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余秋雨是上天赐给我的礼物......

2020-6-14

说到余秋雨,他是很多读者心目中的“高人”,他曾写过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也正因为如此才让大众越来越好奇作为他的妻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据了解,在余秋雨的感情经历中,有两段婚姻。

第一段婚姻在维持了13年后而离异,在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后,他和黄梅戏艺术家马兰产生了感情,并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夫妇俩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如今两人已携手走过20多年的幸福婚姻,在圈内是一对模范夫妻。

马兰出生在安徽太湖县,马兰的母亲是当地的黄梅戏剧团的演员,父亲是一名大学生,从事黄梅戏舞美设计工作。受家庭因素的影响,13岁的马兰穿着碎布做的上衣,背着自己的行李走进了安徽省艺术学校的大门。1989年,马兰凭借着电视剧《严凤英》,在艺术上取得极大成功,一跃成为中国最知名的黄梅戏演员。

至于余秋雨与马兰相识、联姻的过程,依现有的材料,主要有两种说法。

其一,来自余秋雨的现身说法,标准的岁月静好版本。

在好些文章、采访中,他都是不厌其烦讲述:1989年前后,“中国最知名黄梅戏演员”马兰,正陷入生活与艺术的困境之中。她的一位敬重的老师,带了余秋雨专著《艺术创造工程》,叮嘱她再忙务必要看,说是“艺术工作者必须要读读这本书”云云,马兰一读,就崇拜上了作者。

到了1991年,马兰到上海演出,第一时间给余秋雨写信,请求会面。马兰满心以为作者必定是个“阅历丰富、满头白发,带着点学究气的老先生”,不想一碰头,发现竟然是风度翩翩一才俊,喜出望外。而交谈之下,余也“怜惜面前的女孩”。一来二去,情愫渐长。

终于有一天,余秋雨突然对马兰说:“你做我的老婆挺好的。”马兰马上回道,“我也觉得你做我的老公也不错”,于是,很快结婚,在上海与合肥分别有了一个家。这个讲法,十足余式味道,才子佳人,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真让人羡慕不已。

反正才子佳人,天生一对,花好月圆,完美。

另一个版本,大家自己去百度。

后来,凤凰卫视访问余先生,他特意强调,自己是离了婚好些年,才跟马兰认识的,且彼时他在大学当校长,好多女人追他云云。余秋雨是那种风流自赏之人,总不忘以才子自许。余先生照例自夸魅力满满。

前妻

两人都觉得“前世早已经种下了姻缘,第一次会面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马兰和余秋雨是老夫少妻式的结合,也正因为如此,外界有太多的流言蜚语,但他们自己却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虽然余秋雨比马兰大了整整16岁他们是真心相爱的,这个事实外人是无法否认的。时间检验真理,几十年的时间说明了一切啊!人家马兰和他相濡以沫几十年,对网上那些风言风语根本不屑于过问,最后迫不得已发声道:如有下辈子,还会嫁给他。

佳人崇拜才子,才子追寻佳人,自古有之,不足为奇。

才子美人,天作之合,余秋雨写的散文爱情,浪漫至极现代没人可比,难怪马兰爱他的才气,余秋雨爱她的美丽,不仅长相:个性气质、清秀,不是人人有脸蛋就叫美。

事业正值高峰之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马兰却心力交瘁地暂别舞台。2000年,离开舞台的马兰,决定陪伴丈夫余秋雨共走“千禧之旅”。这趟文化之旅却意外地给马兰带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疼痛。

“千禧之旅”游历了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带,约旦、伊朗、伊拉克等等。知道丈夫要去这些国家,马兰心里总是有些担心。陪伴了丈夫几天的时间,马兰要走了。车子开走了,丈夫的手顺着灰尘,在车窗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五个指头的指印。马兰用手摁着这个手印,仿佛抓住了丈夫的手,眼泪无声夺眶而出。

“千禧之旅”的这次分别,让马兰更加清楚的意识到对丈夫的爱恋与依赖。

马兰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余秋雨真是上帝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我的人生因为余秋雨而完整。

余秋雨后来在《千禧之旅》一书中也提到了与马兰,“马兰不仅仅是有外貌美,在古典概念中,读书的权利全部交给男子这一方,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了。她不仅仅只是看重我的才,我也不仅仅看重她的貌。”

每每看到“被离婚”的传闻,两人都笑弯腰。

2009年,网上有消息称余秋雨与一美女作家厮混,余秋雨作出回应:“这个美女作家就是我妻子!”

为此,马兰做出了许多方面的努力,尽力去弥补与丈夫余秋雨之间的思想差距,让两人的心灵处于同一起跑线,保持爱情的温度和婚姻的长久。

两人的感情没有因为相守时间的减少而变淡。

大部分时候,余秋雨和马兰都会携手出席各类社会活动,两颗心因此贴得更近。

人们常说,爱情中没有对错可言。

有些时候你觉得一个人浑身是光,其实,那不过是你自己眼里的光而已。所以,去认真地听歌吧,去细心地读文吧,品味艺术时,请不要夹带私货。

正如钱钟书所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不可否认,余秋雨的确是有大才,他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对写作技巧的运用,都让人不得不折服,他开创的小说化散文体也引领了新一代的思潮,但他不是完人,确实有让人诟病之处。

事到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三人的情感纠葛已尘埃落定。余秋雨和马兰依旧每日出双入对,事业与生活都趋于稳定平静,遗憾的是余秋雨和马兰是没有孩子的。

余秋雨前妻李红一人带着女儿,没有再婚,却打下了一番事业,成为了某证券公司的高管。

**

---------------------

马兰离开黄梅戏的深思

粲花斋主刘绝粮

发布时间:20-11-0211:38文化达人,优质创作者

#黄梅戏#最近又看到了关于马兰离开安徽、离开黄梅戏的相关文章,这个问题二十年来备受关注,但也因为时过境迁而没有人愿意翻出来揭人伤疤,但人总有好奇心,想要弄清所有的困惑。

吴亚玲与马兰(右)

曾看到有媒体专门私下采访了马兰曾供职的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演职人员。得到了最大结论是马兰离开省黄之后,省黄的地位一落千丈,很难与安庆的剧团抗衡,当时很多港台或者海外演出都没有了省黄的事。毕竟人家是要看名角马兰,没有了马兰,人家的热情就掉了大半。

