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与人生的多重启示——电影《青少年》观后感

文/高英    〔原创作品〕

近日无意间看到一部电影,见电影名为《青少年》(英文片名<Young Adult>),就想了解一下,于是在昨天抽时间看了这部不算很长的电影。我看电影,一般不会先看相关影评以免影响自己的第一观感,因此当发现这是一部少儿不宜的电影之后,不免对这个中文译名带给人的误导发出一声叹息。

好在这是一部经典的写实电影,各个角色的表演十分到位,每个眼神和每种表情都很生动,以至于作为一名观众,我感觉不像在观剧,而是在看现实中人的真实生活。

在影片中,并没展现中文意义上的“青少年”(英文teenagers)生活,中文意义上的青少年的故事只是出现在人物的回忆中。当片中的女主人公梅维斯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已经是37岁的人,而她回故乡小镇上见到的人,以她的高中同学为主,这意味着影片中出现的多数人物,包括男主人公都处于奔四的年龄段。

梅维斯是怎样的一个人?上高中时她曾经是校花,可谓叱咤风云,备受追捧,是诸多男生的梦中情人,曾在学校后面的小树林中应邀与不同的人约会,在故乡小镇上可谓久负盛名;如今的她是青少年小说系列创作的捉刀代笔的人,名不见经传地生活在城市里,单身独居,日常只有一只极其可爱的小狗在陪伴她。

虽然是一个人生活,但是梅维斯并非大龄剩女,她是有过一段失败婚姻的人;梅维斯也并非没有性生活的人,只要她愿意,她的床上就会出现男人。在性生活方面,从高中时代起梅维斯就相当开放,就像一些男人一样,可以把性与爱分开来对待,即有性可以无爱——这种所谓开放的观念所导致的灵与肉分裂的生活,根本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梅维斯显然没有在这种貌似开放自由的生活中受益,无论就道德层面还是就心理层面来说,梅维斯都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但伤己,而且害人。

影片伊始,梅维斯的日常生活便得以全面展现。她一个人住在公寓里,除了写作的时候,只有小狗相伴的宅生活慵懒散漫,无论看不看电视都可以开着放些滥情的电视剧,她有酗酒的习惯和做室内运动的习惯,因而身材保持得还不错(片中梅维斯曾对父母说自己瘦是因为酗酒,倒也不无道理)。然而,一封电子邮件打破了梅维斯惯性生活的平静——原来她的昔日情人巴迪已经结婚生子。

毫无疑问的是,这封电子邮件既唤醒了梅维斯的青春记忆,又激发了她深埋于心的妒忌失衡心理。虽然梅维斯已经历过不少男人,但是投入爱过的旧情很难让人割舍。尤其当一个人的生活并不如意的时候,更容易沉迷于往事的羁绊之中。

梅维斯毅然回了故乡小镇,此行的目的十分明确——夺回昔日情人,带巴迪到城市跟自己一起生活,让他脱离被家庭所累的小镇平庸生活。

满怀勇气去破坏别人婚姻家庭的梅维斯在故乡小镇的酒吧里,率先被曾经的高中同学马特认了出来并与之攀谈。当梅维斯把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告诉马特后,马特一方面表示会保守这个秘密,一方面劝阻梅维斯不要去破坏巴迪的幸福生活。

梅维斯对马特的劝告颇不以为然,她自信非常了解自己的昔日情人,觉得旧情复燃很容易。虽然巴迪只是以好朋友的态度来面对梅维斯,但是在梅维斯并不掩饰的再三挑逗中也差点失了分寸,如果不是巴迪家的男保姆及时撞破了两人正在进行的可导致巴迪夫妻情变的第一次亲吻,或许剧情就会按照梅维斯自己内心策划好的剧本走下去,那意味着一个本来和美的婚姻被毁掉,刚出生不久的一个婴儿将要面对一个父母分离的破碎家庭。

