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盛与阴虚
一位著名的针灸医生,姓高,在他的著作里,讲了这样一件事。住在同一个小区的一位邻居赵先生,五十来岁,平常身体很好,脸红扑扑的,精力旺盛。平时见面,都是乐呵呵的跟他打招呼。一日,赵先生来家里找他看病。说是口舌老溃疡,有时也牙疼。赵先生抱怨说,平常身体挺好的,生点小毛病,不管它也好了。近来不知怎么了,这毛病发作好长时间了,看了几次医生,都没好。高医生给他仔细检查了一下,号了脉,判断他是阴虚。高医生在书中写道,原来凭直觉就觉得赵先生有点阴虚体质,但没有跟赵先生细谈过。现在赵先生找上门来了。他通过仔细检查确认,赵先生确实是阴虚。于是,就跟赵先生说,你口舌溃疡是标,阴虚体质才是本。要想根本解决容易口舌溃疡的毛病,得改变阴虚体质。然后,就给赵先生开了药方,让赵先生吃一段时间中药。后来,赵先生口舌溃疡的毛病治好了,阴虚体质也改变了。但是,见了面,赵先生却不搭理高医生了。高医生很奇怪,就托人打听是怎么回事。那人打探回来说,赵先生说你治坏了他的身体。他原来身体挺好的,面色红润,精神好,现在给治的不精神了。以前每周同房能够达到两三次,现在没那心劲了,老婆也说他身体没以前好了。高医生说,他原来那是不健康啊,阴虚阳亢。现在才是正常的,脸色没有那么红了。他五十多岁了,同房那么多,并不是好事。那人又回去给赵先生解释,但赵先生完全不接受,说事情明摆着的。高医生叹息,做好事也不得好报。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长久以来对阴虚体质的一些看法。很久以前,我就发现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阳盛体质的人(有时候他们也被医生称之为阴虚体质)。他们满面红光,能喝凉水,不怕寒冷,精神旺盛,情欲也旺盛。拥有了这些特征的人,一向是被人们认为体质好,有精神的。我记得有个名人(是鼓吹喝绿豆汤治百病的“大师”张悟本,是下里巴人,还是倪海厦?记不清了)说过,无论冬夏都想把脚伸到被子外,那是身体好的标志,并把这作为判断身体好坏的标准之一。那些具有阴虚体质的人往往就符合这个标准,他们的手脚容易发热,睡觉时爱把手脚伸出到被子外面。
为什么我会注意这个事情?因为我过去就是这种体质。当然,我以前并不懂什么阳盛与阴虚。
只记得十几岁的时候,我就爱出手汗,睡觉时也经常把手脚伸出到被子外面。一坐下来就爱脱鞋,露出双脚。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是,考重点初中的时候,天热,我满胳膊满手都是汗,手都没办法接触试卷,一接触就把卷子弄湿了。除了这些,在其他方面,倒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困扰。从初三到高中,得过一种流行性痢疾病,非常顽固,把人折腾的骨瘦如柴。到了高中二年级,我坚持练浑元桩,后来治好了这个痼疾。从那以后,我就很少生病了。刚开始以为是练浑元桩把身体练壮实了,后来知道,练浑元桩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参加工作以后,工作忙,身体也好,就没有考虑锻炼身体的事情了。但平常依然很精神,生病不多,天冷时很抗冷。有点牙床发炎口舌生疮的事情也不当回事,抗几天就过去了,很少去医院看病,几乎没有因生病请假而耽误工作。唯一值得一说的毛病是膝盖怕风吹。夏天穿短裤,膝盖上要搭个毛巾。夏天不怕热,冬天不怕冷。天热了就是出汗,出汗出得爽就不怕热。天冷了别人穿夹层衣服了,我还在穿短袖衬衣。妻子说我冬暖夏凉,夏天身上凉凉的,冬天身上热乎乎的。过去的老习惯一直没有变化,爱出手汗,喜欢光脚,睡觉时手脚喜欢放被子外面。还有一点是,手掌脚趾在春秋天容易蜕皮。
一直到三十多岁的时候,身体都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慢慢地,上课时就感到体内容易燥热,说话多了,声带发音就有点困难,上完课感觉很累。四十多岁的时候,我发现,白头发开始增多了,而且脸上还开始长斑。之前脸上会起痘,长了痘挤一挤就完事了。但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长了痘,不溃口,里面的脏东西就排不出来。过几天,痘消了,那地方就出来一块黑斑。我头发原来是非常浓密的,我还曾为这个烦恼,因为头发太粗太硬太密,发型不好打理。但在四十来岁的时候,我却发现开始稀顶了。头发也不浓密了,鬓角的头发也开始斑白。
这事儿让我颇为烦恼。一直以来,比一般人都要健康,为啥衰老的却比一般人快呢?更健康的身体,难道不该是衰老更慢吗?找不到答案,因此,也没有解决的办法。去看医生,医生也不当这是病,只是告诉你保养保养。怎么保养?医生也没有多好的建议,无非是生活有规律,注重营养。但我自己感觉身体挺好的,平常也挺有精神,我也不常喝酒,也很少抽烟,还要怎么保养呢?除了有个熬夜的毛病。虽然我很少在夜里十二点之前睡觉,但我并没有因为熬夜而有过什么不好的感觉,比如第二天打瞌睡什么的。这怎么就早衰了呢?我才四十来岁啊。
这期间,我妻子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多次到医院去看,也没有明显的效果。更麻烦的是,她脾胃功能很差,没办法吃药,中药西药都不行。没有办法,我只能自己钻研医学,自学中医。接触中医几年后,开始看《黄帝内经》。结果,从《黄帝内经》中,找到了长期困扰我的那个问题的答案,即关于对我的体质的认识的问题:我平常身体挺好的,为啥会早衰啊?
