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印经院:雪山下的文化宝库,中国“最后的刻版印刷活化石”

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畔、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更庆镇,有一处古老、吉祥聚慧的宝地——德格印经院。它奇迹般地完整保存着32万多块经版和大量藏画版,(其中古旧印版228814块),现藏典籍830余部5亿多字,涵盖70%以上的藏文化典籍。素有“雪山下的文化宝库”、“刻版印刷的活化石”、“藏文化大百科全书”等诸多盛名。更让人称奇的是,德格印经院至今仍保持着数百年前传统手工雕版和印刷法,是目前世界唯一“活着的文化遗产”。

细心的人会发现印经院门口的路牌上写着“巴宫路”而不是“印经院路”。这是因为本地的人都叫它“德格巴宫”。泽尔多吉是德格县最著名的民俗文化专家,他认为“印经院”并不是一个准确的翻译。“巴宫”在藏语中包含有印刷所、典籍保存地和文化殿堂的多重意思。”该院于1729年(清雍正七年)由德格家族第十二代土司兼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泽仁创建,前后经过4代土司,历时近30年,才建成了3楼1底、建筑面积达到5450平方米的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完备而严格的管理、原材料制作考究,精湛的创工技艺,高质量的印刷,以及对建筑壁画、刻版及其他文物的全面保护,在西藏三大印经院(拉萨印经院、拉卜椤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中位居首位。

关于印经院的选址有过三个传说:一是有一天太阳落山时,登巴泽仁土司在官寨外散步,梦幻般听到距官寨西南30米处的小山包上有儿童颂经的声音;二是金沙江对岸江达县(当时也是德格土司领地)通普叶绒村差民拉翁刻制了一部《长寿经》,当他用牦牛把经版驮运过金沙江准备献给德格土司时,却没想到牦牛在距离官寨只有一步之遥的这个小山包突然受惊,把经版撒落整个山冈。三是登巴泽仁有一天梦到自己将完成一个珍宝,于是写信给著名的八邦寺勘布、学者曲杰久勒解迷。曲杰久勒预见登巴泽仁会创立印经院,于是复信给他,表示愿和他共同完成这一珍宝。登巴泽仁土司梦想把卫藏康区所有不同教派、典籍、观点和解释等都归纳到一起。于是开始铲平小山包,在此地建印经院。而印经院最初的珍贵收藏便是公元1229年左右翻译、用3种文字刻就的《般若八千颂》、《藏文文法》、《长寿经》和其他近2000块经文雕版。

走进印经院,刹那间就会被一种古老的历史气氛所打动。这里的色彩,正如一位藏族作家用的词:绛红色的,那是历史传给藏族文化的颜色。呈正方形的德格印经院坐北朝南,红墙高耸,庄严古朴,具有浓郁的康巴藏式古建筑特色。红墙平顶上的金刚时轮、镏金孔雀和金幢经幡,远远地就能看到。由于过去西藏的修行者大部分都是男性,所以印经院除了在院外做纸的是女性,其他工匠全是男性。对于藏族同胞来说,这里是他们心目中的圣地。据说围着印经院绕满1111圈就可算修行圆满,因此不管是开馆还是闭馆,都有无数虔诚的民众在印经院的墙下转经。成群结队的藏民虔诚地口念经咒,有的持转经筒,步行按顺时针绕印经院转经祈福,有的则虔诚万分地五体投地跪拜。

穿过印经院门厅,举头看去,院内是一座3层的藏式碉楼建筑,色彩浓烈而显肃穆。经版库房里占据主殿二、三、四层的大部分房间,为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经版库里光线暗淡,隐约看见靠墙一圈都是一层一层的木架子,上边插满带手柄的经版。32万块经版依照门类,分作丹珠尔经、甘珠尔经、大宝佛藏经、般若八千颂、名人经典、萨迦经书、版画、小经版等被小心而密集存放在这里,一切显得那样质朴、柔和,在幽暗中散发着神秘而神圣的气息。