当梅维斯的企图被其他人察觉后,没有一个人支持她。且不说自高中时期就妒忌她的女同学,就连她自己的父母和昔日情人巴迪的母亲都对此感到震惊和不解。显然在美国性开放的观念中,即使一个没结婚的人可以和不同的人发生性关系,却也不赞成毁人婚姻的第三者插足行为。

也许无论在哪个国家,多数人都有对婚姻家庭的保护意识?这一点有待调查统计。毕竟,结婚就等同于缔结了社会条约,夫妻双方都要讲诚信,而主动去破坏别人婚姻的人必然既不符合道德规范又不符合法律精神,只有是非不分的人才会认同这种不良行径。

梅维斯最终落得自取其辱,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首先,梅维斯虽然在故乡小镇上是个名人,堪称小圈子里的大人物,但又是苟活于城市中的无名小卒,就连自己写出的书上都没资格签名,无论婚姻的失败还是写作上的被匿名,都说明她缺乏真正的幸福快乐,何况一个真正幸福快乐的人肯定没有闲心去拆散别人的婚姻。

其次,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当梅维斯应邀去参加巴迪女儿的命名礼时,孤注一掷的表白遭到了巴迪的断然拒绝,她在当众出丑之后大倒苦水。当年梅维斯曾经与巴迪相亲相爱,一度怀孕却意外流产,由此留下了沉重的人生阴影,在她的心中,那个生了孩子以后依旧能够备受丈夫宠爱的巴迪之妻贝丝的位置应该属于自己,她要抢过这个位置以重新获得优越感,弥补自己永逝的青春遗憾。

此时此刻,梅维斯刻意破坏别人家庭的可恨瞬间转化为人生失控之人的可怜,然而可怜不是她应该成为可恨之人的理由。

影片并没有讲述梅维斯当年为何没与巴迪结婚却嫁给了一个叫艾伦的人,后来又与艾伦离婚。在梅维斯父母的家里,墙上还挂着梅维斯与前夫艾伦的结婚照,她的母亲认为她与艾伦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她的父亲则坚持认为艾伦是一个不错的人。

还有,人之为人的妒忌之心在失意的梅维斯那里加倍发酵,正如她上高中时曾被一些女生妒忌一样,她无法接受自己的昔日情人可以和另外一个高中女同学结婚生子,不肯相信他们能过着幸福的生活。因此,梅维斯一厢情愿地预设并相信旧日情人在为人夫为人父的平淡生活中过着行尸走肉般的日子,她回故乡小镇的目的不仅是带了和巴迪旧情复燃的勇气,而且还带着拯救巴迪的虚妄优越感。

为什么梅维斯会有虚妄的优越感?因为她在故乡生活时,曾是一个备受追捧的明星,不仅男生,就连暗恋她的高中同学马特的妹妹因与她同校也一直把她视作神圣的偶像。可是,她只是一个小地方的名人而已,离开了旧有的圈子,她就像一粒微尘落入城市生活的沙漠里,变得毫不起眼。当一个人的人生前后出现如此巨大的落差,一旦调节不好心理状态,就会形成自欺欺人的虚妄优越感觉。

观影后我也看了一些相关评论,赞同许多人所说的梅维斯一直没有长大,一直还活在青春期,一直沦陷于高中经历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梅维斯就属于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到的一直停留在青春期不再成长的人,假如她真的成长起来了,作为已经37岁的人,就不可能失去理性明目张胆地回故乡小镇去抢夺已经结婚生子的昔日情人,还对这样的行径毫无羞耻之心。

在整个影片中,暗恋过梅维斯的高中同学马特出现的次数要比梅维斯的旧情人巴迪明显多。有善良的观众发弹幕说希望最后马特能和梅维斯在一起,可是马特并不是梅维斯盘中的菜,若非梅维斯因自私冲动而重回故乡小镇,他做梦也想不到此生会有机会与梅维斯享受一夜情,并且是在他残疾以后——当年上高中时,在马特身心健康的最好的时光里,梅维斯从没正眼瞧过他。马特在高中时曾经有过非常糟糕的经历,但做人要比梅维斯强得多。