马兰离开安徽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得罪了省 领导,这个得罪也仅仅是马兰不愿意专门为那些领导专门演出,这样的活动她曾参加了很多,而且频率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她的正常艺术探索,故而他婉拒了一些此类邀约。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奇怪的传统,也算是源远流长了,官僚主义作风始终跟随着“官”,特殊化很多时候都是其默认的要求。到了一个地方,就要看当地的风景名胜,见当地的名人杰士,无论他们愿不愿意。

马兰

采访的文章中还写过一个奇怪的事:在一次剧院展览中,马兰的名字竟排到了一般职工后的其他类,与清洁工放在一起。我们无法证实这个说法的真实性,写在这里也只是表达这样一种情感:若真有这么一位领导,他早晚总会登上热搜榜的。

能够查到的关于这件事的文章可以说是针锋相对,观点激烈而片面,只有余秋雨在博客里的文章写到了问题的关键,余秋雨的矛头指向了体制。其实供职于国有剧团的名角演员的处境是有些尴尬的,其中的一个尴尬就是随着艺术追求的提高,剧院越来越显得故步自封,无法满足优秀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取得新成就的新要求。

余秋雨与马兰

从最“俗气”的钱上来说,戏曲界像马兰这样的名角到底该拿到多少钱呢?若按照名角挑班制的时代来看,马兰这样名角所能拿到的钱远远高于当时。

1917年梅兰芳先生在北京广德楼的一次演中,梅先生拿到80元,最底层的龙套演员则拿到了0.6元,差距超过了150倍。李旭东在《戏班管理体制初探》一书中还曾提到差距更大的一种分配:龙套演员没人每日分到二、三吊钱,而头牌名角则能拿到二、三百元,按当时的物价,龙套演员每天可买米大约3.6斤,而头牌演员则可以买米大约1700斤。名角演一天挣的钱戏抵得上龙套忙一年还多得多。而大牌名角儿有了钱,不只是购房置地,他还要聘请一流的编剧、杰出的导演、唱腔设计、优秀的琴师、鼓师,打造出经典剧目,以形成艺术上的良性循环。

马兰

这也是体制的问题,当名演员成为剧团的台柱子的时候隐患也就出现了:演员有着强烈艺术追求,想要在艺术上提升就需要更多机会、更多人员、更多钱。剧团当然不能拿全团的资源支持名角的艺术追求,因为你的追求是否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谁也没有保证,剧团领导很多时候需要想的不是追求高精尖而是生存,尤其是市场经济下的戏曲剧团,他们所思考的第一位是生存,第二步才是发展。

马兰也是头牌名角儿,他当然也面临着这个困境,这也是体制问题的一个方面。

-------------------

还原马兰离开安徽的真相?孰是孰非?

2017-11-20

点击"黄梅戏"

8月22日,余秋雨通过博客,首次讲述了妻子马兰离开安徽的真相,以下内容是摘自余秋雨的搜狐博客:

马兰离开安徽的真相——马兰观众联谊会顾问王涛律师发表谈话

最近,现任安徽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连同他身边的所谓“业内”女士,在《华西都市报》,《合肥晚报》等不同的报刊发表谈话,说到著名表演艺术家马兰六年前被迫离开安徽的事。他们的说法,与真相完全不符。

对这件往事,马兰出于对家乡的爱护,在整整六年中没有对新闻媒体说过一句话。

他的丈夫余秋雨先生也只是用最温和的口气说到过妻子原来的“工作环境”有一点问题而没有提到过工作单位。蒋建国等人的谈话引起马兰全国观众联谊会广大成员的强烈反感,由此我发表以下意见:

1.蒋建国说,不让马兰演戏的原因是:“这几年适合马兰主演的新戏太少,加上年轻人多,机会就给了年轻人。”这显然是假话,因为这些年剧院大多数大戏的主角,正是蒋建国本人和他的妻子吴亚玲。蒋建国与马兰同岁,吴亚玲的年龄比马兰大。可见,从马兰那里剥夺下来的机会,并没有给“年轻人”。

2.蒋建国说,“马兰现在仍属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演员,”理由是马兰的人事档案还留在剧院,还发工资。这种说法,令人气愤。如果承认马兰是黄梅戏剧院的演员,为什么剧院网站在“院长寄语”之后介绍演员时,独独没有马兰的名字?删去马兰的名字又扣住马兰的档案,究竟出于什么用心?事实上,马兰被迫离开后不得不到外地生活,必须办理人事调动手续,曾先后于2001年7月2日、2002年4月11日、2002年5月20日和2003年6月13日多次递交过请调报告,要求立即停发工资、转出人事档案,但人事档案却一直被横蛮扣留,使马兰无法进入北京、上海、江苏、深圳等很多热烈欢迎她去的文艺团体,也无法申请到演出证,更不可能解决医疗、社保问题。显而易见,他们这么做,一是为了掩盖挤走马兰的真相,二是为了阻止马兰继续在外地演出而造成黄梅戏中心的转移。这次从蒋建国等人的谈话中又知道,他们为了使这种扣压人事档案的行为勉强成立,居然还采用了单方面强行“发工资”的手法。马兰从来没有去领过这种“工资”,估计他们可能暗暗地打入了某个账号,却从来没有通知过马兰。这种做法,全是为了封人之口。

3.蒋建国等人把六年前马兰被迫离开安徽的理由,说成是“马兰两、三个月都在上海”。这是有些人六年来不断向安徽省的领导和观众散布的谎言。事实是,余秋雨先生在和马兰结婚后,考虑到马兰的工作离不开剧院,就辞去了在上海的全部重要职务,担任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已在合肥定居,居所名为“兰室雨轩”,很多报刊都报道过。当时马兰带领剧院在全国各地演出,每年多达二百多场。她本人常常演到当场晕倒在台上,或白天在病床上吊水、晚上继续演出的地步。为此,国家文化部根据各地观众反应还专门发过文件,要求安徽方面注意马兰过度劳累的问题。但就在这时,剧院中有的负责人到处散布谣言说马兰不可能留在安徽,要到上海去了。有很多次,马兰明明就住在剧院宿舍楼上,楼下有人就一再告诉本院开会的演员和外地演出公司的来人:“马兰不在”,“找不到”,“到上海去了”,“走了两三个月了”……在这种不断重复的虚假舆论下,马兰的一切实际职务和荣誉职务都一点点被拿掉,直到她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事。与世无争的马兰,不想卷入安徽式的权力斗争,只能悄然离开。

