分楼层.分房间,然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