好像是从我接近三十岁的时候开始,总是会做一个梦,梦见自己走在土路上,路上稀稀落落地撒着一些硬币,亮晶晶的闪闪发光。我就捡啊捡啊,捡之不尽。有一毛两毛的,也有五毛的,一块钱的硬币比较少。或者是梦见自己用手挖土玩,挖着挖着就挖出一窝硬币,大大小小的都有。平常我很少做梦,做了梦,醒来就忘了。但是,每过一段时间,就做一次这样的梦,我就记住了。我不迷信,我看过《周公解梦》,也看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但对它们都不太信服。但是,既然这个梦一再出现,总是代表着某种意思。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完全没有头绪。
后来发现还有两个梦也是反复出现的。一个梦是,走在田野里,看到天上巨大的飞机慢慢地飞过。有时是客机,有时是科幻电影中那种巨大的航天飞机。飞机飞的很低,上面的复杂的金属零件都看的一清二楚。这飞机飞着飞着就出现异常了,抖动几下,就开始下坠。然后,就坠落到远处的田野里,冒出巨大的黑烟。我和许多人一起跑过去看,路上散落着从飞机上掉落的零件,还有飞机的尾巴。跑到飞机坠落的地方,就看到了那烧得焦黑的飞机的机身,还有一些烧得黑乎乎,完全看不出样子的人体。一大群人都围在那里看。
飞机坠落的梦做了几次就不做了。第一个梦也在几年前停止了。另一个梦却直到去年早期还在做。这个梦是,总梦见自己在飞。走路,走着走着脚就离地了,人就像气球似的轻飘飘地飘起来。也飞不高,就离地面几尺高的样子。然后,就像电影中的轻功似的,蹬蹬腿就往前走了,也有光蹬腿走不了的时候。有时是盘腿坐着,同几个人聊天,聊着聊着我身子就飘起来了。我说,看看,跟你们说我会飞你们还不信,看看飘起来没有!几个人就仔细地上下查看,说,奇怪啊,这怎么能飘起来呢?最近一次同类的梦境是这样的:梦见和妻子一起走路,走着走着脚就离地了,飞起来了。我像游泳一样在空气中扑腾着双腿,跟妻子说,你看,这又飘起来了,烦人不!妻子转了一圈查看,没看出什么门道,说,飞就飞吧,不是没有什么不好的感觉吗?我说,啥感觉也没有,就是身体离了地无处着力,像个气球似的,有点着急。妻子说,这挺好的呀,我拉着你走。于是,她就像放风筝似地拉着我走。
更搞笑的是,在大学里面有一位女同事,同一个办公室的,她总是梦见下坠。老是做梦乘电梯,电梯走着走着就出故障了,然后,身体就随着电梯哗哗地向下坠落。每次她都吓出一身冷汗,在惊吓中醒来。她很瘦,脸有点苍白,经常穿着厚厚的衣服。我则是经常脸红扑扑的,不胖不瘦。有天我上课回来,听她在办公室讲她昨夜刚做的梦,说,吓死了,老是做一样的梦。我说,我怎么就总是梦见飞呢,总是走着走着人就飘起来了。同事们都大笑起来。
后来看《黄帝内经》,里面提到了梦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我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内经》说,“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还说,邪气“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这正和我的梦境相符啊!所谓“上盛”,是指身体上部气盛,阳气盛。心肺在上焦,上盛即是指心肺气盛。因为我还老是梦到金属物件,我应该是肺气盛。
这样,我就明白了,我原来是肺气盛啊!后来我得了过敏鼻炎,验证了这一结论。因肺气盛而患过敏鼻炎,应该多用重手法来疏导肺经,这样能够明显减轻症状。正确地疏导经络可以使打喷嚏的次数明显减少,基本不鼻塞,鼻干也不严重。这么多年,我就是靠这种方法抵挡过来的。但是,这毛病一直没有除根。2019年,我摸索出了经络补泻疗法。秋天到来,过敏鼻炎再次发作,我通过泻肺热以及其他一些操作,才终于把过敏鼻炎治好了。
我那位女同事呢,她是“下盛”,“下盛则梦坠”。肾在下焦,为阴,她是阴气盛。阴气盛,则阳气郁而不得发,人的活力不高,甚至可能造成阳虚。阳气虚则惧冷,所以她脸色苍白,常穿厚衣服。这样的毛病,严重了还会形成性冷淡。
阳气,其性升腾向上,所以,“上盛则梦飞”。肾为水,水性润下,肾阴气盛,所以,“下盛则梦坠”。因此,人的梦能够反映人的身体状况。
