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生长 | 如何培育出成熟的财务BP?
与繁杂数据打交道的夏渊大概没想过,自己原创的一堂《财务视角看经营》竟成为经纪行业炽手可热的金牌课程。
受欢迎,是因为枯燥的财务,终于有人能说清、能让人听懂。
而轻松的背后,是她与大量数据的共处、对立、核算与锤炼。
夏渊的路径能复制吗?
她通过本文叙述:一位成熟财务BP的职业体会。
. 你将看到 .1.财务BP的成长路径:初心为正2.如何实现业财融合:核心心法3.硬实力的软着陆 :比能力更重要的事
向内生长系列专题,将不断采写企业内部成熟的专业人才,通过复盘他们的实战故事,记录每一个决策如何落到实处。
近日,人们的目光都聚焦在马云,这位商业传奇身上。
我更好奇从马云手中接过权杖的新晋掌门人张勇,首席财务官出身的他,将如何统领另一番江湖。
《财务总监》杂志统计,全球财富100强企业,55%CEO拥有财务背景。
事实上,掌握财务思维的人,一直在被现实世界鼓励和需要。
讲述者夏渊
口述 | 夏渊
整理 | 文洁
01.BP精神
提到财务,不少人第一印象是算账、报销、报税。
我做财务BP十年,也曾按部就班地出报表、做常规分析和预算管理。不断想要创新但在数据世界里无法寻求突破。
直到一件小事升华了我对“BP”的认识——
当时我所支持的业务线老板提到HRBP给他写的一封邮件,信中大致阐述了对时下公司某项制度改革的不同意见。具体内容我早已忘掉,但是老板的一番话却记忆犹新。
他说,虽然你跟我意见不同,但是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你依然是站在我的角度在思考问题,这才是我真正需要的“BP”啊!
这番话真的是立即触动了我,开始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工作路径:
被需要的“BP”是什么?
Business Partner,伙伴。是同一个战壕,想对方所想的财务伙伴。
你想习惯性地做做报表与预算?还是想站在业务老板的高度与视角,做他想要看到的事?初心在哪儿,已经决定了是不是真正的BP。
这是第一个问题,认真想清楚,我到底是谁。
但这个问题依旧太简单了。毕竟,谁会说不想老板所想呢?
现实中的矛盾是:
财务注定与数据分不开,财务BP的专长是会做数据分析。我们手头有大量的数据要核算,如果不规整好眼下的数,也无力亦无法攀登上老板的高度。
这些数据大到几十个区域的收入、成本,小到每个经纪人的业绩与分佣。仿佛每个数据都重要,但它们有什么用?到底哪些最有决策力?
甚至,我们某月某条业务线的利润是多少?这种最简单的、关乎生命线的问题,需要大量时间核算,才能呈现汇报。
数据分析,需先有积累、继而诊断、洞悉、最终拥有高级的预判能力。而绝大多数经纪公司的问题是底层基础不太稳固——
没有良好的数据积累习惯,没有数据运用工具。
那些来自老板的问题常常朴素而简单,但我们却不能从纷繁复杂的细节中跳出来,一语中的地回答。
财务的「专业期望值」被降低,老板不知道财务BP可以长成为什么样子,便无法给予更多的业务提点。
我认为,数据分析问题的核心在: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做。
即,不知道有哪些实用技能可以辅佐专业能力提升。另立视角、专业赋能,亦成为我于8月决定离开贝壳平台,独立创业的初心。
毕竟,一个有潜质的财务BP一定会突破财务的边界,给予业务重重惊喜。而这样一个财务BP,每个公司都值得拥有。
02.突破财务限定,充分与业务融合
不少企业的财务和业务是相对独立的不同部门。企业需要业财融合吗?促进业财融合的财务群体,重要吗?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何实现业财融合?
我们回归到BP的字面意思中:财务应该是谁的伙伴?或者换一个思路:每天都有哪些人找(需要)财务最多?
在做北京战区财务BP时候,我认知而冷静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哪些伙伴需要我?