当众暴露内心阴暗面的梅维斯只能选择再次离去,尤其在马特的妹妹对她诉说了自己何其仰慕她在外的生活后,她才意识到假如自己这次不回来自毁形象,故乡小镇仍然保留着她过去的光环,她如今自认为在他乡糟糕的生活状态,却可以被故乡的一些人视作相当成功。因此,马特只是梅维斯睡过一夜的多个男人中的一员罢了,根本不可能留住梅维斯的人,更别说她的心。

这部2011年的美国电影,风格平实,真实地展现了梅维斯这类人的现实人生:曾经在故乡享受过众星捧月的优越感,因追求自由和梦想去了异乡,身后留下一个传说,眼前却是苟安与落寞。

电影《青少年》尽管在豆瓣评分不算很高,但是我觉得相当不错,至少这部电影带给人诸多启示。

例如在做人方面:一个人不能缺乏道德底线,不能凭一己之私而随心所欲,随意去破坏别人的家庭,弄不好就声名扫地,自取其辱;一个人不能生活在虚妄里,让盲目的优越感遮蔽真实的人生,那样只会迷失自我;一个人不能把自己成年后人生的不顺,完全归罪于别人的过错,忽视了事在人为的常识从而导致错上加错。

例如在人生方面:故乡小镇的平静生活与异地城市的热闹生活各有优劣,究竟要哪一种生活方式纯属个人选择,你可以评判自己的生活是否幸福,却无权论断别人的生活如何;你所认为的眼前苟且,未必不是别人向往的远方诗歌,就像你所放弃的感情生活,未必不能在别人那里结出蜜果;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无论是悲是喜,人都不能在过去的记忆中裹足不前,不可逆的生命之旅的美好在于不断前行,而非妄想留住过去。

在电影结尾,女主人公梅维斯选择了再次离开故乡小镇,可是她的车再次被撞,而且比上一次严重。这个镜头颇具象征意味,对于一颗支离破碎的心灵来说,彻底告别过去诚然艰难,真正开启新生又何尝容易?梅维斯如果不能摆脱这次返乡自造的新阴影,就无法获得突破性的精神成长。

梅维斯这一人物无论在电影开始时还是在电影结束时,都是让人对她不由不发出一声叹息。梅维斯是个漂泊的人,有着一颗漂泊的心,随波逐流的价值观让她选择了在异乡做枪手写书赚取金钱的生活,自己写的小说出版后没有自己的名字意味着本来具有写作才干的梅维斯失去了自我。

在我看来,梅维斯最可悲的地方就在于她既失去了自我又从不为他人着想,她自始至终都没有为巴迪的真实感受着想过,没有为自己的父母以及暗恋自己的马特着想过,更别说为巴迪的妻子和新生儿着想了。梅维斯为了救赎自我而不惜去伤害别人,注定得不到社会支持而以失败告终。

一个人如何拯救自己成年后的人生?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版,译者:杨颖)中有一段话可谓良药:“经验本身无法决定成败。我们并不会因经历本身所带来的冲击而受伤——也就是所谓的'创伤’——而只是从中提取出符合我们目标的东西。决定人生的不是经验,而是我们自身赋予经验的意义。如果我们把某些特定的经历当作未来人生的基础,那么或多或少就已经开始误入歧途了。生命的意义不为环境所决定。我们通过赋予环境的含义来决定自己的人生。”

梅维斯摆脱人生创伤阴影的解药是客观地看待过去、勇敢地走出过去、理性地诠释过去:高中时代的优越经历当让她保持自信;与巴迪的情爱纠葛当促使她走向成熟;曾经的婚恋阴影当激励她更好地成就自我。不仅是电影中的女主人公,而且在现实中的每个人都该这样——正视过去,积极成长。

高英写于2021年3月23日,二月十一,周二申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