独特的藏纸、凝聚了工匠心血的刻版、大杜鹃树的树皮制成的烟墨、古老的印刷术,成就了一本本被永世传唱的藏文经典。雕版工艺要求极为精细,德格印经院的经版所以刻得深是源于土司的奖励制度。印经院初建时雕刻《甘珠尔》完工时,登巴泽仁土司抓一把金粉撒在经版上抚平,陷入文字缝隙的金粉就是刻版工人的工钱。据说,每人每天只能刻一寸版面。《甘珠尔》便是由100名书法家花了3年时间,500工匠雕刻了5年方才完成印版刻制。

德格印经院的印刷工艺大体可分裁纸、颜料加工、印刷、装订四个流程。印刷正是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中工匠负荷较重、工序相对较多的关键部分。印经的方式依旧保持了从建院以来的传统:两名工匠相向而坐,一个宽木板作为印刷台斜放在两人中间。木板上方的人负责用一个刷子蘸着墨或者朱砂给搁在台子上的经版涂色,下方那个人则负责把裁好的纸张放在经版上,然后用一个滚筒压在纸张上迅速地将纸和印版压实,红色或者黑色的字迹就清晰地印在纸张上。印经工人在每一次推动的过程中都要深深地弯下腰,低头敬畏地看着自己正在印刷的经文,当一张经文印好之后,又会有个自然的抬头动作,周而复始,每印一张,便自然地向经文鞠躬顶礼一次。纸页翻飞,动作娴熟,过程好似快进的电影镜头。询问得知,一组工人每天能印刷2400张。

德格印经院刻印并收藏了丰富的藏文文献,包括《丹珠尔》、《甘珠尔》等经典,佛本生传和历代高僧大德传记,甚至有研究汉民族佛教的著作《汉地佛教源流》等。此外,语言文字、历史、数学、医学著作,逻辑学丛书,文集、杂著等都包括在内。不管是印经院的工作人员还是来购买经书的人,他们都一致认为使用手工和传统工艺印刷的经书,具有脱俗的特性,最符合宗教的规矩和需要。据了解,信徒在预约请经文前,首先要向印经院供奉50斤酥油,用来浸泡和保护印版,这样才相当于有了入场券,可以加入到预约队伍中。有了众多佛教徒信仰的依赖,这里的印版便有了沉甸甸的文化分量。

晴好的午后,循着小木梯穿梭在各个昏暗的经库,只见工人们捣着各色的染料,或两人一组,借着阳光默默地印着经。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典藏,整个木质寺庙还是延续着上百年的防火理念,既未通电,也不用烛火,使用的光源是自然的日光,一切都好像是生活在远古的时代。得益于此,德格印经院纵然历经292年,依旧维持着原始的最初模样,支撑起千千万万人的信仰。在古木、烟墨与酥油相杂的浓浓暗香中,一行又一行经文从斑驳的经版和泛黄的纸张之间跃然而出。几百年来,忙碌的印经人将不朽的技艺一代代薪火相传,更将佛陀的智慧一页页在世间传扬。

(0)

相关推荐

  • 情凝德格印经院

    情凝德格印经院 作者 ▏申玉琢 青藏高原一次难得的细雨,虽淋湿了我们对德格印经院的思念,拧出来的却是止不住的神往.车一停下,我们5双跨出车门的脚,便毫不犹豫向那座红墙黑顶.充满历史张力的建筑奔去. 德 ...

  • 炉边漫话之德格印经院(八)

    院里壁画上已被神化了的却吉.登巴泽仁画像 却吉.登巴泽仁见这驮经版正好撒在小土包前,心想这一定有菩萨指点,是天意,便决定就在这里修建一座印经院.其实土司心中也很清楚,在这之前,属下臣民早已有人在刻版印 ...

  • 炉边漫话之德格印经院(十)

    选择什么样的纸张.什么样的墨,才能印出上乘的书,精美的画,也是大事.土司把这份差事,交给了柏垭和卡松地方.两个地方的差民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一种叫"阿交如交"的野草根作原料,造出 ...

