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汉字书法
汉字书法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有着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秦统一中国后,将小篆作为标准字通行全国,经历了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到行书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我国发行的邮票中,经常可以看到这5种书体的书法艺术。篆书为小篆和大篆的统称,包括甲骨文、金文和籀文。 2003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古代书法———篆书》特种邮票。全套2枚,第一枚为“西周·毛公鼎”,第二枚为“秦·泰山刻石”。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书法艺术专题邮票。
西周·毛公鼎邮票
秦·泰山刻石邮票
此次发行的“毛公鼎”的字体属于大篆,其书法风格浑厚,凝重而不失典雅,为金文精华,而“泰山刻石”中的字体则属小篆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传为秦朝丞相李斯所书,笔画圆转流畅,分布均衡,字形飘逸,笔势生动; 1984年8月27日的《吴昌硕作品选》特种邮票第一枚中的“金石乐,书画缘”为清末著名书画家吴昌硕对联篆书。爱好字画的朋友也可以关注淳道字画的微信公众账号:淳道字画(chundaozihua),里面有小编精心为大家准备的更多有关字画的知识。
吴昌硕对联篆书邮票
隶书也叫“佐书”、“史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书体,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形象为笔画化,便于书写。隶书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代,传为秦代狱吏程邈所创。 1995年1月5日的《乙亥年》特种邮票第二枚中的“猪”字、1996年1月5日的《丙子年》特种邮票第二枚中的“鼠”字及1997年1月5日的《丁丑年》特种邮票第一枚中的“牛”字,均为隶书。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始于汉初。它完全冲破了楷、隶的书写格式,犹如龙腾蛇行,自由放纵。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章草由草隶演变而来。今草相传汉末张芝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将上下字之间的笔势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而成。
68年的《毛泽东诗词》邮票
楷书又叫“真书”、“正书”,为纠正草书漫无标准和减省汉隶的波磔而成的,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始于汉末,流行至今。
1956年11月12日的《孙中山诞生九十周年》纪念邮票
1981年10月10日的《辛亥**七十周年》纪念邮票第一枚中的题词均为孙中山先生的楷书
1978年10月22日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纪念邮票第二枚中的“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则为郭沫若先生的楷书题词。
郭沫若先生的楷书题词邮票
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创于东汉末年,成熟于唐晋,流行至今。 1981年5月9日的《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纪念邮票和1985年11月5日的《邹韬奋诞生九十周年》纪念邮票第二枚中的题词为周恩来的行书手迹。周总理的书法颜书功底颇厚,有一种行中求稳之感。
《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纪念邮票
《邹韬奋诞生九十周年》纪念邮票
1987年9月5日的《中国艺术节》纪念邮票中的繁体“艺”字为宋代书法家米芾所书,堪称行书楷模。
《中国艺术节》纪念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