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兵讲中医学习第十节
寒湿属阴,容易伤害人体的阳气。人们常说的阴寒,其实就是说明了这个性质。寒邪的主要发病特点是凝滞、收引,这是什么意思呢?来看看外在表现就知道了。
首先,中了寒邪以后人体会不由自主地蜷缩,肌肉、肌腱收紧,会打哆嗦,上下牙床直打架,这都是人体本能的减少散热和产生热量的反应。
而当人的肌肉、肌腱收紧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筋挛和疼痛,比如人在受寒之后会很容易出现小腿肚抽筋。另外,筋挛还会产生局部的血液循环不畅,这样就容易导致局部的冻疮、冻伤甚至坏死。
其次,寒邪会造成人体机能的下降和衰退,人的心率、体温也会慢慢下降,逐渐陷入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有的人甚至会一睡不醒。
家里有心脏病患者的朋友,到了冬天就更要格外小心了,因为寒邪进一步可以造成瘀血血栓,形成肺栓塞、心梗、脑梗,直接危及人的生命。
2
寒从何处生?
有人可能知道,东北有三怪,其中一个就是「生了孩子挂起来」。这是因为过去东北都烧火炕,直接把孩子放在炕上,容易过热生病;而自然界中,热气都上升、寒气都下降,所以放在地上的话容易过寒生病;于是把篮子挂在房梁上,使篮子稍高于火炕,再把孩子放进去,这样既暖和又不会太热。
由此也能看出,寒邪是从下面侵害人体的。老百姓有句俗话「寒从脚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想御寒,首先要注意腿脚的保暖。
有一本伟大的中医著作,专门论述了治疗寒邪所致疾病的方法,这就是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东汉末年,豪强割据、军阀混战导致饥馑遍地、瘟疫流行,很多人由于食不果腹、体质下降,抵抗力削弱,死于外感风寒。
时任长沙太守的张仲景的家族也不能幸免,家族中200多人死了2/3,其中患伤寒病而死的又占到7/10。于是,张仲景总结前代医学的理论和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揭示了寒邪侵害人体的六个阶段,并制订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后世医家治疗伤寒病制定了规范,提供了方法。
华佗称《伤寒杂病论》:「此真活人书也!」
《伤寒论》告诉我们,人体抵御寒邪的第一道防线就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贯穿人的头颅后背、腘窝和足小趾外侧。寒邪入侵膀胱经以后,人就会出现恶寒、高烧、腰背痛、后脑勺痛等症状。
要保护好膀胱经,就要养成晚上用热水泡脚、烫脚的习惯,不给寒邪留余地。
介绍一个用中药泡脚的小方法:在泡脚的水中加入红花或者白酒,能够达到活血的目的。泡的时候要注意保持水温,泡到全身发热、出微汗就可以了。
另外,在北方睡火炕、在南方对着火塘烤后背,都是温煦膀胱经的好方法。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可以经常在家里做做日光浴,让阳光透过玻璃晒在后背上,直到全身发热、打几个喷嚏出来,这样也同样能够达到目的。古人把这种方法叫做天灸。
3
手脚冰凉怎么办?
很多女孩子在入秋以后,特别是到了冬天,会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手脚冰凉。这个问题在白天还不碍事,可是到了晚上,有的人睡在被窝里面,如果不用暖水袋或者热宝的话,睡一晚上被窝都是凉的,暖和不过来。
很多手脚冰凉的女孩子都伴有严重的痛经或关节痛的毛病,痛经严重的还会出现呕吐、晕厥甚至昏迷;中等程度的则伴有手脚皮肤颜色变成青紫甚至变黑;轻度的还伴有手脚潮湿出汗,越凉汗越多,西医称之为雷诺病。
那么中医怎样认识这种手脚冰凉的现象呢?
中医把手脚冰凉称为四肢厥逆,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气血运行不畅。气是指卫气,指充斥在血脉外面、细胞腠理之间的能量。血是指营血,指在血脉中流动的营气和血液。气和血的不畅有着质的区别。
单有手脚冰凉,而没有皮肤、血脉颜色变化的,这些人只觉得手脚冷或者麻木,没有疼痛的感觉,这是卫气不足、不畅;如果是手脚冰凉的同时还出现了手脚颜色青紫、发黑甚至坏死,伴有严重疼痛的,就不光是卫气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营血。
寒凝血滞、不通则痛,问题就比单是手脚冰凉要严重得多。有的人甚至会形成坏疽,严重的需要手术切除、截肢。中医治疗四肢厥逆,也就是手脚冰凉要从身心两方面入手。
先来说说「身」。这里必须强调,我们常说身体、身体,但是身和体是完全不同的。身是指身躯、躯干,包括我们胸腔、腹腔、盆腔里面的脏腑;而体是指肢体,包括手、臂和腿、足。
古人讲四体不勤,就是指胳膊腿不活动、不劳动。不用说,人体的躯干要比肢体重要,人没有了胳膊腿照样能活,但是没有了身躯也就没命了。
所以在气血不够的时候,人体的本能反应就是舍车保帅,把流淌在四肢的气血抽回来,供身躯、头脑使用。健康的人这种情况不会经常发生,而身躯和内在脏腑有问题的人,就会形成习惯,导致四肢常常因为气血不足而冰凉。
所以手脚冰凉是肢节末梢的问题,而治病求本,我们一定要去先调理他的身躯根本——内在脏腑。当身躯主干健康以后,人自然就会有气血被调动运行到手脚上了。
再来说说「心」。为什么要调心,要关注其情绪、情感、性格呢?
