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过度准备”思考到了4层,让我看到更加恐怖的东西

有些朋友总有一个固执的念想,做什么事都希望准备好在去做。

你仔细想想,其实根本没有准备好这回事,什么叫准备好?

今天是周末,我们做一个思考游戏,看看对“准备好”思考到4个层级和维度,会出现什么情况。

结果可能会让你恐惧,做好心理准备!

对准备的第一层思考:常规准备思考的3个问题。

第一,准备的成本

准备到什么程度才算准备好,有时候准备过度,反而浪费了很多资源成本。

第二,准备的时间

准备是需要付出时间的,而且足够的时间很难判断,总希望自己把一切都学会,弄清楚之后在去做,不然就不知道怎么做。

第三,准备的机会

有时候在你准备的时候,机会可能已经溜走了,很多事不会等你太久。

早点去做,可能没有准备好做效果更好,起码你还抓住一点机会。

还有重要的一点,有很多事别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你自己准备也不晓得怎么去准备,只能去做做看,一边做一边学习改进。

这些事不做,永远也不知道怎么做。

对准备的第二层思考:准备中的“纠结”。

准备是提前预演和准备,纠结是要不要做?什么时候做?

过度纠结对人的消耗也很大。

没有人可以给出确定答案,只能走一步算一步,遇到问题纠结的时候要设定一个最后期限,到了这个时候必须行动,无论这个行动结果如何。

纠结对人脑力和精力的消耗都很大,有时候去做反而没什么影响。

经常性的拖延、纠结、准备,会导致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经常性的无法做决断,会对一个人的自信产生影响。

对准备的第三层思考:自信的影响和自我实现的预言。

无法判断自己选择是否正确,担心决策失败的后果。内心会更加抗拒去面对,甚至会产生“做了也不会是自己想要”类似想法。

担心做了也不会有结果,害怕付出成本没有收获,连尝试的机会都不给自己,最终就演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因为没有去做,所以没有机会做成,回头刚好验证了, 最初说的话“你看,我就说做了也不会有结果”。

这个时候如果再发现一个行动后没有做成的案例,那就更加验证和肯定了最初的想法,反而有一种多亏没有去做,避免了很多损失的想法。

自我实现的预言对人最大的害处是,形成了一组自洽的理论依据。

有点像“循环验证”,因为A导致B,只要做到A就能得到B,如果没有得到B就是A没有做好。

举例说明下:努力的人才能成功。

演变成: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结果:成功了,就是因为努力,不成功,就是因为不努力。

因为没有去做,自然不会有机会做成,因为没有做成,就回应了最初的担心做了也做不成。

对准备的第四层思考:个人的习得性无助

串联一下前面的思考,可以帮你理顺思路。

最开始我们用常规思考,去审视分析“准备”的问题,准备过多会让人变得纠结,经常性纠结就会影响决断。

无法及时决断会对个人“自信”产生影响,因为不自信很多是没有机会去做,又触发了自我实现的预言,循环验证了过去的想法。

循环验证又会导致什么问题呢?

这个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习得性无助”,前面的影响都还好,最怕的就是长期不自信,而形成的个人习得性无助。

如果你跟着思路走下来,我们已经下探到了关于准备的第4层思考,也是我最不希望每个人变成的样子。

想明白这个问题的可怕,要先弄明白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是不是很恐怖,当我们习惯了某种状态,就算改变的机会来了,也不敢去接受新机会。

只是被动的使用过去的方法,求得一个痛苦的安全状态。

人类中间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看到一个人经常被家暴,但是她不逃跑,也不报警,只是乞求他丈夫打她的时候,轻一点,就满足了。

这个算是极端现象,在广大的人群中正在蔓延一种新的“习得性无助”趋势。每个人都在尝试改变自己,经过多次尝试没有改变后,就开始接受现状,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

哪怕有机会出现,不敢去去尝试机会,因为过去尝试都失败,以免失败给大家带来新的伤害。

这个状态的重要表现是,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经常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

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

这种心理让人自设阻碍,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

比如,认为能力不足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

要想让自己远离绝望,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要对某个未知不可控的因素左右。

把每次行为都单独对待,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带来一点警示。

(0)

相关推荐

  • 什么是最彻底的思考?

    晓芳说职场  · 6小时前 关注 你的烦恼,来源于会思考,但又思考的不够彻底.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晓芳说职场"(ID:XF-SZC),作者:晓芳,36氪经授权发布. &l ...

  • 习得性无助,摧毁了中小学生学习自驱力

    家长看到学习成绩糟糕的孩子,总会觉得孩子是因为懒惰,是因为吃不了学习的苦,是因为上课不认真,是因为字写的不好看,殊不知道还有一个隐藏的杀手,那就是习得性无助. 一,差生的无助 人类社会其运行的规则其实 ...

  • 薇娅公布年入20亿秘诀:没考上985、211的普通人,如何逆风翻盘?

    好多读者说找不到我们公众号了 大家星标一下,下回就能正常看到推送了哟~ 2020年,共有874万高校毕业生,又创历史新高.一边是不断攀升的毕业生数量,一边是在疫情影响下减少的就业岗位.   竞争压力大 ...

  • 颠覆认知的心理学通识:如何用“胜利者效应”解决习得性无助?

    颠覆认知的心理学通识:如何用“胜利者效应”解决习得性无助?

  • 这世上最艰难的路,就是西方国家的套路,心理上的习得性无助

    这世上最艰难的路,就是西方国家的套路,心理上的习得性无助

  • 挽回被拒绝,如何克服习得性无助?

    更多精彩等你发现 WeGo团队原创 分手的时候,前任态度特别绝,很多人都会在意对方的态度,变得有畏难情绪.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提出复合,有时候连约出来见一面都做不到,被打击以后,不敢再试第二次,对挽回这 ...

  • 思考问题的八层境界!(深度好文 !)

    作者:梁漱溟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 ...

  • 思考问题的八层境界

    作者:梁漱溟 转载:民国文艺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我 ...

  • 思考问题的九层境界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 ...

  • 梁漱溟:思考问题的八层境界

    有学才有问,有学才是问.社会不少专家学者对于自己的专业有认识,并在各种专业机构当中发表相关文章.一篇文章的形成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但是如何梳理在一种逻辑关系,如何思考问题这种看似最简单的事情反而是 ...

  • UC头条:思考问题的八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 ...

  • 大师梁漱溟:思考问题的八层境界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梁漱溟(1893-1988) ...

  • 梁漱溟:思考问题有八层境界

    本文为梁漱溟教授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的演讲精编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 ...

  • 梁漱溟:思考问题有八层境界 -情商-

    2)北大名教授吴组缃当年给学生上第一堂课的内容是:"现在我给你们两个判断,你们看哪个更正确:一个判断是'吴组缃是人',另一个判断是'吴组缃是狗'."同学们都答前一个判断正确,可特立 ...

  • 高手思考问题的八层境界

    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