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谱中碰到的几个问题

修谱中碰到的几个问题

张川

续修家谱,从简单的方式来说,就是把历代祖宗名字,与现在活着的子孙,分别接老。这一点就是续修家谱工作当中,最主要要做的工作。但是实际上续修家谱的工作,远远不止于此。我们的家谱,除了续接世系以外,还要梳理世系、整理老谱、采集家族重要人物情况,成稿以后,还要详细校对等。

一、思想准备

第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修家谱,是一项没有工资,没有利益回报的工作,但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使命责任感,我认为要做好好三个方面的思想准备。第一是无私奉献的思想,特别是几个主要召集的人与主笔的人,因为修家谱,是一项与自己利益无关的工作,发自内心为家族无私奉献的工作,可以说是完全义务劳动,还要付出时间精力,还要倒贴钞票及相关费用。第二是要吃苦耐劳的思想,修家谱特别是采访人员,到处去挨家挨户采访,无论寒暑风雨,甚至还要吃闭门羹,听风凉话,还要被人当成是骗子,被人奚落,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下面,还要多次上门,要耐心做解释工作。第三是坚持不懈的思想,我们历山修谱8年,并不是一帆风顺,如果碰到以上诸多问题的时候,想想自己付出义务劳动,倒贴钞票,还要被人误会,被人耻笑,那就要打退堂鼓了。但是一定要坚持不懈,要相信自己在做的事,虽然没有直接利益回报,但是这是千秋万代的功德之事。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们的宗谱从宋代第一次修,到今天七八百年过去了,才第七次修谱,能够在几百年当中,参与一次修谱,实在是我们每个张氏子孙的无尚荣耀,我们的子孙今后也会为你而感到骄傲。

二、续接世系

(一)找刚才我也已经说过,续修家谱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续接世系,续接世系,看似简单,但是实际操作当中,也会碰到一些问题。我就根据我们所碰到的问题,逐一分析。续接世系,首先我们要找到族人,找到族人以后,并不是马上帮族人寻找世系,而是要问清楚他们家的祠堂,一般我们农村都是同姓人一个村坊居住的,但是现在一个村坊里,也有同姓不同族的人居住,特别是长河、云城悦来寺、天元一带,不仅仅混居着我们五张八祠堂的族人,而且还有比如低塘姆湖张巷、潮塘张家、白鹤桥张等族人。所以首先要问清楚他们的祠堂,如果祠堂问不清楚,那么就只能根据他提供祖宗名字,进行排查,是否为三墙门本族子孙。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我们续接世系,一定要让族人提供102岁以上的祖宗名字,因为我们三墙门谱,是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所修的,所以只有102岁及以上的人才可能进谱,102以下的人,当时修谱的时候,还没生出。找的这个过程,最好是本地熟悉情况的人,或者找个领路人,这样找的时候,不至于受到很大阻力,人与人之间防备心理就没有这么强了,如果完全不认识的去找,很多时候现在的人,就怕上当受骗,往往功倍事半,效果很差。反之则事半功倍,进展神速。

(二)接二是世系接上去的时候,如果旁边有兄弟、堂兄弟房头的人的,这种基本上不会错的,如果单独一个人的,最好问个两代人的名字,这样不至于接错人,因为我们这么大的家族当中,同名的人肯定会出现的,所以千千万万不要搞错。还有接名字的时候,有时候一定要注意,同音不同字的名字,还有小名、乳名、字、号,这种名字出现如果与谱里写着不一样的,但是按照兄弟、堂兄弟名字都对的老的情况下,基本上就是不会错的了,因为我们的谱采访的时候,由于当时有的人文化低,名字随便写,有的人通过别人转诉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肯定会出现音同字不同的情况,比如我们现在采编的时候,也会出现音同字不同的现象。还有兄弟会多出来的情况,我们修家谱,就是不管男女老少,在世不在世,只要他是本族姓张子孙,都是要写进的,比如你的祖宗,生了四个儿子,其中第三个很早死掉了,大人又不提起,所以会出现,我们爷爷明明三兄弟,现在怎么会四兄弟了,这种情况我们多次碰到,我自己就是亲身经历了。还有娶配氏,姓氏不同的问题,有的人讨了第一个老婆死了以后,又娶了第二房,甚至第三房,但是有的子孙不知道,认为他祖母不姓这个姓氏,实际上是他爷爷早娶的老婆。当然老谱在编写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错误,就比如说三墙门谱中浒山支,就出现了兄弟排行长幼出现了错误,这也是正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接世系就是要从最后几本世系当中去找,像我们历山就是基本上是36世——40多世的几本谱中,像三墙门谱可能大致也是如此,极个别可能辈分较高,可能直接接到35世,甚至更高。这个接的过程中,有的人明明是确定本祠堂子孙,正谱里翻上翻下个找不到,这种情况就要考虑“螟蛉派”和“补遗”,所以在此我建议编委会在分发老谱各支派资料的同时,务必将“螟蛉派”和“补遗”资料各支都印一份,以便查找。这里要注意的是,也会出现同一个村坊,同一个祠堂,但是不同房头支派的人,特别要仔细。

