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我经历各种“第一”的跑步鞋

“选择跑鞋是个非常个性化的事情,必须相信自己的体验。”

从2014年开始,受朋友的影响,开始在跑步时穿专门的跑鞋。之前,在我这里,运动鞋和专门的跑步鞋,是不分的。

受朋友影响最深的地方,就是体重与鞋的等级的关系。当时我的体重在160斤左右,属于大体重。在朋友的建议下,那阵子穿的跑鞋,基本上都是顶级、次顶级鞋。

一般说某双跑鞋属于顶级、次顶级,是指在该厂家的产品序列里,该鞋款具有最好、次好的支撑、缓冲性能。很多大厂都有自己的顶级、次顶级、普通(实用)级、入门级跑鞋。所以,不能说某厂的某款,就是市场上顶级的。

也正因为因此,不同的跑友才会在不同品牌间,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层级的鞋。不存在一双普世的所谓顶级鞋。

顶级、次顶级的说法,并非意味着昂贵并因此而奢华,而是指某方面性能更突出,因而所用材料及科技更多,相对也会贵一些。

文章内容:

一、我那些“第一”时所穿的鞋

二、四大名跑之我见

三、明确自己需要什么鞋

四、购鞋心得

一、我那些“第一”时所穿的鞋

1、第一次跑半程马拉松,地点,奥森公园。出场:Asics Kayano,顶级支撑。

我极度爱惜这双鞋。去奥森的途中,开车穿了别的鞋,到停车场后,才换上它。跑完后立刻换下来。

这双鞋最大的感受是两点:

一是面料实在不牢固,图中鞋口被磨破的地方,其实服役没多久就破了。而且因为在300公里左右的时候,鞋面破损,我做了一下修补,结果导致硌脚,疼痛到无法忍受。所以在将近500公里的时候,就退役了。

二、底不错。退役时,大底完好,中底性能依然较好。如果不是因为修补导致的意外退役,它可以继续完美支撑到800公里没有问题。

2、第一次跑北京二环。出场,MIZUNUO预言。顶级(支撑还是缓震?)

这双鞋并不如看上去那样厚重,鞋的重量我不记得了,反正不是很重。鞋面非常轻薄,适合夏天穿。

这个机械避震结构是其亮点。第一次跑北京二环,能够完整地跑下来,脚并不特别疼。我总觉得它的前掌非常硌脚(就是避震太强,太硬),适合后跟着地。

这双鞋我驾驭不来,跑得很少。后来基本上以日常休闲穿着为主。在2019年一场西北游历之后。它坚固耐磨的大底,适合在隔壁滩上寻欢。经过一番折腾,鞋底和鞋面有了开裂,回来就直接就退役了。

3、第一次徒步北京三环。Saucony Triumph(胜利),顶级缓震。

第一次徒步三环,洋相百出:

先是佩戴的Garmin FENIX2在国贸附近发生跳跃,几秒钟就记录1公里,连续记了4、5次,必须关机重启,导致满心希望的一个三环轨迹整圈,活生生被拆成两段。

后是后半程到南三环的时候,踝关节疼得不行,在路边坐下来揉揉。搞得路过的人纷纷侧目,以为此人遭受了什么伤害大事。

离家还有一公里多的时候,竟然手表没电了,彻底终止。好在来不及保存的信息,在充电后依然存在,并且可以同步到GARMIN系统里。

这双鞋的感觉不错,除了舌头容易歪。它的鞋带我已经在三双鞋上服役过了。我对Saucony的喜爱和信心,就来自它。

这双鞋一直穿到鞋面鞋底都破损才退役。退役前已经在鞋面打过补丁,好在我不怕难看,它的补丁是打在外面的,如果打在鞋的里面,恐怕就跟上面那双kayano一样,修完就死。

具体里程数没有精确记录,根据年度的总距离(一般会好几双鞋同时穿),大概在700公里上下。

4、第一双跑满超过800公里的(准确记录925公里,与其他鞋同时服役),Saucony Ride,次顶级缓震。

这双鞋经过这么长距离的奔跑,中底完全塌陷,左脚大底外侧磨损严重。鞋面完好。

对它的印象,比前一双同厂顶级缓震“胜利”还要好。

5、第一双完成全马的鞋。Brooks Ravenna,次顶级指导性(它家的特别命名法,表示缓震与支撑都很兼顾。)

这双鞋至今的服役里程才150公里,穿得很少,因此还在服役中。

这是目前为止,感觉最好的鞋之一,与它并列第一的,就是上述记录了900多公里的Saucony Ride。

6、第一双爱不释“脚”的国产鞋,特步蜂巢动力。

我曾经在另一篇文章中,对这双鞋做过这样的描述:

这双鞋总共大概跑了600-700公里,算是很不错的了。以至于我现在对它念念不忘,甚至还在寻摸一双合适的特步来穿。

二、四大名跑之我见

热爱跑步的朋友,对“四大名跑”这个说法不会陌生。就是Brooks,Saucony,Asics,NB这四大品牌。

其实并没有官方或者某个组织做过这样的定义,基本可以肯定,这是跑圈中大家的习惯叫法。

这种叫法的形成过程,我没有兴趣去考证。但是形成这种叫法的原因,窃以为有以下几点:

1、这几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家品牌下,明确有高性能(顶级、次顶级)和低性能这样的产品矩阵,以至于在跑友的认知中,一说“我要穿顶级支撑”,就会想到从这几家中去选。其他家并非没有这样的技术和产品,但产品矩阵(并且以顶级、次顶级这样的叫法)不如这些厂家来得明显。

2、别的厂家虽然也有类似、甚至更优的技术,但由于很多以“定制”的形式出现,不像“四大”那样是常设的产品序列,所以,造成了其他家“不是做跑鞋的”,或者“他们家跑鞋仅限于几个定制款”这样的大众印象,所以,反而衬托出“四大”是专门的跑鞋厂商,其他的厂商则好像并非跑鞋制造商。

这样一来,“专做跑鞋”的感觉,就容易给人“更专业”的印象,久而久之,在受众的心目中,它们就成了一个梯队。

我这个猜想,有一个反证可以印证:当MIZUNO等品牌,也是以相同的产品矩阵进行市场宣传时,就有人把“四大”里的某个品牌拿掉,换上MIZUNO,说明“四大”一说,是在变动的。甚至有人说有“五大”,或者“新四大”。

“X大”这种说法,只是我们国人习惯的“数字+形容词”这种表达方式而已。

3、就高性能(顶级支撑、缓震)的鞋来说,在“四大”因为属于常设产品线,虽然它比同厂其他系列的鞋要贵(材料和科技成分多),但相对于其他厂商类似性能的鞋,其实往往更便宜,而不是因为有的鞋款顶着“顶级”的名,就让人望而生畏。因此受众反而更多,名声也就更响亮。

在我的认知中,高性能(顶级、次顶级)的确是有着门槛的,所以,能拥有高性能产品----能做出被大家公认的顶级、次顶级鞋----的厂家,的确有着雄厚的实力,所以,就顶级、次顶级鞋而言,包括四大在内的大厂,具有无可争辩的优势,选择时,无可否认要将它们列为优先级。

但是在普通级、入门级的产品中,我个人的体会,其实并不存在如高性能产品线那样的差距。换言之,如果不需要购入高性能鞋,完全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搜寻自己的心头好。

三、明确自己需要什么鞋

市面上一直有种说法,大体重穿高性能鞋,小体重穿低性能鞋。

这句话,我根据不同体重阶段,穿不同的鞋,所得到的感受来说,我是信这句话的。

过去觉得自己体重大,在朋友的建议下,一直都是穿的顶级鞋。我承认,刚开始买专业跑鞋,不可避免也有点“顶级虚荣”的情绪作怪(现在我在努力向他人破除这种虚荣,强烈建议不要动不动就上顶级)。

坦率地说,我160斤穿MIZUNO预言的时候,就觉得并不很舒适,这种感觉每个人可能不同,大概就是传说中所谓“踩不开”。可能这鞋适合更大体重。

在接下来体重降到130斤的时候,穿以缓震为特征的顶级Asics Nimbus(鞋是新开的),跑了几次半马,都有脚发麻的感觉。并非鞋带系的紧的缘故。但穿次顶级的Brooks,比较轻松地跑下全马,脚没有特别的不适感。

因此,我在选跑鞋时,会牢记这两条:

1、无论什么品牌,一定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的。譬如,大家非常推崇的Asics,我穿起来就是觉得并不很合适。

2、的确有体重和鞋性能高低的对应关系,哪怕这种关系并不一定很显性,也很难总结出令人信服的规律,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网上有一张张广为流行的选鞋指南图。

根据这个对照表,我65公斤体重,减去跑步年份的因素,基本上任何路面都穿入门级鞋就够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不能绝对照搬。

但是现在,我逐渐在一些厂商的普通级、入门级里面,尝试、挖掘适合自己的跑鞋。基本上不再关注顶级、次顶级。

三、购鞋心得

1、一定要明确自己是什么脚型。这个问题不少人问起。可以看看这两篇文章。

如何选一双合适的跑步鞋

《再说内翻足和外翻足

2、看看自己通常跑什么路。跑道、马路基本归为一类,而山路则是另外一类。石板路,我坚决拒绝跑。

3、看自己惯常的跑步距离。即以长距离跑为主,还是10公里中距离跑为主?以慢跑为主,还是竞速为主?这些都会影响对鞋的定位。

4、对鞋大小的习惯问题。说到鞋的大小,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就是大半码,长距离跑起来脚会涨起来。

实际上,我从来没有感受过一双鞋出发时的脚感,和跑完20公里以后的脚感(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反而随着鞋穿旧了以后,越来越宽松,越来越不舒服。

对这个鞋的大小的问题,我的体会是:

(1)尽量买鞋面都是织物材料的,不要有纵横交错的塑料固定条的,这样脚即使涨起来,也有空间;

(2)在(1)的前提下,尽量买合脚的,不刻意留大。无论打算跑近距离还是远距离,都是如此。

(3)新鞋试穿时,以需要手或者鞋拔子帮忙,才能穿进去为度。如果新鞋就能轻松一脚蹬,那基本上不能用来跑步。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