4.他们还散布谣言说,马兰是因为蒋建国担任院长后才离开的。事实上,蒋建国是在马兰离开后才终于担任院长的。有的谣言又说是因为青年演员韩再芬的出现,马兰才走的,这又把时间搞颠倒了。

5.因此,我们代表全国的马兰观众,强烈要求安徽有关方面立即发还马兰被扣压六年之久的人事档案,立即停止玩弄那种硬行发“工资”而又不通知对方的伎俩,并向马兰出示发“工资”的途径、数字、经手人和支付证明,以便查核。同时,立即停止在新闻媒体发表那种所谓“机会给了年轻人”之类的搪塞之言。马兰的人品、艺品全国皆知,六年来她受尽委屈而一言未发,直到今天蒋建国等人还指不出她在什么地方有一丝一毫的错处。向这样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泼脏水,很不道德。

丁普生博客全文:如鲠在喉 一吐为快

——对王涛律师谈“马兰离开安徽的真相”的回应

马兰观众联谊会顾问律师王涛先生22日在余秋雨博客上发表了关于“马兰离开安徽的真相”的谈话,引起很多黄梅戏戏迷及关心黄梅戏的人群的关注,一时间网上响起一片指责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申讨蒋建国的骂声,透过这一片指责声和骂声,我们看到的是广大戏迷对黄梅戏的喜欢,关心马兰其实质是在关心黄梅戏。试想,如果马兰只是一名普通劳动者,她的去留沉浮可能就不会让这么多人牵肠挂肚了,今天我要说的是所谓真相全是不实之辞,混淆视听。

未说正文前,先做自我介绍:本人丁普生,一家三代十几口人靠黄梅戏谋生,爷爷丁老六也算是黄梅戏界小有名气受人尊重的老前辈,父亲丁紫臣曾在电影《天仙配》中扮演土地公公,是严凤英、王少舫从少年时代就在一起常年相伴的艺术伙伴。表姐夫时白林是黄梅戏界德高望重的音乐权威,表姐丁俊美是马兰当年在省艺校学习时的主课教师,是竭尽全力把马兰推荐到省黄梅戏剧院的举荐人。本人今年52岁,现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副院长,我6岁起就在省黄梅戏剧院院内生活,从小无数次领略严凤英、王少舫的艺术风采,也目睹二位大师先后仙逝。后喜见马兰、黄新德、吴亚玲等人共创“梅开二度”的辉煌,更感叹做德艺双馨艺术家的艰难。今天真实的自我介绍就是为了让认识我,熟悉我的人来检验本人否在说瞎话,说假话!

言归正传,现在对王律师的五点意见做以下回应:

一、自2001年7月蒋建国被文化厅任命为院长后到2006年,省黄梅戏剧院共新创作或恢复的大戏有以下十台:

年、月/剧 名/剧中主要角色

2001、7《回民湾》李文、周源源 、余顺、 周珊

2002、5《大眼睛的期盼》何云(26岁、新世纪五朵金花)、梅院军(24岁)

2002、10《长恨歌》李文、黄新德、吴亚玲、余顺、王成、刘华、

2004、3《女驸马》孙娟、吴亚玲、黄宗毅、王淮

2004、5《红楼梦》何云、 魏蓓蓓(23岁)、梅院军

2004、7方绍墀作品演唱会小梅花剧团全体青年演员

2005、3《雷雨》蒋建国、吴亚玲、何云、黄新德

2005、5《知心村官》黄新德、余顺、钱 涛、程小君

2005、12《霸王别姬》孙娟、余顺、李文、刘华、

2006、3《逆火》周源源、蒋建国、王成、钱涛、

2001年7月到2006年排出的小戏有以下十台:

年 份   /  剧 名  /    剧中主要角色

2002《游园惊梦》何云、 梅院军

2002《鸣凤之死》魏蓓蓓、 李想

2002《灵姑戏虎》茆建琳、 王成

2002《炸坝时刻》余顺、 龚卫玲、 徐君

2004《闹新房》何云、 王成

2004《玩会跳船》孙娟、 汪小铎、王娟、

2004《十八里相送》吴亚玲、 周珊

2004《村姑与乾隆》茆建琳、 刘华、

2006《长亭别》何云、 梅院军

2006《六尺巷》王成、孙娟、 钱涛

长江后浪催前浪是自然的必然规律,从以上表中数据可以清楚看出吴亚玲在其中所占的份量,看看“机会给了年轻人”是不是搪塞之言。黄梅戏是青春的艺术,大胆启用年轻人是省黄梅戏剧院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马兰、吴亚玲1980年从学校到剧团虽只有20岁,可在1982年首赴香港演出时就担当重任了。

二、1994年省文化厅曾宣布马兰、黄新德为剧院的名誉副院长,此后他们的人事档案就依照组织原则移送至文化厅保管,“人事档案一直被剧院横蛮扣留”是王律师或什么人的主观臆断。

马兰的请调报告直接递交到安徽省主管文化的上级部门,我们剧院从未收到过她的一份请调报告,更不知其中具体内容。剧院既未接到上级部门关于同意马兰同志调离原单位的通知,怎敢单方面对马兰强行“扣发工资”?如单方面强行“发工资”是对人报复和惩罚的手段的话,我相信一定有很多很多人期盼着天天能享受到这份“惩罚”。

从1992年起,我院就将会计发工资的方式改变为委托银行代发工资,马兰的工资折子是她本人在1992年5月签字后领走的,该存折号码为02520401202000020568,银行是交行合肥分行长江中路支行,十几年来马兰的工资一直打在这个帐户里,这在我院财务科和银行是留有存根的。“偷偷打入某个账号,却从来没有通知马兰,这种做法,全是为了封人之口”这恐怕是王律师运用编剧的手法杜撰出来的!

