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完人王阳明这三句话,听懂一句就够你用一辈子了
他,
5岁时,仍不会说话;
12岁时,才正式上学;
13岁时,母亲去世,幼年失恃;
22岁时,考进士不中;
25岁时,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
28岁时,参加礼部会试,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
35岁时,宦官刘瑾擅政,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
如此坎坷的前本生,并没有阻碍他成就后来的丰功伟绩。
无数后人顶礼膜拜:
曾国藩、张居正、梁启超、孙中山,甚至东乡平八郎、稻盛和夫等都是他的超级粉丝。
立功无数:
多次替朝廷平叛,从无败绩,乃明杰出军事家。
开学立德
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而且桃李满天下。
创新立言:
创立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成为儒学又一宗。
他就是千古完人王阳明,他坎坷的人生总是被后人津津乐道。
这一路走来坎坷不断,他是如何反转,成就这些丰功伟绩的呢?难道有什么锦囊妙计?让我们拆开历史的面纱,去一探究竟!
锦囊一: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神马都是浮云)
古料记载,三十五岁那年他上书皇帝言政,触怒宦官刘瑾,被打四十廷杖,贬到贵州龙场驿站当驿丞。
王阳明离开京城后,刘瑾派了手下暗中跟随,想寻找机会加害。
王阳明在途中抛下衣物,装出投水自尽的假象,然后搭乘商船去舟山才免去一死。
到了龙场驿站,又是困难重重,王阳明一行人没有居住的房屋、与当地居民的语言不通,又少吃少喝,没多久、随从们就病倒了……
但是王阳明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对自己说:“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把所有的艰险都看作浮云,随他去吧。
于是,王阳明生火做饭,照顾生病的随从,还唱歌给他们解闷;开荒种地,与当地的居民交流沟通,并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他们。
不久后,王阳明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和夸奖,人们纷纷解囊相助,随从们病好后,也一起开荒种地,生活慢慢的越过越好。
面对坎坷,王阳明没有辗转反侧、夜夜难眠,而是抬头望天,学会释然。
锦囊二: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细细思索不难发现,龙场驿站的住宅环境恶劣,开荒种地又身累体乏,这些对于过惯了公子哥儿生活的王阳明而言,大概跟地狱的生活一般吧。
但是,王阳明却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仍然不忘时常静坐,苦苦追寻圣贤之道。
他常常会想“倘若孔子身处这样的境地,他会怎样?倘若尧、舜、周文王、周公被赶到这个鬼地方,他们会如何应对呢?”
想了数日之后,终于在一天夜里,王阳明顿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务者误也。”
意思就是: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本心”,能够分辨善恶、美丑、忠奸,能够判断世间的一切事物。随心而动,随意而行,这就是“心即是理。”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而中华哲学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也就此诞生。
这种“心学”修身养性,对做事做人都有好处,王阳明将这些思想耐心传授给当地居民。
时间一久,当地居民与王阳明的关系非常融洽,还为他建造了“龙岗书院”,四周学子纷纷前来求教……
顿悟之后的王阳明内心的力量正逐渐强大起来,果然不久之后,王阳明就告别了龙场,踏上了辉煌而充满传奇的人生之路。
王阳明困顿之时,仍不忘探索圣人之道,他能有日后的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
锦囊三: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后来,王阳明仕途越走越顺,但他仍然不忘时时提醒自己,不可得意忘形,要谦虚处事。
王阳明有言: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也就是说,省察克治是在有事时的存心养性,存心养性是在无事时的省察克治。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也正是因为王阳明对自己时时省察,才始终受众人尊敬。
依据王阳明的三个锦囊,可以帮助现代人打开视野、格局,领悟到不同以往的人生智慧。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上有很多像王阳明一样有智慧、有头脑、有妙计的明哲先贤。
他们的人物故事充满了哲理启发,就像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一样,可以指明我们工作、生活的方向。
英国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王立群教授说:历史的核心是人物,人物的经历是故事,通过读史可以懂得许多为人、为事的道理,就是所谓的为我所用。
历史中有很多人物,也有很多案例,这些东西摆在那里,让你略微思考一下就可以明白很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