(三)采编当找到族人,接上世系以后,就要开始采编,采编过程在过去的谱当中,大多数很简单的,就是姓名,某某人儿子,老婆姓氏,子女情况,生卒年份,居住地,墓葬情况写的都很简单。本次续谱,如果有条件,我们采编人员要尽可能的把各支族人信息详细采编,主要就是人物关系,父子、父女、兄弟长幼秩序,个人生卒年份,学历,职业等。对于社会上有名望的人,都要特别注明一下,比如烈士、抗日未归的,主要指抽壮丁参加国民党的这批人,没有回来的要注明,比如有的企业老板,在社会上做慈善的,为家乡办实事的,民国时期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包括现在在社会各界的著名人士,学历特别高的,就读的学校是名校的,这些都要特别写明,以便主笔人员,编入宗贤录。当然这些问题应该都不是很大,都是好事,有的事迹不清楚的,可以提供线索就可以。世系采编中有三个主要问题会碰到。

首先是关于女儿进入世系的问题,现在开始实行男女平等,大多数家谱也跟上时代形势,所以女儿世系也一定要尽量采编完整,否则会引起议论的,但是要说清楚的是什么呢,就是任何世系采编,可以到女儿的子女,丈夫情况为止,但是世系立传只有到女儿为止的,也就是说女儿的子女与配偶情况,只能写在女儿小传里,世系是不能够再往下延续的,除非是进舍女婿,并且子女姓张。这里会碰到一个问题,就是女儿、女婿都姓张的,意味着女儿的子女也姓张的,那么如果有的人要求给外孙、外孙女延续世系,那就是一个“法律漏洞”,就是我们常说的“法律空子”,可以延续,但是注明随母姓。

第二是“螟蛉”,也就是家谱中说的异姓人,不是我们本族子孙,但是领养的,这部分人原来修谱的时候,单独有一栏叫卷外,意思把他们编在正谱之外的,这是因为在古代异姓人没有财产继承权,还有法律上也不允许随便收养的。但是因为现在国家已经有收养与继承两种法律,同时在继承法当中特别写明,收养子女同样享有养父母财产继承权的,所以我们续修家谱也要紧跟时代背景,我们历山的做法是取消外卷一栏,把原谱中“螟蛉”子孙,统统按照原谱世系收养者房派列入正谱,但是在领养者与被领养者两者关系上,依旧在他们小传中进行注明,比如老谱中写着原来的姓氏,依旧给他注明,但是被领养者的子孙,按照其他子孙一样,同样按房派、按世次依次排列。那么对于老的“螟蛉”子孙采编的时候,提不提起祖宗是收养的,其实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对于采编,新领养的孩子的时候,特别要向他们说明,比如某人这个子女是领养的,他自己不说,别人如果说起了,那就要对领养父母要说明,谱里依旧采编进去的,但是要写明是养子的,本来姓氏写不写反正随他们自己,如果他认为这是他们的隐私,不愿意写明领养关系,那就说清楚,谱里只能写到他本人为止,领养子女就不能入谱。否则我们续修家谱失去本身意义了。三墙门谱主要还涉及一个瓜瓞图,如果螟蛉派进入正谱,也就意味着螟蛉派也要进入瓜瓞图,这里就有一个难题,就是瓜瓞图的线,应该是红线,如果螟蛉派进入瓜瓞图了,至少其中一段就是要用蓝线的。

第三是离婚的情况,这种情况分为两种,因为现在社会开放,婚姻自由,有的子孙离婚现象绝不会是个别人,如果离婚夫妻,子女没有的,他本人不愿意把离婚的事写入家谱,那就尊重他意见不写。如果前妻有子女生育的,即便他本人再怎么不愿意写明前妻姓名的,至少前妻的姓氏要写明,哪个子女是前妻生的。因为老谱中也有出现娶几个妻子的,但是子女一大堆,到底谁是谁生的,也搞不清楚了,所以一定要写清楚。这种是明显离异的,比如又娶了一个妻子,那都是很正常的。有一种情况,子孙不太落当的,长期混迹社会的,妻室不明的,女人东搭西搭的,这种情况就是要靠采编人员自己把握了,你到底给他写,还是不写,最好是问清楚他本人。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人老婆讨来的时候,肚子里的孩子不是他生的,但是周围群众都晓得的,还有二婚头带来的孩子,现在姓了张,这些情况都要处理清楚。所以世系采编这三种情况比较困难,采编人员一定要心存祖宗,千万不要做好人,在明知道事实真相的情况下,故意隐去不写明,因此一定要严格把握好世系采编的原则性。