关于剧院网站介绍演员是为了便于推销演出剧目,开拓演出市场的需要。马兰一心想要离开安徽,六年来回避单位与她的多次联系,我们虽曾尝试请她回团参加演出,但终未实现,如这时还把她的名字再单方面强行放在演员介绍的栏目里,就好象一家商店,明明没有这个货卖,还非要挂出这个货的样品介绍来,一旦顾客要买,你又拿不出,岂不是给自己下绊别马腿吗?我说的这个话是有事实根据的,2003是省黄梅戏剧院建院50周年大庆,我们曾想利用这个契机,邀请马兰回团工作,由我执笔给马兰写信一封,全文如下:

马兰同志:你好!

今年是我院建院五十周年,为做好这次院庆活动,我们早在一年前就着手于这方面的准备工作。

日前,院部研究商定,庆典活动于2003年12月26日上午举行,届时我们还将在本院新建的小剧场内举办为期十天的纪念性演出活动。

黄梅戏能有今天的辉煌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也包含了你的辛勤汗水,因此,我们非常希望你能回院参加这次院庆,与大家共同分享欢乐,并真诚地希望你能参与这次演出活动,妥否?请考虑后给予回音。

祝你快乐! (盖章)

2003年11月20日

非常遗憾,这封信如同泥牛入海,马兰没有回应,我们毫无办法。2005年,我院为每个职工办理社保卡,又叫人事科杨敏同志主动和马兰取得联系,告诉马兰办卡的有关情况,但马兰冷冷的回答,令这个年轻的办事员十分尴尬。剧院想与她沟通的希望再一次落空,大家感到心灰意冷了。

三、我个人认为“留人留不住心,老天要下,老娘要嫁,随她去了!”马兰离开安徽还是中国的艺术人才,离开中国也还算世界艺术人才。若真如王律师所料,马兰继续在外地演出能导致黄梅戏中心的转移,这决不是坏事,这样会产生压力,有竞争才有发展。我真心的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千万不要说着玩玩,影响名人的信誉哟!在这我还要很负责任的告诉王律师,马兰同志自进团以来,从没有一年内演出超过200场的记录!您的这个数字至少夸大了2—3倍,剧院财务室有演员领取劳务费的单据可查。另外,说马兰在演出中常常演的晕倒在台上,为此文化部还专门下发过文件,要求安徽方面注意马兰过度劳累的问题,我们剧院从没有接到过这样的文件,请王律师辛苦到文化部查一下该文的文号,发文部门和发文时间,我们希望尽快看到。据我所知,马兰在演出中晕倒是曾发生过,但决不是常常晕倒。这种现象也不是只有马兰一人,但凡演《女驸马》的女演员在女扮男妆时都需要带水纱网子勒头,这种扮戏对京剧演员来说可能是小菜一碟,但对缺乏此项训练的女演员常常会感到头疼恶心,甚至晕倒。

四、至于说到他们说“马兰不在家”“到上海去了”等等,这些话的“他们”是谁?说这些话的人是对门的邻居?还是其他的住户?这些话本身是不是在瞎说?我无从得知,但这些话里有多么险恶的用心?我等才疏学浅的凡夫俗子实在悟不出来。

五、最后的陈述:马兰是一个有光彩的演员,我本人也很喜欢她的戏。广大观众喜欢她创造的艺术形象,由此发展到热爱她这个人,这是观众喜欢演员通常路径。王律师说马兰的艺品、人品全国皆知,你这里又忽略了一个基本常识,技艺好的人不一定艺品、人品都好,技艺是观众当场能感知并能作出较为客观的心理判断的,而艺品、人品不是能在几场演出中就判断准确的,特别是人品是需要和其人在一起长期共事,全方位地了解和检验才能作出正确评定的。美国有句谚语:“百丈大树放倒后量的最准”,中国人也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只有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才能真正被观众所拥戴的。

王律师是一个律师,仅听余教授、马兰一面之辞便“跃马横刀,挥戈上阵”。想想这倒也符合他的职业习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庆幸您不是个法官,否则世上一定会多出几个冤魂怨鬼了。

广大的观众及戏迷朋友,感谢你们多年来对黄梅戏的关注和支持,你们对我们的批评和指责只要不是人身攻击,即便有些出入和偏差都能倾听和理解,相信大家都能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马兰同志不在的那几年,剧院工作虽然在某些方面受到短暂的困难,但经过全院职工的努力,现在已完全度过了那道难关,这几年工作业绩斐然,获得了艺术、管理多项高级别的奖励,剧目生产,演出场次,经济收入都创下了剧院历史上的最高记录。百闻不如一见,真诚欢迎大家随时来我院自由访问抽查,我们一定给予热情接待。

丁普生

2006、8、24

马兰离开黄梅剧院离开安徽的真相,谁是谁非?欢迎大家投票留言!

-------------------------

余秋雨与马兰的浪漫情史

杂集 2015-04-10 08:40:00   

  余秋雨和小他16 岁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的婚恋,在外人眼里一直是才子佳人的完美组合。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牵手背后藏着另一个女人的眼泪。

  前任妻子李红

  李红提到余秋雨时,总是调皮地称他为“余某人”,也许是出自上海女人特有的细心,或者是曾经沧海的一个小小的调侃。

  

  未成女明星,却与余秋雨步入恋爱

  少女时代的李红,是一个无忧无虑的乖乖女,天真又活泼,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宠爱。在中学教英语的父亲和当医生的母亲为她和弟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 境。她毕业后被留在上海分配进了纺织局。从小热爱戏剧的她由于容貌、身材、语言的优势,作为业余演员被借调到上海市青年话剧团《年轻一代》剧组。

  那年,23岁的李红雄心勃勃地去考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从1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然而,世事难料,由于种种原因,她与上海戏剧学院失之交臂,但她的答卷却被当时在上海戏剧学院任负责人的余秋雨看见了。

  电影《春苗》在选女主角,李红和当时还未出名的李秀明同时成为候选人,叫导演难以取舍。李红说,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导演认为我知识分子气太浓,纤细了些,而李秀明更粗犷,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于是,李秀明一炮而红,而李红却从此与演艺界擦肩而过。

  在这期间,李红认识了当时已经名声在外的余秋雨。年轻、漂亮、活跃的李红,被这个老实而有学问的老夫子似的男人吸引住了。李红清楚地记得,星期天,余秋雨 会在傍晚乘车来到李红住在虹口的家。他们一起谈笑,一起看书,一起吃饭,一直到深夜。公交车没有了,他常常步行回他的住所,痴情可见一斑。余的真情也打动 了李红的父母。1979年,相恋整整5年的余秋雨和李红,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们在大连路的一间陋室里安了家。余秋雨只买了一个大橱,一个五斗橱。

