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教程(七支坐法)(双跏趺坐与单盘坐的腿法及姿势图)

七支坐法(打坐)(双跏趺坐与单盘坐的腿法及姿势图)

  打坐的姿势,在佛教来讲是指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支」者可以讲做支撑点,也可以讲做重点。支撑点是什么?是支撑重量的中心,就像跷跷板一样,中间有一个支点支撑两边重量,那两边跷来跷去就很容易。这七个重要的架构、部位搞对的话,打坐起来就会非常顺利,所以也可以讲七个重点,这七个重点对你打坐都影响很大。示意图如下:
  

第一支:足支——双足跏趺(双盘足)
  将双腿分别盘在另一条腿上。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也有人称降魔坐);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也有人称吉祥坐)。如果不能双盘,也可用单盘、散盘等其他坐姿。双跏趺坐重心稳定,有利于身的放松和长时间静坐,而且双足交盘使血液流动大大减缓,减缓生理活动,又增加体腔的静压力,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新陈代谢速度,便于入静。有师传承的,请依照自己善知识的教学为准。
  

  坐姿说明:这里的要点是「坐」,虽然站起身来精神会好些,但容易散乱,或者躺卧下来比较容易静下来,但是却容易昏沉。因此坐下来,是为了平衡「明晰」与「平静」两个部分。
  金刚坐:右脚在上的姿势会逼着你产生金刚怒目的威力,故称金刚坐。其实是跟右肾有关系。我们身体有两个肾脏──左肾脏、右命门,人只用一个肾脏也可以活命,用金刚坐会刺激到右肾,肾脏腺素分泌会比较旺盛,此跟情绪及身体生化控制很有关系,人的意志力会比较坚强,所以叫做金刚坐。以上两种不同的坐法,若你用的姿势不一样,当然功用就不一样,老参们注意听,新同学没关系,只要学一样就好了。
  左脚放在上面盘起来时,初学者尽量放靠近大腿近鼠蹊部位,且脚踝正面解溪穴处不能悬空,为什么?因为解溪穴悬空久的话会疼痛,初学的话无气感,当然这里会痛,痛得好像脚弯处要分家一样,能熬过30、40分钟就不会痛,所以要避免不痛,就不要让它悬空,把脚板靠大腿里面一点,这就是简单的如意坐。
  如果是老参的话就要把左脚板放出来外面一点,那味道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双盘,也就是标准的跏趺坐。左脚放好后,再把右腿盘起来,这双脚能盘得很紧,力道就很强,逼得足叁阴脉会发动气机,足叁阴脉都走内脏-脾、肾、肝这叁个脉。足叁阳脉是膀胱、胃、胆等叁,气是由头走入脚端的。
  你也许会说:我已经是很痛了,怎么能够再摆往外摆出来一点呢?在坐的有很多是高级班的老同学,用那一个姿势摆什么样子,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要去体会一下。简单讲:如意坐是左脚在上,把正定手印摆出来,如果那一天觉得这个姿势不好,没关系,换个脚,右脚在上就是金刚坐。金刚坐一盘,右腿在用力,间接的气就被逼到右肾,右肾为什么叫金刚?哦!原来金刚坐是会刺激右肾脏气源。刚开始学的人,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右肾会比较早通,这就是金刚坐的好处。
  气的起源有叁个部位:一是丹田,二是肾脏,叁是会阴穴(前阴跟后阴的中间点)。有的人气要通会阴时,啪的一声就通过去了,若通后从那一点起就会连结丹田、连结两肾脏,也会走冲脉,甚至也会走中脉。
  上面述说得道理要懂呀!为什么要把它分成如意、金刚坐,它里面都有不同的涵义,没有正统体会的话,只会说右脚在上,左脚在上,但不知其真实义。
  跏趺坐:一般都是如意坐再把外面的右脚抬上来,脚尽量往内摆,能够紧密最好,尽量不要有空隙。有的师父要求很严格,两脚膝盖盘后的宽度不能够超出你的肩膀宽度,出家师父都是这么磨练学人的。当然我们也不必这么要求,如果你这样做不到,就换一个看看,金刚坐后再把左脚抬起来。这两个脚一上一下不同的坐法,会影响左肾、右肾的气感,自己去体会有无气感的不同。
  刚开始学的人脚很硬很痛,那是代表老化。所以要多用功,多磨练!先用单盘再改用双盘,痛时用心法去观你身体会觉痛的是谁,被你观的会痛的又是谁,那你才知道我们有两个心,两个心是修行最起码的境界。你本有八个心,现在只会两个心没关系,往后会加以体会的。
  刚开始可以用单盘,左右脚轮换,去体会那个痛,看电视、聊天时都要学盘腿,从10、20、30 分钟一直加,到了两个月后就慢慢可以双盘了。
 

