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遗骸身上穿着“罽袍”,专家用三个“妙”招,将其修复完成
“营盘美男”出土之后,其身上穿着的“罽袍”引起了考古专家们的注意,如此华丽的服饰完全存在研究的价值。在此之后,他们使用了三个办法最终才将该服饰彻底修复,加速了研究的进程。考古专家们修复的方法是什么?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95年时,一群考古学家前往新疆罗布泊沙漠西北地区,准备在此处展开一次声势浩大的考古发掘行动。毫无疑问,考古专家们此次是有备而来,他们携带了大量的高科技仪器,旨在于茫茫漠海中寻找新的考古线索。值得庆幸的是,就在考古队展开发掘后的第七日,考古队员们就在孔雀河北岸的营盘村位置,找到了一座面积庞大的古代遗址,在此之后,考古专家们为其定名为“营盘遗址”。
营盘遗址内存在一座圆形的古城和上百座古墓,它是迄今罗布泊地区最大、文化内函最丰富墓葬群之一,素有“第二个楼兰”之美誉。值得一提的是,在营盘遗址之内,考古专家们找到了一座特殊的墓葬,经过研究确定,它是一座汉代到晋代时期的墓葬,其编号是95byym15(简称M15)。从墓葬的葬制规格来看,该墓是一座贵族墓葬,其内出土不少珍贵文物,包括青铜器、金银器、玉器、丝绸制品等等。当墓穴中的泥土被清理完毕后,一具全身布满彩绘的木棺材展现在考古学家面前,棺材的体积虽然不大,但其上却覆盖着一条色彩艳丽的狮子纹毯子。
当棺材被彻底打开后,在场的所有人都非常惊讶,棺材内不仅保存着一具完整的男性尸体,其脸上还覆盖着一个金面具,奢华程度简直难以令人想象。在此之后,这具干尸便有了新的称谓——营盘美男,之所以会为其取如此美妙的称呼,正是由于他的衣着实在太过考究。
“营盘美男”身上穿着的衣服,名字叫作“罽袍”,它是由红、黄两色经纬同时织出平纹组织的表里,开成重叠的上下两层。袍长110厘米,双袖展开长185厘米,袖口宽15厘米,下摆宽100厘米。罽面纹样布局十分对称规整,其每一区由上下六组以果实累累的石榴树为轴,两两相对的人物(四组)、动物(牛、羊各一组)组成,图案包括裸男士兵、舞者、牛、羊等,每一组图案均呈二方连续的形式横贯终幅。但营盘美男在出土之时,其身上的“罽袍”已经褪掉了大部分的颜色,毕竟常年的风沙侵蚀会让蛋白质逐渐变黄,从而对衣料本身造成破坏。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文物,同时也是为了还原“罽袍”的精美,考古专家们便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罽袍”还原工作。
还原“罽袍”的第一步,正是要将“罽袍”从营盘美男的身上脱下来,由于“罽袍”与干尸都极度缺水,导致二者产生了黏连的迹象。为此,考古专家们专门找来该方面的专家,采用独特的蒸汽熏蒸的办法,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才勉强将袍子与尸身成功分离。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罽袍”本身的色彩已经大部分褪去,在其与尸身脱离后,为其还原本来的色彩便成为了当今的要务。为此考古专家们利用特殊的有机溶液对其进行颜色萃取,并为其上下两层垫上宣纸,当部分灰尘被吸掉后再换上新纸,保证“罽袍”的颜色能够被彻底还原。最后还要用细细的毛笔再次吸走浮灰,让“罽袍”回归到本真的模样。
当“罽袍”被还原色彩之后,考古专家们还对其展开了修复,令其完整而又鲜艳。当然,如此贵重的文物需要特殊环境进行保存,所以考古专家们还特意复制了一件完全相同的“罽袍”,专门用于展览。复制“罽袍”的过程并不简单,在复制过程中,考古专家们为了能够最大的还原其真实性,开始自己研究“罽袍”的染色方式,在一次又一次染色失败后,直到第四十五次才染色成功。与此同时,为了能够让复制品看起来有“沧桑”的感觉,他们还特意用砂洗的方式对其做旧,如此才算是大功告成。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营盘美男罽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织品,它能够被列为我国禁止出国展出的国宝,确实是实至名归。同样,我们也需要感谢考古专家们,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才让我们华夏文物宝库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资料:《新疆之旅》沙美君著 克拉玛依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