  

  恬淡的婚后生活,孕育出《文化苦旅》

  一个娇弱的女子,一个从小受宠的乖乖女,一夜间成为一个家庭主妇,李红似乎还未适应这角色的转换。令她感动的是,余秋雨对她很是体贴,她不会用洗衣机,而余秋雨就把洗衣的事包揽了。

  不管是结婚之初住在大连路,还是以后搬至万航渡路,由于屋小,又是合用煤卫,他们长期没开伙做饭。那时,李红每天随身都会带一个不小的包,里面总少不了一 个大大的饭盒,椭圆形的,用得很旧了,盒身上已有几处瘪了进去。李红单位的同事几乎人人都认识这个饭盒,它成了作为贤妻的李红的标志。每天下了班,李红先 到自己娘家,把妈妈精心做好的荤素搭配的饭菜装得满满的,心急火燎地往家赶,热一热,甜甜地看着余秋雨吃。

  那一段日子,余秋雨事业上遇到挫折,又患肝炎,可谓“屋漏偏逢连阴雨”。李红特意将娘家那在天井里搭建的五六平方米的小房子,布置成一个书房,让余秋雨吃 住在那里,并在那儿安心写作。婚后的这一段日子是清清淡淡的,余秋雨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对《文化苦旅》的创作中去了。

  

  离开余秋雨,重塑自我

  1984年,女儿降生了。为了不影响余秋雨的写作,小孩从出生开始就由外婆照顾,一直到今天;而李红也为了不影响余秋雨的工作,住在父母家照顾孩子。李红坦陈:可能是孩子出生以后,对余秋雨的关心不够。

  1989年,由于单位效益不好,李红主动离了职。那一段日子,对李红来说,又一次面临人生的抉择。她想去深圳谋求发展,而余秋雨也支持她去深圳闯一闯。

  1992年3月,李红从深圳回到上海,在整理书桌的时候,她发现了不该发现的信件。同年7月,当相处了13年的丈夫正式提出离婚时,李红还是不相信这是真的,十几年的感情会如此脆弱吗?但她还是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因为她的想法很简单,感情没有了,还要婚姻干什么?

  李红说,我没有了婚姻,没有了丈夫,没有了家庭,只剩下了8岁的女儿。再一次踏上了去深圳的列车,带着离婚的伤痛,她欲哭无泪。她说,我战胜不了婚姻,但我必须战胜自我。如果我不离婚,世间只不过多了一个名人身后无足轻重的普通女人。

  在深圳,她住过廉价旅馆,当过导游,跑过运输,做过推销和代理;曾在深圳著名的国贸大厦32层当过白领;最终,她在证券投资公司的大户室里,挣得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挣得了标志着一个人成功所需要的金钱。

  

  现任妻子马兰

  马兰将她与著名作家余秋雨的婚姻形容为“红木家俱,越老越有价。”

  毕业演出时,她躲在旮旯里痛哭

  很多人认识黄梅戏演员马兰是从1984年的央视春节晚会开始的,那时她剪着短头发,穿着格子裙,整个人就像是一朵清香的兰花。此后她的舞台形象更深入人心,从《龙女》、《红楼梦》、《西厢记》,一直到后来的电视剧《严凤英》等,观众记住了黄梅戏,也记住了马兰。

  马兰出生在安徽太湖县,马兰的母亲是当地的黄梅戏剧团的演员,父亲是一名大学生,从事黄梅戏舞美设计工作。受家庭因素的影响,13岁的马兰穿着碎布做的上衣,背着自己的行李走进了安徽省艺术学校的大门。

  刚上艺术学校时,马兰是个十足的“胖妞”。看到其他同学穿着漂亮的练功服演小姐、公主,而自己却只能演老太太时,她心里更是充满了自卑。为了减肥,整整三 个月,马兰只吃面条,没有吃一粒米。为了减肥,她还常常在半夜三更的时候偷偷一个人赶到练功房去练功。毕业演出那一天,正好是马兰18岁生日;她的任务只 是给人家搬凳子、搬布景,连作品都没有。马兰一个人躲到小旮旯里顿足而哭,她发誓一定要减肥,将来要比18岁时更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安徽省艺术学校毕业后,马兰分配到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香港,马兰主演了黄梅戏经典曲目《女驸马》,几乎是一夜成名,她迅速成为黄梅 戏的头牌女演员。1989年,马兰更是凭借着电视剧《严凤英》,在艺术上取得极大成功,一跃成为中国最知名的黄梅戏演员。

  

  他的一本著作使两人结缘

  而那时候的余秋雨虽然已经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但在民间的名气却远逊于马兰。有一次,艺术界的一位老专家送给马兰一本余秋雨的理论著作《艺术创造工 程》,并叮嘱她:“艺术工作者一定要读读这本书。”就是这本书让24岁的马兰认识了40岁的余秋雨。读了这本书后,马兰就被作者的睿智和学识深深吸引和折 服了。

  不久,马兰去上海演出《遥指杏花村》,当时她冒昧地打电话邀请余秋雨去看,但是她自己却没有戏票,倒是余秋雨说,“我有啊,你要的话,我也可以给你几 张。”《遥指杏花村》的演出很成功,谢幕的时候,马兰四处张望,盼着余秋雨出现。这时,一个中年人健步登台嘹亮地招呼她:“嘿,马兰,我就是余秋雨!”原 来余秋雨对马兰也仰慕已久!就这样,两人第一次会面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马兰被他的学问、智慧、人格魅力打动了,“我和余秋雨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奇妙,我和他就像在上辈子就结过婚一样,而今生要做的只是完成前世的那个约定。”一 天,余秋雨突然对马兰说:“我觉得,你做我的老婆挺好的。”马兰马上回了一句:“我觉得呀,你做我的老公也不错。”这就算是求婚,很快余秋雨和马兰结婚 了。余秋雨比马兰整整大了16岁,“老夫少妻”式的结合曾经引来过许多人的流言蜚语,但他们却没觉得两个人有差距。

  

  平日里,他们经常手拉手去菜市场买菜,共同看双方父母,请朋友吃饭;闲暇时,两人就在家中一起观看外国戏剧表演录像,或者互不干扰地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节庆日,余秋雨常常喜欢拉妻子出门找个有情调的地方用餐,在那里,两人就像热恋中的情侣。

  但出门也有麻烦,上海人认出马兰的特多,人家总爱问余秋雨:“这个人是不是马兰?”他就说,哦,有点像,很像。有一天余秋雨和马兰去外面吃夜宵,一人一碗 面条。面条就叫“马兰拉面”,光北京就开了几十家分店,很多人都以为与她有什么关系。吃完,结账时,店主人开起了玩笑:“看你长得有点像马兰,便宜你五 角。”余秋雨接过话茬说:“是嗬,就因为有点像,她还乐滋滋地给马兰写信,可人家不回。”店主人同情地叹了一口气:“人家是大人物啊!”