  • 炉边漫话之德格印经院(十四)

    郭朋还说,英国研究藏学的人的眼睛也盯到了德格印经院,因为在印度已失传的版本这里有.我对他讲,听说有个白玉人,叫迷荒谌布,他有30几部著作,也在这里. 郭朋对我说,只有北京图书馆提出印一套,同意了.他们 ...

  • 炉边漫话之德格印经院(十三)

    附:马开祥谈民主改革中对德格印经院的保护      马开祥同志曾任甘孜州委统战部科长,是甘孜州民主改革的亲历者之一.其间,不仅随州委领导参加了中央的有关会议,还具体参与了德格县的民改工作,亲历和见证了 ...

  • 【阅读悦读丨散文】杨全富《康北高原的色彩》

    [阅读悦读丨散文]杨全富<嘉绒酒事> 文/杨全富 [作者简介]杨全富,又名阿都登巴,藏族,现年43岁,康巴作家群作家,四川省教育报刊社特约作者.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八月,原本就是高原 ...

  • 炉边漫话之德格印经院(二)

    一座不同于周边土屋的藏式高楼,恰好矗立在"扇"把上,分外引人注目.绿树森森,将它半遍半掩,给人几分神秘之感.我不禁向身边一位德格同志问道:"那是座喇嘛寺吧?"& ...

  • 炉边漫话之德格印经院(七)

    金沙江以西的同普江达地方,那时也是德格土司的领地.那里有个叫意绒的村子,村里有个叫拉翁的"差巴"(农奴),从小就爱读书写字.有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中把写在纸上的字一个一个贴在木板 ...

  • 炉边漫话之德格印经院(四)

    偌大的院中,最吸引人的当然要数收储书版的藏版库了.我们跟随主人一库一库细心观看,间间库房都整整齐齐地排立着密密麻麻的陈版架子,人只能在架间穿行.那特制的多层架子上,分门别类插满了书版,上上下下,井然有 ...

  • 炉边漫话之德格印经院(十一)

    却吉.登巴泽仁去世后,他的子孙琐朗贡布.彭错丹巴.洛珠加措又继续主持刻制,前后用了十六年时间,才基本完成.仅花去的粮食就达二十七万四千九百三十二克(合一千零九十九万七千二百八十斤).茶叶四万零七百七十 ...

  • “藏文化大百科全书”德格印经院

    清晨,顶着霞光从炉霍出发,向下一个目的地德格县奔去.一路上景色壮美,美景不断,尤其是翻越川藏第一险雀儿山,能给人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虽说此前已经翻越过几座五千米以上的高山,但都不及雀儿山险 ...

  • 炉边漫话之德格印经院(九)

    刻版印书,这是造福后人的大事,方方面面都须仔细琢磨.就拿选用什么样的字体来说,也是经过反复比较后才确定的.土司从各地调来一百多位写字能手,展示各家本领,经反复比试,最终选定一个叫恶尔迫的差民的字体.恶 ...

  • 炉边漫话之德格印经院(六)

    讲到这里,扎西多吉带着几分崇敬的神情对我们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创建印经院的土司,还特地为他绘了一幅彩像.这时,外面有事叫他,他便趁此邀我们同他一道下到佛堂,去拜谒却吉. 登巴泽仁的圣容.进到昏暗的佛堂 ...

  • 炉边漫话之德格印经院(一)

    雪山深处的藏族文化宝库      --访德格印经院并德格藏医院 访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以珍藏着丰富的藏文典籍而闻名中外.我虽不是个佛教信徒,也早有造访这座藏族宗教文化宝库的宿愿.一个难得的机会,使我得 ...

  • 雪山下的明珠——德格【317西藏行之十五】

    雪山下的明珠--德格[317西藏行之十五] 摄影/文字  阳光脚步 [纪实] 下午六时许到达德格县,太拥挤了 两山间宽五十米左右,中间一条马路一条渠 两侧拥挤的特色楼房,到处楼内的污水排进沟内 似乎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