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百崮—柱子崮
柱子崮
柱子崮位于费县南部,新庄镇驻地北5公里,瞻沂望泗,与泉崮山、抱犊崮合称“三姐妹”。柱子崮海拔426米,面积200多公顷,西濒许家崖水库,231省道穿山脚而过。清光绪《费县志·卷二》记载:“冠石山,今名柱子崮,县西南四十里。海清崮(今几辈崖)之西北,山顶壁立,周围皆石。”冠石山,后人称其为柱子山。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一直开到半山腰,徒步往上走50米就可以到达崮的底端。在那里,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山洞。柱子山主要由石灰岩组成。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淋,溪水冲刷,造就了它的众多洞穴。山南侧最大的洞穴,当地人称作“南天门”,里面可容纳几十人,曾是百姓躲避战乱匪患的场所。还有两个较大的洞:炕洞与水洞。炕洞内有人工打凿的石床,石床上有石枕,旁有放油灯的灯窝。水洞在炕洞东斜上方,位置稍高,不易攀登。山西侧的悬崖上有一个奇特的九节洞,它分布在一条狭长的石缝中,被几个石块分隔成九个大小不等的洞。最具神秘传说的是绣花洞,它曲径通幽,深不见底,相传“九山王”王肖武的妹妹曾在洞中绣过花。
紧靠绣花洞,有一大一小的两尊石柱,顶天立地,酷似两位大将军,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有人把它们称作“将军石”。这两座石柱,当地人称其为“拴马橛子”。相传王肖武占山为王时,他的马爬不了陡峭的山路,于是就把马拴在这两尊石柱上,因此得名。石柱后面凿出了一级级台阶,拾级而上,可直通崮顶。途中驻足,两旁寨门的石窝依稀可见。
登上崮顶,豁然开朗,极目远眺,顿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脚下群山,绵延横亘,万树葱茏,错落有致。许家崖水库,碧波荡漾。231省道,慵懒地伸向远方,山间小路蜿蜒前行,山水相依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脚下的崮顶,杂草丛生,碎石遍地,间杂残垣瓦砾。南侧有一较大的屋框,前面是空旷平整的石面,相传这里是之前山大王们的“聚义厅”。不远处,有石人一尊,人称“石婆婆”。流传有“石人对石人,石人底下有金银”的说法。这山顶的西南侧有一个很大的石臼,石臼内壁有一圈圈水蚀的痕迹,石臼不远处有一个弧形的石槽,山顶东侧同样也有一个大石臼和石槽,只是石砣子早已不见了踪影。山顶的最西北,有一最高的凸起,那里有一巨石,刻有“汪崖”二字,据说雕刻二字是源于一笔财宝,留有“上下一笔财,不在明崖在汪崖,不在汪崖在光崖”之传说,据说当年王肖武掠夺而来的财宝就埋葬在此。
让柱子崮扬名的是曾在山上暂住两个人。一个是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的首领王肖武,一个是军阀混战时代的“混世魔王刘黑七”。
王俊(?——1652年)又名王钜,字小吾,又名肖武。费县梁邱人,祖籍兰陵,后迁居魏庄乡吴家庄。1642年聚众起义,后占据大片地区,实力迅速壮大被推为“九山王”,清兵入关后率部转而抗清,坚持斗争11年。1652年清军将其大本营柱子山围住。清军在柱子山下设两个军营,一个在归仁庄南,称南营,另一个在山西边的山湾里,称武家营。被围数月之后,王肖武于一个风雪之夜倒穿草鞋,从南寨门逃至海清崮,继而逃至“没妻崮”。“没妻崮”就是因王肖武落荒而逃,妻离子散而得名。
刘桂堂,绰号“刘黑七”,人称“混世魔王”。1892年出生于费县郭泉村(今属平邑县)。刘黑七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且手段残忍,为害山东、河南、江苏、东北等地。他先投靠各地军阀,后又投靠日军,曾被日军任命为“皇协军前进总司令”,疯狂进攻抗日根据地,其残暴比日本侵略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共鲁南军区多次围歼都被他逃脱。1943年9月,刘率残部窜至柱子山地区,妄图凭险固守。当时的中共山东局书记、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发来指示:务必全歼匪徒,不能再让刘匪本人逃掉。1949年(农历十月十八)21时30分,几路部队同时发动进攻。刘黑七见大势已去,带两个随从翻出围墙,向柱子山逃去,被八路军18岁的战士何荣贵击毙。
如今的柱子山周边已是一望无际的红丹脆枣。枣树依山傍水,光照充足,特殊的土壤,造就了枣的特质。这里的枣子果核极小,肉质酥脆,浓甜多汁,口味甘醇,绿色无公害。已取得了有机产品质量认证,成为当地人们增收致富的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