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当一个人真正清静的时候,就不会去追求清静

当一个人越执着一种东西,说明他就越缺乏这种东西。什么时候学会放手,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拥有。

这个道理,来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人们渴望的东西,通常是自己缺乏的。

前段时间,朋友告诉我,说终南山里有一个书院,特别清静,很适合我去看书,推荐我去那里。

我说,我不想去。

朋友很不理解。

我说,当一个人真正清静的时候,就不会去追求清静。那些向往清静的人,是因为内心很浮躁。

这个故事是告诉大家,人们渴望的东西,通常是自己缺乏的。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理解老子说的话: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已经拥有上德的人,自己就不会去追求德,也不会经常把德挂在嘴边讲;而经常讲德,执着德,用德去衡量的人,虽然不失德,恰好说明自己缺乏德。

真正做的人,不经常说;经常说的人,是因为自己没去做。

越执着的东西,越容易失去;不执着它,反而拥有。

老子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攮臂而扔之。”

越执着德,为了德而作为的人,就越容易失去德。仁、义、礼,同理。

这个原则,用到生活中,我们会发现:

真正做的人,不经常说;经常说,经常强调的人,是因为自己还没做。

在家里,如果一个妈妈总是念叨,让孩子写作业,说明,这个孩子没写作业,如果孩子会自觉写完,做妈妈的一定不会念叨。

当一个人缺乏一种东西,就会用这种东西,去掩饰自己。

那些骗子,为了引人上钩,总会强调自己是有诚信的,是好人。甚至开头的几单小生意,都是真正给你好处,让你尝到甜头,放松警惕。在下一单大生意做成时,骗子马上就会携带巨款逃跑。

所以,我们要擦亮自己的心,要学习规律:当一个人缺乏一种东西,就会用这种东西,去掩饰自己。

就拿读书来说,笔者自己读了很多书,但是出去社交,生活中和人交谈,从来不谈“书”的事情。因为没什么好谈的。那些经常在社交中说自己读了什么书的人,其实只是想展示自己有学问而已,说明他还是读书少。

满桶水不响,半桶水响叮当。

再举个例子:

当一个人钱不足,才会装作有钱人的样子;而真正有钱的人,都低调得很,生怕别人知道和惦记、起歹意

做人,要居其厚,不居其薄,要实在,去浮华。

老子说,失去道的人,才会强调德;而没有大德的人,才会讲仁义;失去仁义,才要讲礼。

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是道一层一层衍化的规律。

老子告诉我们,要居其厚,不居其薄,要实在,去浮华。

道家有句名言,洗尽铅华始见金,褪去浮华归本真。

华丽的东西,总是夺人耳目;而朴实无华的东西,才最接近道。

就像一杯鸡尾酒和一杯白开水,前者卖的更贵,价值更高,更吸引人;后者平淡无味,随处可见,人们并不珍惜它,但是,每一天人们都离不开水,生病的人,更要多喝白开水。

道,虽然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但是万物都离不开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