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没文凭却誉为三百年一遇的大师,非书法家,字却美得心醉

陈寅恪是教授的教授,也被誉为三百年一遇的大师,他不是书法家,字却美得让人心碎。名利在他眼中如过眼烟云,不值一提。奈何小人当道,他用生命演绎那个时代文人的铁骨铮铮。

出身书香门第 经受良好教育陈寅恪,字鹤寿,中国文学史上一代传奇人物,是一个集诗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于一身的旷世奇才。189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名门世家,祖父是大名鼎鼎的陈宝箴,曾被曾国藩誉为“海内奇士”,深受清政府重用。父亲陈三立更是著名的“清末四公子”之一,举世闻名的爱国诗人。基因优良的陈寅恪自小耳濡目染,沉浸在四书五经中,陈寅恪的天资过人,学习能力极强,家人对陈寅恪的教育尤为看重。

1900年,祖父陈宝箴与父亲陈三立积极响应戊戌变法,想要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然而没料到变法失败,两人也是被秋后算账,先后革去官职,祖父也因此去世了。祖父陈宝箴去世之后,陈三立为躲避风头,举家搬迁到江苏金陵。尚还有报国之志的陈三立开办了思益学堂,并请来一众思想进步的国学大师,既教授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也传播一些进步思想。陈寅恪的父亲对陈寅恪要求严格,一直让他致力于国学典籍的学习。陈寅恪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出口成章,他不仅仅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不拘泥于封建,思想先进。1902年,年仅13岁的陈寅恪就被父亲送到了日本留学,也开始正式接触国外的先进思想。而正是在日本,陈寅恪结识了来自浙江绍兴的周树人,即鲁迅,两人关系极好,惺惺相惜。

十几年漂泊 学识渊博此后的十几年间,陈寅恪先后求学于德国、法国、瑞士、美国等等,而在这一过程中,陈寅恪不拘泥于某一学科,而是各个学科都有涉足,十几年的积累让他在各个领域都造诣颇深。而在这十几年间的颠沛流离中,陈寅恪先后自学了十几个国家的语言,精通22种语言,感受美国国家不同的文化思想以及人文历史。但是陈寅恪虽然知识渊博,但是却没有主动去考取任何大学的文凭,文凭在他眼中不过是一张废纸。陈寅恪1925年回国,当时的他已经声名远扬。恰逢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清清华校长曹云祥想要找四位国学大师来任教,当时已经找到了国学大家王国维、戊戌变法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汉语言学大家赵元任为国学院教授,最后一个导师的人选迟迟没有着落。当时国内名气最大的学者就是梁启超了,他主动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了陈寅恪来做清华大学国学院的教授,而曹云祥听说陈寅恪没有文凭也没有著作,与其他三位国学大师差距实在是太大,就想要拒绝。没想到惹得梁启超大怒,说到:“我的所有著作加起来还没有陈先生笔下的寥寥几百字有价值。”听闻此话,曹云祥大为惊讶,便同意了聘用陈寅恪为清华国学院教授。而当时清华大学的国学研究院主任是吴宓,与陈寅恪早在1919年就在哈佛大学相识,当时的陈寅恪就靠着博古通今的文化底蕴令吴宓折服,曾经称赞陈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走上讲台 名满北平而陈寅恪走上讲台的第一节课就让学生们十分震撼,他不仅仅精通中国古文历史,对世界各国的文化历史也是了如指掌。长时间的漂泊求学经历也让陈寅恪对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讲课的时候,他旁征博引,并穿插着自己的独到见解,让一众学生痴迷不已。至此,陈寅恪很快就名满北平,这个没有一个文凭的教授硬生生凭借着自己的知识让无数学子折服,他的课堂常常人满为患,很多其他学校的人也都前来旁听。

不仅仅是学生,很多教授也被陈寅恪的博闻强识所折服,在他的课堂上就经常能看到认真听讲的朱自清、吴宓、梁启超等知名教授,所以,陈寅恪被誉为“教授的教授”。随后,应北京大学的邀请,陈寅恪在北京大学也兼课,在北京大学的每一节课堂也是人满为患,盛况空前。陈寅恪讲课最令人称赞的就是不拘泥于课堂内容,各类国内外诗文名句更是信口拈来,并能够准确道出出处,在征引各类史料的时候,也能分毫不差的说出事件相关时间以及背景,令人称奇。1930年,陈寅恪被升任为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清华大学如此重用,足以看出陈寅恪的学问知识之深。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如此评价陈寅恪:“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鲜为人知的是,陈寅恪除了学识渊博之外,书法造诣也很高,他不是书法家,字却美得让人心碎。从陈寅恪的诗稿手札中不难看出,他肯定是经受过专业的书法训练,笔迹清秀,受唐碑的影响较多。字如其人的说法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的字清秀而不失风骨,他虽不是书法家,但其字却有独特的韵味。

铁骨铮铮陈寅恪陈寅恪作为一介文人,铁骨铮铮,从不受嗟来之食。日本占领香港的时候,恰好当时的陈寅恪在香港治疗眼疾,当时就有很多日本学者专门给日本司令部写信,嘱咐他们万万不可为难这位旷世奇才,要对他多加照顾。日本司令部听闻了陈寅恪的事迹,十分惊奇,也对这位才子极为尊重。当时的军官听闻陈寅恪在香港生活比较困难,就下令让部队搬了很多面粉去陈寅恪的家里。而陈寅恪又怎能接受敌寇的馈赠?即使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但是他还是严词拒绝了日本司令部的好意。解放战争期间,委员长对陈寅恪也是极为看重,多次想要拉拢陈寅恪都被拒绝。而在国民政府战败之后,仓皇逃窜的委员长仍旧不忘陈寅恪,想要将他带离大陆,甚至亲自登门拜访,但是陈寅恪始终不为所动。

在十年动荡期间,陈寅恪也因为自己的铁骨铮铮吃尽了苦头,在解放战争胜利之后,当时臭名昭著的康生已经是位高权重了,康生为人狂妄自大,但是对陈寅恪却十分敬佩,多次亲自到陈寅恪家中拜访。陈寅恪听闻了康生的所作所为,对其十分厌恶,非但没有见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讽刺他。心胸狭小的康生便怀恨在心,之后他就利用手中的权力让陈寅恪花费了数年写就的著作《论再生缘》无法出版,陈寅恪家中珍藏一生的文史稿件也都洗劫一空,同时也让陈寅恪经历了非人的待遇,晚年生活惨不忍睹,但陈寅恪却从未后悔。

陈寅恪此生没有半张文凭,却被誉为三百年一遇的大师。不是书法家,字却美得让人心碎。对旷世奇才陈寅恪,笔者有以下看法:其一,陈寅恪终其一生沉浸在学术中,为当时的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国之精英,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淡泊名利,铁骨铮铮,为国家学术而奉献终生。陈寅恪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陈寅恪的历史地位直到现在也无人可以撼动,其二,陈寅恪的精彩人生无法复制,文凭还是每一个人应该努力争取的东西。当今社会,文凭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文凭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无可取代的敲门砖,也是每个人努力学习十几载的见证,我们理应重视文凭。当今社会,急功近利是无时无刻不在奏响的社会主旋律,很多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已经扭曲,对名利趋之若鹜,对文化学习不屑一顾,时代的进步不应该是这样的结果。知识永远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新时代的年轻人们应该沉下心来,多多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用自己手中的知识铺就通往辉煌的人生大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