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枫教授出版英文原创著作《白令海峡地区史前本体论研究》

近日,中心曲枫教授的专著《An Exploration of Prehistoric Ontologies in the Bering Strait Region(白令海峡地区史前本体论研究)》由英国剑桥学者出版社(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资助出版发行。小编觉得,不管在中国考古学界还是在北极学术圈里,这都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首先,据不完全统计,本书很可能是中国本土学者出版的第一本英文北极考古学著作。第二,它代表着中国北极人文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
本书回顾了史前艺术研究的考古学理论,总结出从认识论到本体论转变的理论发展趋势,结合阿拉斯加大学北方极地博物馆的考古学和民族学材料,对白令海峡地区的史前文化(公元100至1700年的北方海洋文化)及艺术系统进行了历时性梳理,并综述了十九至二十世纪白令海峡两岸原住民在日常、仪式和萨满活动中的艺术行为。本书第五章使用民族学类比法对北方海洋文化纹饰中的圈点图案、动物形象和人物造像重点分析,对神经心理学模式进行了检验;在第六章又对麦克吉研究图勒文化时提出的二元结构理论再评估,发现白令海峡地区爱斯基摩的物质文化更可能与人和非人之间的主体间关系有关。根据人类学研究中的本体论和关系考古学理论,本书第七章重新审视了“身体”概念,提出史前拟人化图像代表了身体变形,是多重的、超越人类自身的身体重建。

图勒文化捕鲸镖枪头(图片提供:曲枫)

旧白令海文化的海猎镖枪复原图(图片提供:曲枫)

本书不仅是关于史前艺术的严肃研究,也对白令地区爱斯基摩人的世俗与精神生活进行了生动的介绍。居住在世界极北地区的爱斯基摩人过着定居生活,以捕猎海洋哺乳动物和陆地动物为食,以动物皮毛制作衣物,出行时使用狗拉雪橇和皮艇等,不仅适应了极寒环境,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各类活动中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本书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史前与近现代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仪式场景以及他们使用的哈喷枪头、动物人物塑像、玩具、面具等典型物质文化产品,展现了独特的爱斯基摩文化,也为认识世界文化多样性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爱斯基摩村庄中的老人在进行传统击鼓表演(图片提供:曲枫)

上世纪末以来,中国学者逐渐认识到,中国考古学必须关注世界范围内的多样文化并发出中国声音。苏秉琦老先生早就提出中国考古学者“走向世界”。林沄先生也一直鼓励中国学者要扩大眼界,对世界考古学有所贡献。张光直先生提出中国考古学要跳出中国圈子,跻身世界主流。

曲枫与阿拉斯加考古学家克罗维尔在一处图勒文化考古工地(图片提供:曲枫)

近年来,中国考古学者逐渐“跳出中国圈子”,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并开展世界知名考古学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工作。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6年起就与埃及在考古研究及文物保护方面开展合作,陈星灿所长在2018年与埃及文物部签署了双方合作和互助协议。李新伟研究员在洪都拉斯科潘遗址进行了多年考古工作,亲历发掘玛雅文明遗址并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为中国学者研究中美洲文明提供了一手资料。中国人民大学魏坚教授历时三年,在中、蒙、俄三国组织并参与多国岩画联合考察活动,并担任主编将研究成果出版(《中蒙俄联合岩画科考与论坛论文集》)。河北师范大学汤惠生教授近两年带领联合考古队在巴基斯坦印度河上、中游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为我们认识哈拉帕文化及其源流、探讨印度河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关系提供了依据……中国学者已经越来越多地把握境外考古的机遇,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研究中国丰富材料的同时,也在国际上为“属于全人类的问题”做出贡献。

李新伟和洪都拉斯考古学家Jorge Ramos在隧道里工作(图片提供:李新伟)

魏坚教授等多国学者在进行岩画考察(图片提供:魏坚)

汤惠生教授率队在巴基斯坦哈拉帕遗址发掘(图片提供:汤惠生)

曲枫教授该专著一出版,欧美学者的书评就跟了上来。其中,美国史密森学会考古学家费茨的评论最有代表性,他说:“《白令海峡地区史前本体论研究》一作集多学科理论于一体来处理久而未决的有关史前爱斯基摩艺术的历史与功能及其与远东文化艺术的关系问题,为人们逐渐理解中国与北极的联系以及北太平洋艺术表达、仪式和信仰系统的起源与意义奠定了学术基础”。

史密森学会考古学家费茨与曲枫在史密森学会馆藏中心(图片提供:曲枫)

既然美国人都意识到了中国人研究北极的重要性,小编就不再啰嗦了。最后小编希望将来会有更多年轻人来做北极考古,欢迎继续关注我们北冰洋研究中心哦。

曲枫在白令海峡圣劳伦斯岛库库里克遗址考察(图片提供:曲枫)

排版:潘晓丽

审核:苏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