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现代人李玉臻的诗《暴雨途中二十韵》,作者却写李商隐,还成小学课标配套古诗词《送母回乡》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这是崔珏《哭李商隐》中的两句诗,其中充满了对李商隐的惋惜。的确,李商隐时运不济,生在了唐末时期,好不容易踏上了仕途,却被夹在“牛李”两党之间,难以施展理想抱负,最后郁郁而终。
不过,李商隐的生活的时代,唐朝积弊难返,已是日薄西山,非一人之力能够挽回的。即便是李商隐有伊吕之才、孔孟之心、孙吴之智,也无法再现盛唐气象。
所幸,他用一生的落魄排挤,写就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那些曾经在朝堂之上针对打压李商隐的高官权贵,早已随着春秋更替化为尘土,而李商隐的诗名,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扉页之上,留存在后世人的心中。
小学中学,都有不少李商隐的诗歌作品。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如今,随着国学复兴的热潮,诗词也受到了家长老师的重视,所以,一些有关诗词的课外书层出不穷。很多诗词课外书,都有一首作者写着李商隐的《送母回乡》。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李商隐的诗,言辞华美而含义渊微,如果不结合写作背景与其当时的心境,其诗是非常难以解读的。繆钺认为,古人之诗,不是源出庄子,便是源出屈原。
庄子超旷,虽然善感,但是能够自遣。屈原则沉绵深曲,用情专一。而李商隐,则是与屈原相近,诗中常因报国无门忧伤哀痛,不能自己。
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应当是他的七言律绝,这从世人尤爱诵读《无题》组诗可见一斑。其七律,是公认的继杜甫之后又一位唐代七律大家。另外李商隐的咏史诗、咏物诗,成就也非常之高。
其实,从李商隐几类擅长类型可以看出他的艺术风格。咏史“借古讽今”,咏物“借物抒情”,无题更是隐晦迷离。简单来说,李商隐诗的意旨非常曲婉遥深,诗的言辞精工绮丽。
我们再看这首《送母回乡》,则非常的直白,平铺直叙,甚至措辞还有一些不通。比如“悲泪梗在喉”,言语哽在喉,顺理成章,可泪从眼中流出,又如何哽在喉。
不过,这首诗,不仅在一些课外书上被注为“课标必背”,许多网站也是标注着“小学必背”。随便在网络搜索一番,还能看到一些古诗文赏析。
某位网友或许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觉得此诗实在不像李商隐的作品,于是用心考证,发现这是一位名叫李玉臻的现代诗人所写,原名为《暴雨途中二十韵》,不知为何,被冠以李商隐之名,出现在各种课外书上。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很多古诗词鉴赏,都是相互“借鉴”,一些错漏也被以讹传讹,当成“正品”传诵。我曾看过不少诗词鉴赏类的书籍,不同的作者,对诗词的鉴赏,竟有八九分相似,或者直接照搬百科上的鉴赏,一些明显的错漏,也被搬了上去,读来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诗词虽然是前人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瑰宝,但浮躁的学者们,不能潜心治学,对诗词的认识浅尝即止,便自诩精通,实是误人子弟。像《中国诗词大会》上的评委嘉宾,很多都是知名学者,却屡屡因为解读诗词错漏而“翻车”,更别提不知名的学者了。
让孩子多诵读古诗词,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这固然是好的。不过家长老师在为孩子教授课本外的诗词时,定要严谨选择可靠的来源。若将这些“张冠李戴”的诗词,以及错漏的诗文教给孩子,不仅贻笑大方,更不利于古典诗词的传承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