  更为有趣的是,在家里,两个人还经常互称“余老师”、“马老师”似的吹捧,余秋雨对马兰说:“老婆,我喜欢你的戏”,马兰则说:“老公,我喜欢你的书。” 正像马兰所说:“其实在心理年龄上,我们俩是差不多的。秋雨有时候更像个孩子似的,比如走路的时候,他总是不好好地走,有时候会突然绕到我的面前,做个夸 张的动作,吓我一大跳!我们俩在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上非常接近,相当默契。”

  

  她总是亲自下厨为丈夫做饭

  作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安徽省文化系统高级职称评委会负责人,马兰不能如平常女人一样每天回家守在丈夫身边,但她每每回到家中,总是不辞辛劳地去菜市 场买丈夫喜欢吃的螃蟹、咸鸡什么的,亲自下厨做饭吃,以补偿自己不能居家的日子。最初家里没有请人打扫,马兰演出回来总觉得家里到处都是灰尘,就开始自己 动手擦。可余秋雨对她说:“所谓尘世就是充满灰尘的世界,要学会承受,别擦了。”马兰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她说自己回来辛苦一次至少可以让丈夫享受一个星 期。

  更为难得的是,马兰还到公婆家包揽全部家务。这时,余秋雨总是拦她,马兰就急了:“我好不容易找到你这么个丈夫,你还不给我一个机会和环境尽尽妻子的义 务!”看到妻子忙前忙后,余秋雨感到十分心疼,每次出差,他从来不会把脏衣服带回来,都是在宾馆洗好,叠得整整齐齐带回来,但是回来他也会向马兰讨好: “看,老婆,我疼你吧。”当然,夫妻之间总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但是两人吵架之后,一般是马兰做出让步,先求和,“因为家里是个不讲理的地方,对于一些小事 情不能太较真。”

  一开始余秋雨写作,马兰就在他身边绕来绕去,没想到有一天余秋雨急躁地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到隔壁去?”从那时起,马兰就学乖了,当余秋雨写东西时,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她绝不进书房。逢到想唱两嗓子的时候,就把自己锁进洗手间。

  又一次,两人一起去买衣服,余秋雨看中了一件花短袖衬衫,可马兰觉得自己不适合穿而死活不肯买。这时,马兰发现别人已认出她,她拉上余秋雨就跑,可他偏站 着不动,马兰一气掉头自己走了。余秋雨还是执意买了那件衣服,虽然马兰心里不喜欢,可后来却“勉为其难”地穿了那件花短袖衬衫,人家都说漂亮,有点“雾里 看花”。

  

  她对现代艺术的了解让他吃惊

  从知名黄梅戏演员,到著名作家太太,马兰婚后的社会角色发生了突变。这丝毫不改变余秋雨对她的评价:“马兰肯定不仅仅是有外貌。在古典的概念中,读书的权利全部交给男子这一方,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了。她并不仅仅只是看重我的才,我也不仅仅看重她的貌。”

  马兰不仅有着美丽脱俗的外表,更有着深邃精辟的内涵。她对表演之外的现代艺术,如美术、音乐等,都有很高的兴趣和比较广泛的理解。

  余秋雨介绍说:“马兰对国际政治、国际军事特别感兴趣。这也是我们谈话的一个话题。”有一段时间他们去中东地区,共同的兴趣使得旅途始终谈兴甚佳。余秋雨 十分惊讶妻子居然对萨特的存在主义那么熟悉!他认为:“就感性文化而言,在对当代欧美艺术文化的了解程度上,她肯定超过我。”然而,一直以来,聪明好学的 马兰却觉得在学问上,丈夫比自己高一个层次,为加深自己的艺术修养,马兰闲时会练练书法,写好了,就传真给余秋雨,他圈点一番再传回来。有一段时间,马兰 还从书店抱回一大堆印谱,认真地学起篆刻来了。过年的时候,马兰送给余秋雨的就是一方刻有“秋雨”的印章。马兰还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丈夫的工作,余秋雨每一 篇文章出来马兰都是第一个读者,她会用不带演员腔的自然方式读出来。

  

  看到离婚传闻两人都笑弯腰

  2009年,网上有消息称余秋雨与一美女作家厮混,余秋雨作出回应:“这个美女作家就是我妻子!” 而余妻马兰的话更值得回味——那些不懂爱的人产生的困惑,很值得同情。马兰还形象地比喻说:“就像一个没有见到过山的人突然来到黄山脚下,一次次作出判断:这山明天会倒吧?下个月会倒吧?明年会倒吧?”对于自己的婚姻,马兰坚定地表示:“若有下辈子,还会嫁给他。”

  不久前,余秋雨心情大好,被问及和马兰的感情,余秋雨畅所欲言,首次谈到了很多他与妻子亲密无间的感情,破除了此前微博上传言他和马兰离婚的谣传。

  余秋雨称,和马兰的感情很好,结婚这么多年从未吵过架,“虽然她最近非常忙,但是我相信,今晚我半夜11点的飞机,到机场了她一定在接机。同样,她多晚回 来,再重要的人来我也不接,但我一定要去接她。我们两个定下了这个规则,其他所有可以改变,但我们一定会接。人有的时候需要一些规范,规则能让感情更 好。”

  “每半年网上就有人说我们离婚了,我们两个笑弯了腰,怎么又被离婚了呢?”余秋雨用马兰说过的一句话来回应此事:“马兰说,老是住在沼泽地的人没见过山,没看到山就以为山会倒,过一年心想总该倒了吧,没有倒,过半年又来还是不倒,所以他就老是幻想山已经倒了。”