——战区各城市总会找我看城市财务问题,商圈经理找我核对门店分润,总监找我看大区经营状况,城市财务同学找我咨询日常。
从表象上讲,这些人群就是我的业务伙伴。脚踏实地服务好他们,是不是比没有触点去工作更强?那怎样把事情做到点儿上呢?显然我需要知道各位伙伴需要什么。
那一段时间,我密集地与团队碰撞,主动与战区内各个城市同学交流,主动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克服自己的社交恐惧症)与城市总沟通,看看大家日常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帮忙。
尽量逼自己从多年来职能部门 “按部就班”的理念中跳出来,不设限,不定位,不自认“账房老会计”。
虽然不面对C端,但自认需内植产品经理心态:把从老板到经纪人的业务伙伴都视为客户对象,细分客户需求,提供问题解决方案!
「我是谁」的认知定位,倒逼着人做出「我要成为ta」的行为改变。
凡事想要做好都没有捷径。
财务BP也一样。分析数据是BP的立命之本。而没有天生的经验,也没有天生的触觉,没有系统支撑,面对散落一地的数据,只有靠反反复复的锤炼:看数据、计算数据、打磨数据。
做多了自然会做得快,自然形成方式方法,做多了自然就有了业务敏感性,时机成熟之际自然成为推动系统建设的第一把力量——这是与数据建立友好关系的唯一的路径。
这当中一刻不能忽略要紧跟业务步伐,效果能够事半功倍。
03.硬实力的软着陆
我们说要懂数据、重分析、看业务,便能达到业财融合。硬实力足够了吗?
由于没有更多其他财务朋友的案例,依旧举一个自己的例子。
2017年我主导开展北京的绩效调整测算和方案评估工作。当时北京的绩效调整,影响重大,非常慎重,只有精细测算才有助于老板进一步做出方案选择。
记得某一个周六的凌晨三点,我把最后一版建议方案和测算结果发到群里,七点因为手机震动而醒,睁眼一看,老板在群里回复“就它了,准备宣讲吧。”当时真的喜极而泣。
接下来团队很振奋,要我对这件事做一些心得分享。我想了很久,只说了一句话:
我说,这件事最重要的是,要有势必达成的决心和7*24 standby的精神。没了。
谁知这句话当场就惹怒了一些同学,大家觉得我并没有诚心分享,说的都是废话。
可是我知道自己不是在说废话。
从完全不知道方向在哪里,到一步一步做测算分析,没有指导,没有协助,小10个人的绩效调整沟通群,对话的永远只有两个人,整个方案探讨和测算过程,我也算是战战兢兢,在老板面前尽情暴露了自己的业务短板。
可是在最后结果面前,所有展现过的笨拙、愚钝、修正、绕路仿佛也不那么重要了。
贯穿整个事件过程,我的真实感受是“厚着脸皮硬着头皮上”,提炼起来大概就可以升华为“7*24 standby”的精神。
讲真,这样的精神状态在我心里留存的时长,比其他工作技巧和办法长多了,它就是我最想去分享的“成功”要素。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每天死磕尝试和研究,用时间去打磨,哪里又换得回可行方案?
这当中,起作用的是与时间和困难作对的倔强,还是工作方法本身呢?对于当时没有卓越技巧和成熟经验的我来说,在心底,重要的是前者。
所以,如果说专业技能助力实现业财融合的50%目标,那么还有50%的努力,是什么呢?
是财务同学对公司业务的敬畏之心、对业务支持伙伴的信任之心、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之心。
这些心力,会让财务伙伴们在做数据时更乐意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在反馈分析结论的时候,紧跟业务老板的思考方向,在数据困难、人手不足、强调时效时愿意不遗余力。
我们常常愿意找聪明的、逻辑性强的人来做分析师,不可否认这些硬技能是分析师应该具备的主要特质,但是一个人对业务有敬畏之心,才能舍得沉下心放下身段去看业务。
不看业务,再酷炫的分析方法和数据展现,也没有落地的抓手。
财务分析师,可以终日沉浸在核算中自得其乐,也可以是业务的核心伙伴。
但终极的财务BP是一双慧眼,是站在企业身后的经营幕僚。
我知道前路纷繁,业务千姿百态;我知道羽翼单薄,成长时不我待。
愿我们自知而自省,自在而自由。共享商业价值与个人价值互融互惠之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