上气盛,也就是阳气盛。“阳为阴之使,阴为阳之守”,阳气盛则多耗阴,长此以往,则阴不足,会出现阴虚现象。阴气盛则阳郁,长此以往,则阳不足,会出现阳虚现象。《内经》说“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就是这个道理。也正因为此,中医把阴盛阳虚和阳盛阴虚(或阴虚阳亢)都是放在一起说的,意思是阴盛必然阳虚,阳盛必然阴虚。
但是,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阴盛最终会导致阳虚,阳盛最终会导致阴虚。也就是说,阴盛不一定与阳虚并发(同时存在),阳盛也不一定与阴虚并发。有些人的情况就是阴盛或阳盛,由于阴盛则阳气郁而不发,阳盛则耗阴,如果不加调理,他们最终将会发展到阳虚和阴虚。但在没有产生最终结果之前,他们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是阴盛或阳盛。但是,有些医生并不懂这个道理,总是教条地认为,阴盛则阳虚,阳盛则阴虚,把二者看作是同时存在的关系。在他们医生眼里,只有阳虚和阴虚两种情况,阳虚就是阴盛阳虚,阴虚就是阴虚阳亢。其实,阳盛、阳盛阴虚和阴虚阳亢,这三种情况都是存在的。
阳盛的人,人们说他阳气旺或者正气旺,他们平常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很少生病。阳盛阴虚的人,是阳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阴虚症状,比如口渴、喜凉烦热、易口齿上火,喉咙痛等。阴虚阳亢,则是阴虚为主要原因,由于阴虚克制不了阳气,而显得阳亢了。实际上,阳气并不是真的变多了。
男人,阳盛的体质是不少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像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赵先生,之前就属于阳盛体质,后来发展为阳盛阴虚了。我过去也属于阳盛体质。我之所以早衰,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阳盛耗阴过多和生活习惯不好(熬夜过多,缺乏活动)。若注重养阴,阳盛体质的人是可以不向阴虚方向发展的。我弄清楚这个问题后,就在生活上进行了调节,特别是经常疏导经络后,就没有发展成阴虚体质,早衰也得到了很好的恢复,脸上黑斑没有了,头顶稀疏的头发也变得正常了,身体也不那么容易累了。
但是,阳盛的人是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体质特点,很难认识到这样的身体是需要养阴的。因为,阳盛的人身体健壮,精神好,人们都说他身体好,他自己也不可能往缺点上想。结果,好多人都因为身体砍伐严重,而过早衰老,或出现阴虚现象。只有少数人重视身体保养的,并且方法正确,能够一直保持健旺的身体和精神。
阴气盛的人,似乎不多。但阴气盛的人也要注意,阴气盛的人不爱动,面色发白,体温凉,津液丰富。但只要不阳虚,他们并不明显怕冷。看起来,他们似乎缺少一些活力,于是他们就去补身体。补身体的药中,有补阳的也有补阴的。他们只知道吃补药,却不会选对的补药,不但不能弥补不足,可能还会坏事。比如:六味地黄丸是补肾阴的,肾气丸是补肾阳的。肾阳虚的人可以吃肾气丸,肾阴虚的人可以吃六味地黄丸。但许多人不懂这个,一说补肾就吃六味地黄丸。这就对身体不好了。
应当说,略微的阳盛,只要不阴虚,略微的阴盛,只要不阳虚,都不能算是病。而且只要保养得当,也不会发展成病。略微的阳盛而不阴虚,甚至会被人们看作是身体好。中医看待人体健康的根本标准是阴阳平衡。因此,从中医角度说,偏盛体质并不是标准的健康体质,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标准。气血充沛,再加阴阳平衡,那就更健康。气为阳,血为阴,气血充沛就是阴阳同盛,如果再阴阳平衡,那就是健康中的上层水准了。阳盛,与阴阳同盛有什么区别?单纯阳盛的人,容易躁动,耗阴较多,比如,做事风风火火,勤快好动,嗓门洪亮,情欲旺盛等。比平常人做的程度更甚,这都是要耗阴的,因此,阳盛的人容易阴虚。