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她拒绝了麦肯锡,去西藏研究藏药

 锐思花雨 

                          让每一颗心熠熠生辉

李飞飞初到美国时,只有16岁,她不会说英语,父母的英语也不太好,达不到教她的水平。在帕西帕尼生活期间,只能自己探索。对知识的好奇似乎是与生俱来的,面对新一门语言,她没有过多的畏惧。

作为一位格格不入的外国孩子,难以融入新的生活圈。再加上她没有富足的生活,父亲是一位摄像机修理工,母亲是一位收银员,刚到美国的头两年里,她除了学习,就去赚钱,在餐馆端盘子、上门打扫房子。交友成了一件非常奢侈的事。

不过她依然感受到了爱,在陌生的人群中,陌生的土地上。直到今天,回顾起那段艰难的岁月,她依然表达着对高中老师的无尽感激。尤其是那位数学老师,给了这位不会说英语的移民小孩极大的关怀。

李飞飞虽然英语不太好,但数学、物理非常厉害,高中毕业时的成绩相当不错,她申请了一大批大学,而普林斯顿大学给了她最高的奖学金。到了普林斯顿后,她看到了另一种学习状态,这里汇聚了全世界的高知分子,张扬、个性、充满梦想。她的梦想,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李飞飞想要追求的是一种智慧,探索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意义。普林斯顿大学成了她的温床,她一边研究人工智能,一边忙活着家里干洗店的工作。每天下课后通过打电话参与工作,周末就从普林斯顿回到帕西帕尼给干洗店帮忙。她将这段经历称为“双城记”。

“生命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潜力,既要担待生活的责任,又要对得起自己的梦想。”她带着这种信念做着平衡。

虽然她一开始就很努力地讨生活,却不是为了获得物质上的满足。1999年,李飞飞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那时候美国市场一片大好。华尔街是无数人的梦想,她也接到了很多份投行的面试邀请,麦肯锡甚至直接给她一个职位。但她却选择去西藏,研究了一年藏药。

CNN的记者对她的行为表示不解,人工智能与藏药看起来一点也不挨边,为什么要耗费一年去研究藏药呢?李飞飞说:“作为一个科学家,要追逐真理的定义和科学的哲学思维。我一直想了解哲学和科学的方法论。所以了解中医或者藏医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

从西藏回来,她重新回到学校,在加州理工攻读博士研究生。读的是非常冷门的专业——人工智能和计算神经科学。

2005年李飞飞顺利拿到博士学位,担任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期间,她加入了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始了关于机器在图像识别领域的研究。

了解过人工智能发展史的人都知道,计算、存储等方面,计算机都有着远远超过人类智能的能力,但是在视觉识别上却非常困难。

五亿四千万年前,第一个三叶虫出现了眼睛这个器官,当时是非常简单的一个器官,通过这么多年的进化、淘汰、迭代,我们走到了今天人类的视觉。所以说,看似视觉现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简单的功能,但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它经过了这么长久的培养过程。”

不仅如此,“我们的人脑里边,大脑皮层是我们人最特别的,它比猴子、大象、海豚等动物的都大,好多动物都没有大脑皮质,在大脑皮质里有50%的神经细胞都在做视觉方面的工作。”看见是一个正常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对机器来说,想要读懂一张图片,却难如登天。

她研究的东西太难了,而且非常冷门,只看到经费在燃烧,却看不到实质性的进展,向国家申请经费没有一次是通过的。有朋友劝她换一个研究方向,这样拿到教授头衔的希望才更大。李飞飞却想着如何推进这个项目。

她第一次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这是从孩子身上得到的灵感。每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快速识别一个事物,是因为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学习,每天都看成百上千幅画面。如果给机器建一个数据库,通过不断学习,识别图像的准确度就能大大提升。

2007年,李飞飞与普林斯顿大学的李凯教授合作发起了ImageNet计划,来自全球167个国家的近5万名参与者一起进行了筛选和排序的工作,标注了接近10亿张备选照片。工程量到底有多大?如果让一名博士生每天不吃不喝不睡,只标注图片,大概要20年才能标注完。

2009年,一个包含了1500万图像的数据库,涵盖了22000种物品的ImageNet诞生了。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规模空前的数据库。终于,她教会了计算机“看图说话”。图像识别技术,是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高峰,李飞飞的出现,叫醒了处在冬眠状态的人工智能技术。

我们今天会用到的以图搜图人脸识别等功能都与这个数据库息息相关。早在10几年前,李飞飞为了这个项目多次去“化缘”,才有了今天的AI技术。在第三次技术浪潮中,人工智能终于走出了实验室,为我们的生活服务。Siri、指纹识别、智能音响、无人驾驶……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应用。她是人工智能的先驱者,是时代的未来。

谈及人们非常关心的“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话题时,李飞飞很坚定地说,改变世界的是人,人发明机器,人应用科技。而且,人类还有世界上最独特的情感——爱,无论机器如何发展,都不能复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