----------------------

黄梅戏著名演员马兰被迫离开安徽真相
发表日期:2008-3-21  
        最近,现任安徽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连同他身边的所谓“业内”女士,在《华西都市报》,《合肥晚报》等不同的报刊发表谈话,说到著名表演艺术家马兰六年前被迫离开安徽的事。他们的说法,与真相完全不符。 
        对这件往事,马兰出于对家乡的爱护,在整整六年中没有对新闻媒体说过一句话。他的丈夫余秋雨先生也只是用最温和的口气说到过妻子原来的“工作环境”有一点问题而没有提到过工作单位。蒋建国等人的谈话引起马兰全国观众联谊会广大成员的强烈反感,由此我发表以下意见:

1.蒋建国说,不让马兰演戏的原因是:“这几年适合马兰主演的新戏太少,加上年轻人多,机会就给了年轻人。”

这显然是假话,因为这些年剧院大多数大戏的主角,正是蒋建国本人和他的妻子吴亚玲。蒋建国与马兰同岁,吴亚玲的年龄比马兰大。可见,从马兰那里剥夺下来的机会,并没有给“年轻人”。

2.蒋建国说,“马兰现在仍属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演员,”理由是马兰的人事档案还留在剧院,还发工资。

这种说法,令人气愤。如果承认马兰是黄梅戏剧院的演员,为什么剧院网站在“院长寄语”之后介绍演员时,独独没有马兰的名字?删去马兰的名字又扣住马兰的档案,究竟出于什么用心?事实上,马兰被迫离开后不得不到外地生活,必须办理人事调动手续,曾先后于2001年7月2日、2002年4月11日、2002年5月20日和2003年6月13日多次递交过请调报告,要求立即停发工资、转出人事档案,但人事档案却一直被横蛮扣留,使马兰无法进入北京、上海、江苏、深圳等很多热烈欢迎她去的文艺团体,也无法申请到演出证,更不可能解决医疗、社保问题。显而易见,他们这么做,一是为了掩盖挤走马兰的真相,二是为了阻止马兰继续在外地演出而造成黄梅戏中心的转移。这次从蒋建国等人的谈话中又知道,他们为了使这种扣压人事档案的行为勉强成立,居然还采用了单方面强行“发工资”的手法。马兰从来没有去领过这种“工资”,估计他们可能暗暗地打入了某个账号,却从来没有通知过马兰。这种做法,全是为了封人之口。

3.蒋建国等人把六年前马兰被迫离开安徽的理由,说成是“马兰两、三个月都在上海”。

这是有些人六年来不断向安徽省的领导和观众散布的谎言。事实是,余秋雨先生在和马兰结婚后,考虑到马兰的工作离不开剧院,就辞去了在上海的全部重要职务,担任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已在合肥定居,居所名为“兰室雨轩”,很多报刊都报道过。当时马兰带领剧院在全国各地演出,每年多达二百多场。她本人常常演到当场晕倒在台上,或白天在病床上吊水、晚上继续演出的地步。为此,国家文化部根据各地观众反应还专门发过文件,要求安徽方面注意马兰过度劳累的问题。但就在这时,剧院中有的负责人到处散布谣言说马兰不可能留在安徽,要到上海去了。有很多次,马兰明明就住在剧院宿舍楼上,楼下有人就一再告诉本院开会的演员和外地演出公司的来人:“马兰不在”,“找不到”,“到上海去了”,“走了两三个月了”……在这种不断重复的虚假舆论下,马兰的一切实际职务和荣誉职务都一点点被拿掉,直到她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事。与世无争的马兰,不想卷入安徽式的权力斗争,只能悄然离开。

4.他们还散布谣言说,马兰是因为蒋建国担任院长后才离开的。事实上,蒋建国是在马兰离开后才终于担任院长的。有的谣言又说是因为青年演员韩再芬的出现,马兰才走的,这又把时间搞颠倒了。 
         5.因此,我们代表全国的马兰观众,强烈要求安徽有关方面立即发还马兰被扣压六年之久的人事档案,立即停止玩弄那种硬行发“工资”而又不通知对方的伎俩,并向马兰出示发“工资”的途径、数字、经手人和支付证明,以便查核。同时,立即停止在新闻媒体发表那种所谓“机会给了年轻人”之类的搪塞之言。马兰的人品、艺品全国皆知,六年来她受尽委屈而一言未发,直到今天蒋建国等人还指不出她在什么地方有一丝一毫的错处。向这样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泼脏水,很不道德。

----------------------

伦飞翰015
作者观点貌似偏激啊。你有没有注意到,马兰离开省黄后,她的艺术之路也遭遇滑铁卢了

2020-11-03

粲花斋主刘绝粮作者

文化达人,优质创作者

她转型了,在余秋雨影响下走学术路线去了,作品的话应该就算是《秋千架》和《长河》了。走学术路线的演员会有点先锋意识,但市场往往更愿意接受不太出格的,口碑下降可能也是她慢慢离开舞台的原因。

2020-11-08

---------------------------------

吴琼辟谣:我与马兰没有矛盾,她没有逼我离开安徽

2020-10-21 11:58

PS:某些公号,请别剽窃我,我也发公号吴琼吴琼与马兰都是今世黄梅戏的领甲士物,在国内黄梅戏演员中非常负盛名,领有相配多的粉丝。

两人曾是同窗、朋友,又是角逐敌手,艺术特色各有所长。

上世纪90年月起,社会上就有种种传言,说吴琼与马兰冲突重重,昔时吴琼是被马兰逼着脱离安徽的。

吴琼与马兰都是1962年生人,都属虎,有人说她俩是两虎相争。

吴琼带伤脱离安徽,远走北京。

究竟毕竟究竟是如何的呢?