世系采编的时候,一定要选派一个对这个村坊非常熟悉的人,或者领路,或者做采编,虽然现在村里有户口本可以参照,但是有的人兄弟几个,很多户口不在本村,迁去外面的,这些情况都要依靠亲戚提供联系方式了。尽可能联系到本人为止,实在联系不到的,注明迁去某地。

(四)宣传续接世系的过程,就是大面积的对姚北大地进行实地走访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次很好宣传“三墙门张氏家族文化”的机会,我们历山主要由我和张万能一开始进行大面积走访联络族人,我们都是带着资料走的,把历山张氏文化(主要就是家族渊源、迁姚世系、各房分支、祠堂字辈、家谱作用等等),把这些资料经常分发给族人,同时也要带着通知、公告,把联系方式尽量告诉族人,把修谱、造祠堂的心愿广泛的向族人进行宣传。

三、整理老谱

刚才我讲了第二个大块“续接世系”,第三个就是要讲“整理老谱”,整理老谱现在有很多家族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老谱除了最后几本世系以外,所有内容进行影印,新的序、艺文、传记另外附上去,前面几册世系都不动,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精力省,时间省,钞票省。但是这种方法的最大坏处就是对老谱实际上是没有整理,很多老谱内容有错误的地方就是无法修改,包括我们刚才谈到的“螟蛉”进入正谱,因为有的“螟蛉”不仅是近几代子孙,有的可能十多代子孙了,所以这样一来,就又会产生矛盾,因为影印的意思,就是图片直接打印,不是文字重新排列了,所以综合利弊来看,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不可取,但是有的家族主笔力量薄弱,水平实在低的情况下,倒不如采用这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就是把老谱资料,文字重新打印,我们历山因为之前经验不足,老谱资料竟然用文档自己打印了足足将近10册,不仅花去了大量精力时间,同时最后这个打印的版本,在家谱印刷的时候,还是要重新排列的,所以如果你们采用老谱资料重新打印的方法,我就建议,直接去印谱的公司,让他们把老谱资料打印,不过这个打印方法,也是有利有弊,首先说坏处,就是打印谱稿的人,往往文化知识低,对古文认识差,特别是古文格式,个别异体字电脑打不出,这样一来打印出的稿子,错误率比较高,需要几个主笔人员花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校对。有利方面自然不言而喻,这样进行重新整理的家谱,错误率大大减低,包括原谱中出现过的错误,都会一一发现,如果是影印的话,一般就比较难发现错误了,因此综合利弊,我个人及我们历山修谱小组最后采用的是这种方法。

通过第二种方法整理老谱,不仅减低原谱中错误,使谱稿正确率提高。而几个主笔人员也会彻底对这个家谱,才有真正的认识,特别是文稿部分,对家谱中人物关系,以及他们与当时社会的背景关系等等,古代的各种制度、礼仪,社会发展的地域文化等,统统是一种新的学习,和知识的增长。同时家谱的重新整理,也会发现很多糟粕,比如家谱中不是本族的内容,特别是历山与三墙门两族,因为是兄弟祠堂,家谱内容上互相借鉴,把互相好的内容,但不是本族的材料,为了给家谱“贴金”,全部塞进自己的家谱。比如我们历山老谱资料里不仅包括斌六公的传记,还包括孟升公、济夫公的传记,那斌六公与斌二公是亲兄弟,这当然无可厚非,可以互相放。但是孟升公、济夫公已经是三墙门的子孙了,因为他们有孝子义行的事迹,所以我们谱里也收进了,因此我认为不太妥当,所以我们这次修谱把这样旁支的内容都进行了删减,特别是宋代以前的,比如九皋公兄弟,张九龄的材料,实际上与我们本支来说没有关系的。这样的材料进行了一些删除,那么三墙门谱中,也有很多我们历山派子孙的材料,特别我们迁去江苏盛泽镇支的材料,放了好几篇,这些材料实际上就是为家谱在“贴金”,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因此也请你们自行定夺。