【錯誤的坐姿】
  

  补充说明:
  什么样才是盘脚坐好了呢?我们自己摸一摸,屁股后面两个骨头(男女都一样),要把它翘出一点,摆好,就端正了。不要贪图舒服,悠哉游哉,弯起来,那就不行啦!如果你有气的话,跏趺坐下盘气较旺,若用单盘气会往上盘走。所以双盘能够慢慢熬30、60、100、120分钟的话,以后基础够了,学什么都比较快。

·单足跏趺坐(单盘):是指将一脚弯曲,放在另一脚大腿上即可,双脚上下交迭。
  

·散盘:双脚向下交叉,置于大腿下方。
  

·缅甸坐:双脚平置于坐垫之上,不交叉,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两脚平行,如此能保持身体平衡。
  

·跪坐:双腿长跪,臀部坐在脚掌上,上身挺直,双手置于膝上。跪坐适合用于餐后,可帮助消化。
  

第二支:手支——手持定印
手结定印于脐下,右手掌置于左手掌上(正定手印,或男性),或者左手掌置于右手掌上(定心手印,或女性),两拇指轻轻接触,自然放松置于腿上。(按:也有人认为不论男女都采用第一种。若有师传的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
  在一般的禅修之间,都是结三昧印为手印,「三」梵语就是正,「昧」是定,正定手印,要能入正定都是从手印结出来的,所以我们结的三昧印就是正定手印。佛殿里面看正中间的释迦牟尼佛就是结这个手印。
  藏文的定称为「酿夏」,意思是平等(平衡)而安住,因此定印也可以是将两手平等的安放在两膝盖之上,而不是一高一低,这样的手势被称为触地印。容易散乱的人可以采用另一种手印:大拇指轻触无名指根,并轻握成拳,分置于膝盖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两肩平衡。
 

第三支:腰脊支——身直
  身直也就是脊椎要直。为什么身体要直呢?因为身体当中有脉,脉中有气,气的流动影响我们的心。脊椎的每一锥体如珠算珠子叠竖一般,身体顺直,脉就直,脉直了气就通顺,气通顺了,心就自然容易安住。由于自然生理弯曲造成的习惯,坐时腰锥易呈后突,应注意纠正。
  

第四支:肩胛支——两肩平衡与放开
  两肩不要内缩或沉肩躬背,应自然舒张,但不要挺胸。第3、4支的具体做法:坐好后以头顶上领,整条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张开,然后从上而下顺势放松,上半身便处于自然松直的状态。这样不紧张不懈怠地维持下去即可。这两支做好了,则可以达到“松胸实腹”的效果,便于达到心静气沉。
  

第五支:头颈支——微收下颚与自然呼吸
  虽然脊椎要直,但是颈部自然有些向前弯,因此下颚自然会微收。自然呼吸意思是不紧不松,不疾不徐,自然呼吸就好。
  头中正:头不俯仰,不歪斜,下颏微内收(不是低头)。这即利于颈锥正直,又可轻微压迫颈动脉,减缓生理活动,减低新陈代谢,便于入静。

第六支:舌支——舌顶上颚
  舌头的前半部轻舔上腭(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具体窍门是:把舌后部的空气排尽,咽喉部放松,舌稍后缩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轻闭,嘴部肌肉自然放松,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缝隙。这样做可帮助减少口水产生,总是吞口水有可能会产生妄念而影响心的平静。
  上颚在哪里?不是上面牙齿的根根,上面牙齿根根靠里面去一点。学过针灸的知道那里有个穴道,可以针扎进去,这个上面盖盖里头有个坑,舌头常常这样轻抵上颚。

第七支:目支——眼睛直视前方
  「外道梵天向上看」,意思是有些宗教相信创造万物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