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浩|为什么一个现当代文学青年批评家会出版《孟子读法》?

作者:Ansel

校对:LITCAVE工作室

配图:Online

题外话:对于书评而言,我们发现其实也没有必要在文中放置过多图片。

为了让大家有好的阅读体验,我们已经尽可能地把观点区分开,使得我们的论点清晰、观点明确,书评作为我们品牌的核心,我们也期望它尽可能得言简意赅,至少言之有物。不过难以避免也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望各位读者指正。

若想要持续关注现当代小说及其他文学作品的评论的,可以将我们的号设为星标🌟,这样更新就能在订阅栏中呈现。也可以让联系执事,入群交流。

书名:《孟子读法》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张定浩

01 批评的起点

张定浩是我所阅读的为数不多的当代文学批评家中的一个,算来也是从《爱欲与哀矜》开始结缘。印象中以为他是一个80后,是个洒脱的诗人但是又不至于像韩寒这般怀着少年的味道。

在我虚构的想象中,他更像许知远、梁文道这般,似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但是又不至于离商业化太近。

因为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文学批评者的姿态,还是遵从一个学者的身份,一本本书阅读,一点点给出自己的批评。

《孟子读法》是2020年译林出的新书,当时编辑联系我的时候,我也有点惊讶,冒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一个作现当代文学批评的青年学者会突然出一本《孟子读法》」,而且从文本上看是着实有研究的那种(顺便提一嘴冯唐的《成事》,这跨界也让人觉得有点新奇)。

当然后来一看,张定浩是76年生的,反而觉得,哦,这大概是可能的。

因为大概是某种文字上的「思维惯性」,一方面是提现当代批评常常引用西方现代理论,而提孔孟的往往是上个世纪文人亦或是学院派的作品。如果放在现代对男性的歧视语境下,一个男性推崇孔孟老庄,那么离油腻也就差一个手串了(冯唐反正是破罐破摔腻到底了,反倒自成一派)。

不过言归正传,张定浩出版《孟子读法》在某种意义上的其实对理解他的文学批评脉络非常有帮助。

在做文学批评的时候,批评家最担心的一点其实就是自己批判的合法性,正如吴亮在《批评的准备》的代序中提出的问题一样,传统的文学批评是否会被取消,进而文学批评重新进入一个人人识字人人皆批评家的后群氓时代,而这个时代的少数人又将如何重建批评准则?

这个问题击中的其实正是后现代解构语境下,文学批评陷入虚无化的问题。

我的批评与个人的读后感有何区别的问题追索的其实就是文学批评的起点,即批评的合法性问题。

从学术的角度来说,这里的文学批评虽然不尽是「批评」,但是在传统思维惯性来讲,作批评者常常需要立于被批判者之上,无论是专业度也好还是阅读量也好,虽然这个思维不见得多对。所谓「不学诗,无以言」的传统至今存在我们的集体意识之中,是经验主义的天性同样也是慢性毒药。

当然真正的批评家虽然尖锐毒辣,但是不至于自傲到如此地步。

那么张定浩评议的起点是什么呢,我认为从《孟子读法》的出版来看,他所依据的还是「道统」支点。所以他对于现当代文学的批评还是非常有力度的。

比如批评苏童的《黄雀记》是被困于短篇小说壁垒,幻想捕捉到蝉的麻雀,讽刺阎连科的四书其实是「皇帝的新装」,更是将骆以军《遣悲怀》斥为大麻小说,说其写作范式犹如大麻小说,是「假迷幻的名义肆意僭越伦理,以浅人的幸福妄图昌言不幸,是吸毒者内部交流的小说,是这个世界丧失严肃生活的能力之后的小说,是无比虚弱的小说(Kindle Location p.362-364)」。

这些批评的大胆之处在于,他像韩寒一样敢于和主流文学叫板,而且还说得有板有眼,归根结底在于他本身不仅仅有大量阅读得来的信息支撑,同样也有源自「孔孟」的道统作支点。

02 人与建构的争论

作者批评与文本批评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评论时考虑两个方向,在后现代特别是「零度写作」这个概念被提出之后,社会构建的语言成为了文学背后的架构,以至于一旦人们提到作者怎样的时候,往往都会被骂过于主观。

作为批评家,而且还是颇为「直接」的批评家,张定浩自然招了不少火力。虽然张定浩也不怕骂,毕竟这是作为作家揭秘者本身就要承受的。正如那些作家想要描摹人性一样,像张定浩这样的批评家「在做同样的事」,从文本的批评上升到小说家的批评,难免让人觉得有像人身攻击。