01吴琼吴琼1962年出身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父母都是一般人。

她底下有个mm叫吴静,后担负吴琼的中人人。

1975年,吴琼考入安徽省艺术黉舍,学唱黄梅戏。

其时全班有39名门生,吴琼嗓子非常好,年年测验拿第一,是公认的非常有出路的门生。

马兰是班长,与吴琼同龄,她是安徽太湖县人。

艺校期间的马兰体型偏胖,并不幽美,借鉴后果也一般,一副与世无争的漠然立场,吴琼从没将她当角逐敌手。

青年马兰当时班上排练黄梅戏,吴琼演女一号,马兰总演老旦,入场未几。

其时两人基础没有可比性,谁也没想到遥远马兰会逾越吴琼。5年后,吴琼从省艺校卒业了,与马兰、杨俊等5朵金花,一路被分派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其时班上还有5位男生,也被分派到省黄梅戏剧院。吴琼与马兰、杨俊、吴亚玲、袁玫5个芳华貌美的女孩,一道上街博得超高的转头率,还有目生男子上前搭讪。

因而剧院老板就放置5名男生出门护卫她们。当时朋友们心理纯真,情绪诚挚,相处非常和谐。吴琼1982年,剧团排练《女驸马》,筹办去香港表演。谁演A角,谁演B角,是朋友们推测的核心。固然吴琼唱得非常好,可非常后或是输了。她俭省摩登,生存中非常幽美,可上妆后并无增加几许色泽。而马兰大气崇高,上妆后有八分功力的她,能阐扬出十二分,是生成为舞台而生的演员。此次香港表演非常胜利,媒体将马兰、吴琼等5人,第一次称为“五朵金花”,这即是黄梅戏五朵金花的由来。

马兰排在第一名,吴琼排在第二位。马兰在央视春夜晚表演《女驸马》选段香港表演回归不久,央视筹办第一届春晚。导演组与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获得接洽,有望他们保举一名演员列入春晚。在吴琼等人绝不知情的环境下,老板保举了马兰。后果马兰在春晚大放异彩,在天下快蹿红,就此拉开了与吴琼的间隔。吴琼想起劲逾越马兰,也屡次列入央视晚会,但影响力无法与第一届春晚比拟。

吴琼今后被定格在第二位。02因吴琼唱功非常棒,1985年电视剧《严凤英》剧组非常早找到她,并特地将她接到南京,商榷扮演“严凤英”事件。导演组觉得吴琼上妆后不敷幽美,筹办让她扮演“严凤英”在舞台上的那一片面戏,并演唱剧中一切的黄梅戏唱段及主题歌。吴琼实在这片面戏也非常重,可其时吴琼幼年自大,没有和议,她想扮演“严凤英”全部脚色,两边由此没有谈妥。导演组只好摒弃吴琼。

只是吴琼没想到,随后导演组找到了马兰,让她扮演“严凤英”。《严凤英》将近开拍时,创作主题歌《山野的风》的作曲家金复载,点名要让吴琼唱。剧组又屡次与吴琼获得接洽,她或是回绝了。落空扮演“严凤英”的时机,吴琼非常悲伤,也堕入头脑的死胡同走不出来。今后,谁请她配唱黄梅戏电视剧,吴琼同等回绝。马兰《严凤英》剧照电视剧《严凤英》播出后火爆天下,马兰一举夺得中国电视“金鹰奖”“飞天奖”非常好女主角奖,她的光环完全盖过了吴琼。

吴琼觉得本人成了光环下的影子,骄气十足的她在安徽工作并烦懑乐,萌发了脱离的动机。阿谁时分不知为何,朋友们都觉得吴琼上妆后不幽美,不让她出镜,只让她配唱。1984年,吴琼因主演舞台剧《孟姜女》,奇迹发现曙光。不久上海影戏制片厂要将《孟姜女》拍摄成影戏,又将吴琼换了下来,让她配唱。吴琼非常悲伤,她不清楚,本人究竟有多丢脸?真的就丢脸到无法上镜吗?

这一次完全伤了吴琼的心。她脱离安徽,阔别黄梅戏的动机加倍刚强。吴琼由于出镜的时机未几,吴琼便演播送剧,由于播送剧不需求出面。由此吴琼博得了“播送剧职业户”的美称。吴琼与马兰同窗5年,朋友十多年,两人相处了近20年的韶光。由于无形的角逐干系,两人非常少在一路说女孩子的贴心话,相互间有一种无形的隔阂。031992年,吴琼考入北京的中国播送艺术团,脱离安徽到达北京。吴琼的“出走”,在戏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少许媒体妄自推测,说吴琼是被马兰逼走的,两人冲突重重。吴琼少许戏迷信觉得真,有的为吴琼怅惘,有的反击马兰,说她宇量不敷坦荡。尤为吴琼刚到北京,住的是单元汽锅房上的对象间,生存前提非常艰辛,并上了央视的《核心访谈》。少许吴琼的老实戏迷,更是将气撒到了马兰身上。多年后,吴琼深思本人的所作所为,这才认识到,昔时由于本人的顽固,落空了许多时机,也支付了高昂的价格。

这即是所谓的发展吧。马兰与余秋雨具备戏剧性的是,2000年以后,马兰也没了表演,脱离安徽,随丈夫余秋雨去上海生存。其时媒体又爆料,说马兰是被吴亚玲伉俪逼走的。实在这也是讹传,实在缘故还有内情。吴琼与阮巡吴琼到达北京后,改唱盛行歌曲和黄梅戏歌。后因割舍不下对黄梅戏的酷爱,又重返黄梅戏舞台。马兰在上海生存,也非常少表演,过着居家生存。韶光如水,吴琼与阮巡成婚了,丈夫比她小15岁。

马兰与比本人大16岁的余秋雨生存也非常美满。吴琼与白燕升及往日同窗2008年,吴琼回安徽举行片面演唱会,将马兰、杨俊、吴亚玲、袁玫4位同窗都请到了现场。“5朵金花”艰辛地团圆在一路,马兰还担负演唱会的主理人。吴琼与朋友们回首5年的戏校生存,及在省黄梅戏剧院的难忘往事,朋友们都落泪了。这时她们都已人到中年,许多以前的纠结都想开了,放下了,积淀在心头的惟有诚挚的同窗情。吴琼在北京工作,马兰在上海生存,两人并未几见面。

但那种同窗、朋友情意永远在心间。吴琼2020年9月,又有人翻出往事,强调吴琼与马兰的冲突,说她昔时是被马兰逼走的。许多网友在底下刊登不睬智的留言。为廓清究竟的毕竟,吴琼在接管采访时,明白显露:我与马兰曾是同窗、朋友,暗里里没有恩仇。我脱离安徽是年青气盛,不是被她逼走的。既然如许,作为戏迷和网友就不要再信讹传谣了。-END-原创不易,敬请点赞眷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