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选择笨重但是保护性强的鞋

“ 从小雪节气的次日受伤,逐日往后数,昨天(3月4日)是老话里所谓“伤筋动骨100天”期满。”

从1月中旬,开始在街上慢慢跑步以来,出于加强缓震、保护伤处的考虑,开始把过去不大穿的asics nimbus,nike air max这类相对重而保护强的鞋,给翻了出来,有的还是簇新的。甚至过去不把它看作是跑步鞋的nike lunar,过去嫌它“踩屎感”过于明显,不大爱穿,最近也当作跑步鞋来使用。------严格来说,我一直觉得nike air max和nike lunar,不是跑步鞋。

过去因为自我感觉膝、踝的支撑力量比较好,所以,往往宁可穿轻便一点的鞋,而不愿意用保护强、但也比较重的鞋。

甚至,在澳大利亚的野外大洋路上,我竟然穿着nike free这种“赤足”系列也跑过,有图有文为证。当然,不鼓励这样做。这是在旅途中没有办法,在野外路面上,还是应该穿正规的跑鞋。

从悉尼“跑”到墨尔本

这一次,有机会让所有鞋们,都来服役,否则,在柜子里要老去了。

一、用AIR MAX跑了10公里

三个月前,如果没有特殊测试成绩的10公里,根本不需要在这里说,不过现在不同----基本上相当于从小白回来,10公里还是要记录一下的。

配速6:17,心率储备1-2区,步频平均180。正常情况下,这个强度,心率应该大部分在1区,考虑到毕竟情况特殊,过去的训练很大一部分被其他内容所替代,可以理解。除此以外,总体没有什么毛病。

特别高兴的是,好像跟几天前相比,突然腿的感觉就好多了,不知道真的所谓“100天”是个节点,还是穿了笨重的鞋的缘故。

二、尊重事实,改穿“笨”鞋

这双Nike Fitsole2 Air Max,是在多年前,与夫人一起买的黑白对鞋。这是她休闲时最喜爱的一双鞋。喜爱到了甚至到国外出差时,都会在箱子里带着。

我则因为基本上都穿saucony跑步,所以,这双鞋还是簇新的-----6-7年闲置下来,竟然没有脱胶。不知道缓震会不会老化?

我过去都没有听说这个系列,甚至多少有点怀疑它的血统。后来在网上查到,说有这么个系列,现在好像没有了。

单只重量385克,我可以肯定它不是为跑步设计的,而是类似于“日常及训练”这样的定位,又或者,压根就是一双休闲鞋。有对此了解的朋友请帮我解惑一下。谢谢。

不管怎样,特殊时期,保护要紧,就算笨重一点,试试也无妨。

最近跑步都是控制时间,一般45分钟左右,6-7公里的样子,慢慢跑。没想到,这双封存了多年的鞋,在没有经过磨合的情况下,感觉很好,竟然不知不觉跑完了1个小时,完成了10公里。前段时间也试过穿着nike lunar有意识地去跑过10公里,因为lunar是双旧鞋,比较有把握。而昨天,是本着45分钟、6-7公里的惯例去的,但最后停下来,竟然也超过了10公里。

Polar的手表在每1公里提醒的时候,不如佳明来得明显,可能是跑得舒服,不知不觉就到10公里了。

三、放下竞技心,海阔天空

曾经,我也很追求刷pb,特别是在一周内刷5、10、21,心情会很舒畅。在那种需求下,这些装备多年不会被用上,会嫌它们妨碍了自己的“能力发挥”。

有打算开始跑步的朋友问我,每天跑3-5公里,要穿什么鞋。我说,你平时的运动鞋慢慢跑,都可以胜任。如果你要跑5公里以上,开始选专门的跑步鞋,我再教你。

我这真的不是耍牛B。如果跑跑健身跑,在没有高速度冲击、各种损伤的风险极为低下的情况下,运动型休闲鞋,都有一定的缓震功能,就可以胜任。

从小看到的一个宣传标语,叫做“十次事故九次快”。风险来自对速度的追求,进入追求速度阶段,和更长距离的阶段,更需要专业的防护。

同理,当不需要追求速度,只看重“防护”的情况下,过去不会用来跑步,但是缓震能力杰出的air max也被我用作跑步了。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四、给仅仅把跑步当健身手段的朋友们的建议

对于身边很多把跑步当作健康手段,并不打算去跑马拉松,或者并不追求配速5分以内的朋友,一般都这样建议。

1、“有钱就买顶级的”这个观点要放弃。跑步鞋中的“顶级”,并非其他消费品里的“档次”,而是指某方面的“性能”。我实际体会,有的品牌,大体重对应顶级,小体重对应次顶级,甚至对应入门级的这种特性非常明显。换句话说,当体重减轻后,再去穿它的顶级鞋,会感到不舒服。

所不同的是,不同的品牌这种特性体现强弱不同而已。

当然,性能顶级,意味着用料更多,技术更高,因而价格往往更高。它是因为用料顶级而价高,不是因为价高而顶级。

2、对鞋的要求,随着使用强度的提高而提高。轻强度----距离短,速度慢-----的使用习惯,对鞋的要求,就不如高强度的。换言之,越是打算“正儿八经”地跑,越需要对鞋重视。

根据这三个月来的体会,当速度不是主要追求的时候,保护则始终要关注。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在“保护”和“强度”之间进行平衡选择。当已经有损伤的时候,则保护要放在第一位,遗忘强度。

3、适当考虑品牌,但主要选适合自己的。现在国产品牌和国外品牌的鞋,差距在急剧缩小。在鞋型的设计上,穿着习惯上,肯定有地区性差异的。国产可能更懂国人。我穿过两双国产鞋,其中,有一双特步,穿到退役,我一直很喜欢,真正到寿终正寝。而国外品牌我穿了很多双,真正寿终正寝----并且退役后还能当作休闲鞋来穿,表面和外底完好----的,只有一双Saucony Ride。出于这个考虑,正在琢磨再买一双特步。

4、脚型一定要关注。内翻脚和外翻脚,在鞋新的时候,差距不是很明显。但是旧了以后,脚感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简单地说,内翻脚如果穿了支撑鞋,在旧了以后,外侧磨损以后,容易崴脚。

五、手头服役的几双鞋

发现在服役中的几双鞋,多数是不以竞技为特征的慢跑鞋:

Asics Nimbus:360克(减重减脂后开箱启用的新鞋,与大体重时穿同类鞋相比,感觉明显变差。说明它对体重的敏感性比较高。)

Brooks Ravenna:300克(没有支撑和缓震这一说,统称Guidance“指导型”,对体重不敏感,并且是在磨合不超过50公里、几乎还是新鞋的时候,成功地、舒适地支持我跑完马拉松全程。是我感觉最好的

Nike Lunar(旧):290克(7年前的鞋,新的时候,我体重大,嫌它太软,日常穿,不多。现在来穿它,反而感觉很好,这么多年,竟然还有缓震感。)

多威MR-3900:号称最便宜的国产碳板跑鞋,竞速定位。才跑了30公里,加了双鞋垫,感觉不错,后跟包裹性不行。

Saucony Kinvara:典型的竞技鞋,235克,存放多年,还没跑过。

还有上面亮相过的,不知道算不算跑鞋的Nike Fitsole2 Air Max:385克,最重,慢跑感觉不错。和其它几双伤后恢复期参与过的上述Nimbus/Lunar/多威相比,穿Fitsole时膝盖感觉最好,可能真的是AIR MAX在起作用。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