仔细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人在情绪波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手脚冰凉,甚至出汗的现象。有的人在生气时就会手脚冰凉,甚至背过气去。而性格偏激执拗的人,则会出现长期的手脚冰凉。这其实也是为了保身心而牺牲四肢末梢气血供应的结果。
当人的心理素质提高,情绪情感变得坚强稳定的时候,四肢冰凉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北京人说手脚冰凉的人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老百姓的一句俗话早就点明了身心肢体是相关的。
中医做检查治疗的时候,一般把手冷的程度分成5级,最轻的就是手指末梢凉,其次是掌指关节以下凉,第三是手腕以下凉,第四是内关和外关穴以下凉,最后、也是最严重的就是胳膊肘以下都是冰凉的。
治疗四肢厥逆,有温散寒邪、抢救心衰的四逆汤,还有调整情绪的四逆散。另外就是用针刺艾灸的方法,疏通气血。这些都需要在医生的帮助下完成。
有一个办法可以让大家自己在家缓解手脚冰凉。
这是一个药浴按摩的方法,用桂皮50克,当归50克,细辛30克煎汤煮水,然后用它来温泡四肢。泡的时候注意水温不要过高,要慢慢添加热的药液,才能达到最好的渗透驱寒的效果。
3
冬天怎么补?
我们说冬天要「闭藏」,如果闭藏不住,就会出现开放泄漏,导致流失精气,后被寒邪入侵。冬天补身体、补漏洞也要「对症下药」,就像我们做饭的锅漏了,先要找到缺口一样,不然放再多的好东西进去,也是枉然。
那么,如何诊断人是否存在漏的现象呢?我们一步步来看:人身有三宝——「精气神」,养精蓄锐,吝精惜神的人会健康长寿。而漏精、漏气、漏神的人,生命的质和量就不高。
人身有三宝——精、气、神。
先说精,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髓,它能化生成人的各种体液。如果人流失体液,就属于漏精。比如慢性出血、女性月经淋漓不断、男性的遗精都在此列。有人会在晚上入睡后出汗,甚至搞得衣被全湿,中医称为盗汗,有人会不停地流口水,有的人会迎风流泪等等,这些都是漏精的表现。
所谓漏气,是指人的腠理只开不合,卫气失去了保卫自身的功能,这些人身体总是发着低烧,对风寒特别敏感,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甚至裹着被子,但还是怕冷,容易反复感冒。这些人的气都消耗流失在外面,所以没有精神体力去做事情,稍微活动或做点事情,体温马上就上来了。
所谓漏神,轻的叫走神,中度的叫恍惚,重的就是魂不守舍、失魂落魄。因为失去了作为物质基础的精和作为功能支撑的气,慢慢人的心神就会受到损伤,注意力难以集中,丧失兴趣、欲望,出现健忘、入睡困难、浅睡多梦甚至早醒。
出现了漏的情况,就要去补。很多人以为,要补就是要吃人参等「补药」,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我小时候在母亲的指导下背诵《药性歌括四百味》,其中第一味药就是人参。歌诀是这样的:「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我曾经一度把这句话理解成为人参可以增强人体的元气,估计很多人都是这么理解的,以至于有了人参能使人长生不老的传说。然而通过后来的学习认识,我了解到事情并非如此,元气是有限的,用完了就完了。
那么,人参大补元气是什么意思呢?在人临死的时候,会呈现「漏」的极端状态,元精元气流失,元神也随之消亡,会有出气多,进气少,汗出如油,四肢冰凉并逐渐向心蔓延的症状。在这个时候,赶紧熬上参汤给病人灌下去,能够暂时补住漏洞,挽回即将脱散的元气。
很多人迷信补药,以为可以依赖补药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服用了很多类似兴奋剂的催欲药物,不仅没有达到涵养精血的目的,反而提前透支了潜能,缩短了寿命。您看历代皇帝,尽占天下的美食良药,结果大多夭折短命,平均年龄不到40岁,原因就在于此。
那么我们平时怎样进补比较合理呢?概括中医营养学思想,可以总结成四句话: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