阴阳同盛而平衡的人,体内中正平和而又精力充沛,更有耐力,精神更持久。以情欲来说,阳盛的人情欲旺盛,索求较多,而阴阳同盛的人则性能力强,却并不急于索求。明朝名士胡文焕在《养心要语》中说,“元精足,不思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也不能说,阴阳盛而平衡的人就“不思欲”,不过是不亢奋而已。阴虚阳亢的人呢,则好索求而不持久,甚至遗精、早泄。各种修炼,比如气功,武功,修道等,如果去掉其虚幻的成分,修炼的目标往往就是达到阴阳盛而平衡的水准。当然,这个水平的人是很少的,它一般也不在医学考虑的范围内。医学的目标是治病,而不是让人更强。经络疗法既是修炼方法,又是调理治疗方法。通过疏导经络,经络疗法可以促进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过补泻疗法,又可以培养、增强人体的阴气阳气,因此,经络疗法的目标同其他修炼方法是一致的。
懂得阳盛、阳盛阴虚和阴虚阳亢的区别的医生,治疗时就知道采取不同的药方。阳盛太过是实火,而阴虚阳亢是虚火。阳盛而没有产生疾病症状,则无需治疗,只要注意保养即可。阳盛太过,产生疾病症状时,则应该泻火,即清实火。而治疗阴虚阳亢,则以滋阴为主。阴虚阳亢作为一种病症,阳亢只是虚火,阴虚才是根源,滋阴即可灭去虚火。当然也有医生清虚热和滋阴双管齐下的。这时应该注意清实火与清虚火的区别。
本文开头提到的赵先生的症状,如果他是阳盛太过,则须清实火。如果他是阳盛阴虚,则须清实火又滋阴。如果他是阴虚阳亢,则应滋阴,或清热(虚火)滋阴。赵先生说他原来治了几次都效果不彰,应该是阳盛阴虚的可能性大。但一般医生习惯于把赵先生那样的病症看作是阴虚阳亢,而进行清热滋阴的治疗。清热滋阴虽有作用,但灭不了实火,因此效果不好。高大夫想消除赵先生的实火,又想把赵先生的阳盛体质根本扭转过来,但赵先生认为阳盛的体质更好,结果高大夫就落了个出力不讨好的结局。
阴阳的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上不好把握。别说一般人了,就是知名的中医医生,也未必能透彻地明白人体阴阳平衡的道理。金元四大家就有寒凉派、攻邪派、补土派和滋阴派。现代以来,火神派(扶阳派)又一度流行。这都跟对人体阴阳的认识有关。滋阴派认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因而多用清热去火药。而火神派则认为人多虚寒,因此多用附子、干姜等大热药物。可见,不同中医流派对人体阴阳的认知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医生们对人体阴阳的理解很透彻,恐怕就不会产生那么多中医流派了。
就《内经》来说,多数情况下的阴阳,都是指同一事物的相对的两个方面,比如,背部为阳,胸腹部为阴,而到了胸腹部,又是上面为阳,下面为阴。这时,阴阳并不是绝对的两样东西。而有些时候,阴阳又是指不同的具有相对比较意义的事物,比如,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它们都是具体的实物。在《内经》中,有时阴是指实质的身体,有时阴是指血,有时阴是指“精”,有时是指营气,而阳有时也是指身体,多数情况下是指“气”。相对于营气作为阴,卫气就是阳。相对于不同的语境,需要仔细分辨。否则,在理解上就会犯错误。
比如,“阳盛则发热,阴盛则发寒”,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恐怕会说,阳气过盛就会发热,阴气过盛就会感觉寒冷。这种理解是很直观的,但却是不透彻的。但如果接着问,你这里说的“阳气”、“阴气”具体是指什么?你恐怕就说不出来了。结合现代科学来表达,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生理组织的)生理活动过于剧烈就会发热,生理活动过缓,则会感觉寒冷。这里的阴阳就是指生理活动的加速或放缓。这里并不存在特殊的阴气和阳气,更不是指身体的某些部分。或者说,这里的阴阳只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