刚才讲删,那么增加的内容,我们也有比如关于五张八祠堂诗歌,我们就把逊马桥支几篇优秀的诗歌进行了增加,因为是写共同的文化的诗歌,这样的内容你们就可以收集。这次我与许老师在上海图书馆网站上发现了民国逊马桥谱,他们比你们晚修,所以他们谱中比如渊源考的材料,就丰富很多,大量扩展了地方上碑文、艺文内容的采录,这次我们还意外的发现了明代芦城庙碑记内容,竟然采录进了逊马桥张氏谱渊源考中。因此我认为老谱的整理过程,也是你们新谱内容增添的基础,只有对老谱整理彻底了解后,才会知道什么样的艺文,可以收录进新谱,什么样的人物可以给他立传记。

当今社会上很多新修的家谱,大多数乱七八糟,有的比如以一个村书记发起修的谱,里面大量放进了,什么文明村、绿化村、小康村这种材料,变成了村书记个人的功绩材料了,搞的村志不像村志,家谱不像家谱。我上次看到有的家谱,跨海大桥也放的进去,跨海大桥跟他们家族一点关系都没有。还有的家谱个人老板的企业照片放了很多,我在想这个企业以后万一倒闭了,这个老板万一跑路了,谱里面照片都印的进样弄弄。所以人物传记一定要把握住一个原则,生不立传。有的家谱主修人员,放全家福,我在想也不是很合适,你个人修家谱就算有点功绩,难道你的家人也要跟着你“鸡犬升天”。

四、校对

修谱到最后定稿之前,需要有大量的时间,做校对工作,刚才我说的无论是续接世系,还是老谱的整理,校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关,校对也需要有一定的工作原则与方法。

校对从工作原则上来讲,首先是要求“逐字校对”,不是一句一句校对,是一字一字的校对,那么这个校对参照资料就是老谱,从世系方面上来讲相对比较容易,比较机械。这部分往往出错的就是新的世系部分,交上来的采编资料一定要保存好,等到世系成稿以后,编委会把各支派的世系,再次发下去,请各位采访人员进行校对,一是名字校对,二是生卒年月校对,如果有错误,再交给编委会进行修改,如果没有错误的,请各位采访人员,在校对稿上签字确认。所以如果以后采编上来的世系中有错误,各支的责任,一定要落实到在座各位采访人员上。

老谱世系与文稿部分校对,责任就落在几个主笔人员身上,这部分的校对工作,任务尤其责任重大,在这个过程中,你们会发现,老谱有时候也会自相矛盾,比如父亲世系小传中儿子的名字,与儿子小传中出现,音同字不同的现象,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怎么办,还有校对过程中会出现古人用字中有简体字,有避讳字等等情况。碰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几个主笔人员,需要讨论,有的文稿比如与历史书当中有不一样,比如三墙门谱内“张栻神道碑”中,直接写明了其孙子为文吉,而朱子全集当中,没有直接写明文吉名字,而是某某,包括我们其他几个家族文稿,都要进行互相比较校对。校对工作不是一味的参考老谱,因为老谱也会出现错误,这就需要几个主笔人员,严格把握。像我们历山修谱,校对的时候,就大量收集了史书、地方志、个人文集等资料,进行文稿校对、比对。比如宋代以前的几篇传记,在中国二十四史中就有的,我们都进行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史书中进行比对,同时又参考三墙门谱资料进行比对,很多个别用错字、漏字现象很多。又比如地方志当中人物传记,个人文集当中文章,比如寿序、赞语等都要进行校对。

其次,校对工作当中,一定要严格把控好自己的主观臆断,我们历山谱校对过程中,就发现个别校对人员主观臆断,比如谱中写到的贼匪掳去,校对人员统统改成了发匪掳去,这就是主观臆断,贼匪,不等同于发匪,贼匪包括我们本地的农民起义军,比如十八局起义,比如本地的抢犯等。发匪是特指太平军——长毛。所以在校对中,有问题可以提出疑议,但是需要主笔人员互相讨论。千万不可个人臆断。

最后内容定稿结束以后,还要校对中缝,校对页码,虽然这些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小事往往出错。就比如说我们三墙门宗谱,备考序,页码漏印了一页,但是内容是对的,比如40页翻过变42页了,41页漏印了,但是实际上内容编排是对的。我粗粗翻了一下,还是重印,比如40页,连续印了两次。等等这些小问题,都要仔仔细细一一校对检查。

我们一定要牢记,修谱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事,也不是几个人能够完成的事,这是千千万万三墙门子孙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我们每个参与修谱的人员,都是重要的一环,如果你不仔细,出了差错,那么这么多人的努力,这么多资金的投入,都毁于一旦,或者留下遗憾,因此请在座的各位,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