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136)

因为哲学具有知行合一性,所以专业哲学这个概念是个伪命题,其产生根源在于人们对“哲学”的概念不能形成统一认识。错误的哲学概念之下,是哲学界整体逻辑的混乱,形成自以为专业的错误认知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每个人都因有头脑地活着而有一套自己的哲学,所谓的专业或不专业,只在各自的价值观或方法论是否明确上略有差别,不能因某些人的理论性略强而定义其思想是专业的,因为人都在活着,活的现象与本质上是一致的——从文明的角度,都是文明进步的载体,没有人能比别人活得更专业。

如果非说有专业哲学,那只能说终极文明下的哲学才是,对比而言,没人能达到那样的高度,所以大家都一样活得不够专业,所以专业哲学这个概念只能是个伪命题。

认识不到这一点,哲学这笔乱账就永远算不清,个人的哲学化就难以真正实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就不能最大化地得到调动与发挥,人类想通过普及哲学的手段迅速提升人类文明的理想就难以迅速实现。这样一来,人类就仍需要为自己的文明进步支付更多不必要的成本与代价——人类的文明进步要继续走弯路,而不是直路。

如此可见,所谓的专业哲学,不过是针对“人怎样才能更好地活”这个问题建构起相对清晰、系统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进而再整合出一套完整的人生(世界)观上的理论。

哲学的专业性概念可以有,但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那只是一个尚未实现的理想性追求。从文明进步的角度来说,没有必要在哲学的专业性上斤斤计较,因为大家都活得一样苟且,都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哲学的动态进步上,而过分在意专业性则是静态视角下的,容易导致心胸的狭隘和方向感的迷失,太过得不偿失。

愚蠢的人惯于静态地思考问题,而文明进步缓慢的原因就是惯于静态思考问题的人总是不见少,这种尴尬源自哲学不能正常调动与发挥更多人的主观能动性,这背后有哲学家群体不作为的因素,所以哲学普及理念亟待率先在哲学家群体中得到普及,然后才能通过在全社会普及而彻底解决问题。

事实上也是如此,以现有的人类整体哲学水平,各不同哲学流派均只能指导人们相对活得更好,根本不能绝对地活好。更让所有专业哲学难以自圆其说的是,在他们各自引以为傲的学说系统之间,因为对不同人群的实际指导效果无法达成理想化的一致效果,所以已经客观地证明了相关理论均有价值观与方法论上的严重缺陷。这些专业哲学工作者不在不同哲学派别的共性中寻找答案,反而继续画地为牢地固守成见——放着明确的缺陷不去解决,还要热衷于攻击其他哲学,结果在削弱了各自权威性的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哲学的整体权威性。

世人中多有对哲学嗤之以鼻现象,这背后体现的同样是专业哲学工作者的不作为与乱作为。作为这些人研究成果的专业哲学其实只“专业”了哲学的局部,丧失的却是哲学的整体性。他们竟然不知道,正是这个最不容错失的整体性才是哲学家们一直遍寻不着的极尽抽象的真哲学,是其中最正确的人生(世界)观部分,因为那代表的是真正正确的人生。

只要不得真正的哲学化,过最高级知行合一的人生,每个人都是活在错误的人生之中的,是苟且的。所以说,只要不能帮助形成最正确的人生(世界)观,表面再宏大的哲学理论都仍只“专业”了哲学的局部,不是整体。所以说,一切哲学流派,只要不具备必要的普及性,都是非专业哲学,一切不带有普及目的去研究哲学的人,都只能是非专业哲学工作者。所以说,哲学的整体性在哪儿,专业哲学就在哪儿。

现实地说,哲学的整体性隐含在各个不同哲学流派从古到今一直不得调和的纷争中,所以说学哲学就是学哲学史,是正确的。正因为有这样的传播特点,所以真正的哲学学习实际考验的是每个爱好者个人的整合能力——以一己之力调和整个哲学史的矛盾与冲突——外力帮助作用有限,所以哲学只能以自学为主。

哲学特有的学习特点决定的学好哲学的必备前提一——爱好。爱好的本质在于非功利性,任何带有功利性目的哲学学习都注定是南辕北辙地自寻烦恼,因为学得越深思想越分裂,得不偿失是必然。

反之,只有完全排除了功利性,我们才有可能在学术与人生的两个领域共同做到至真、至善,这样才有可能求得以至美(终极和谐)为标准的那个哲学,这样的哲学思想才能因为返朴归真和大道至简而自带普及性。

所以哲学的功利性没有则已,有就必须是最大化的那个——全人类立场与视角之下的。

哲学特有的学习特点决定的学好哲学的必备前提二——以一切人、事、物为师,借鉴一切现有哲学思想,然后追求超越一切哲学思想。这种方式可以形象地比喻成“踩在一切哲学家的脑门上看世界”。这个“踩”字很贴切,因为真正的老师都能甘为人梯。

尤其是哲学老师,更须如此,因为没有哪个哲学老师能站在哲学的最高处,否则哲学也就不必再发展了。正因为哲学需要不停地得到超越式发展,所以哲学老师必须鼓励每个学生都要有超越自己和一切哲学先贤的意识。

如果大家认同哲学能改善人生,认同哲学常识化、普及化的可能,请把这样的想法尽可能多地传达给周围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