但是在骂战变成一塌糊涂之前,其实我们应该先辨别出张定浩想要呈现一种怎样的批评,以及批评他的人在批评什么。

如果从时间线上来说,张定浩的批评模式还是颇为传统,甚至是有些保守的,作品批评一定逃离不出作者的束缚吗,显然张定浩的一些将作品与作者的关联说得太过理所当然了。

但是《孟子读法》这本书却在某种程度上为张定浩的批评方式做了解释,因为孟子的核心便是人本,这种某种意义上,他一如所有的保守主流文学家一样秉持着对解构主义的怀疑。

由此对于文本的批评往往不是从文本批评出发,反而是从作者批评的角度出发的,在《黄雀记》的批评中尤其明显(虽然个人非常认同他对于《黄雀记》的评议,他竟然可以找出对应的三个时间段的苏童的自述,着实是狠。由此本来这篇文章有另一个标题:论文艺界第一娱记的初心)。

但是从孟子的浩然正气之中(张定浩选注孟子,想必也是因名字而产生的私心),议论很难逃脱出仁义礼智(以及后来董仲舒的信)的范畴,文学本质上是附载着的皮毛,所以张定浩的评论在某种意义上呈现的是他的人学,由此他写评论的时候总是会牵扯入人的背景和经历。

从积极的层面上看,这是对文本背后故事的精巧挖掘,但是从消极的层面上看,这也会有落入「因人废言」的极大风险之中。

作家写作的内幕以及写作状态的揣测着实会让一部分人非常喜欢,但让另一部分非常厌恶。

但是正如吴亮揣度的张定浩的回应一样,「文学批评不是为了说服那些无法说服的读者,而是为了说服那些潜在地倾向于自己观点的读者,批评的意义在于表达差异」。

所以与其说张定浩是一个学者,还不如是一个作家,这本《孟子读法》尤是如此,张定浩的私心倒不是说写出这本书让研究孟子的学者去读,反而全都倾注在「六经注我」这四个字中。

03 正气与哀矜

张定浩是个诗人,而且还是个颇具「正能量」的诗人。

在这里说正能量倒是切切实实地正向的能量,就如之前说的浩然之气一样。

在豆瓣的书评去一段对孟子的评书在先前引发了争议,不过张定浩说这是「风波」显然有些浮夸了些,毕竟评分这本书的拢共69人。

书中内容提到了王道理想社会,于是张定浩认真地写道:

「我们在这里需要注意一下作者的文心。没有一个完美的社会,很多现代作家往往采取不遗余力批判丑恶的方式,以求改善,但古典作家都懂得,唯有通过颂扬和描述美好,才真有可能对一个不好的社会有所改善,他们对恶的沉默不是懦弱的回避,而是最高意义上的拒绝。」

有政治敏感性过于强的读者直接就开始批评「颂扬美好」了,确实没有看出来张定浩写作这本书时的单纯。他全然是形而上地讨论美好,所以从这个方向来说指责张定浩,诚然有些太无辜了。

其实张定浩想要批判是当代部分文人过分的冷气和犬儒味道,特别是那种缺乏信任感衍生出来的恶意以及拿「批判性思维」做掩护的虚无主义,这从他批判骆以军的论述中就可以看出来。

张定浩的浩然之气非常明显,像极了传统儒士,相对于一些青年学者来说没有那股子痞味的,虽然在评论上很接地气,但是反过来说内核上依旧非常学院派,情绪释放出来的时候也不至于泛滥,《孟子读法》是,《批评的准备》也是,《爱欲与哀矜》更是,可以说是当代少有的严肃的青年批评家了。

当然批评难免有主观的地方,但是批评本身便不是在弘扬绝对意义上的真理,而是重在呈现一方观点、看法和态度,更何况张定浩还在成长,还不至于像苏童这样写完一个长篇就开始自我诠释,张定浩还是在向未来看的写作者,这一点也是我对他未来作品有所期待的原因。

reference

张定浩. 《爱欲与哀矜》,新星出版社,2016

张定浩. 《批评的准备》 (Chinese Edition) (Kindle Location 53). Kindle Edition.

张定浩. 《孟子读法》,译林出版社,2020

张定浩. “一份第三人称的读书自述”,2015, 来源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