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司马迁亲人后裔之谜
时间:2011-05-18 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吉春 |
一、司马迁妻子杨氏
关于司马迁妻子的史料,在司马迁的《史记》、《报任安书》和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中没有涉及,仅见于《盐铁论·周秦篇》的议论:
“今无行之人,一旦下蚕室,创未愈,宿卫人主,出入宫殿,得由受奉禄,食太官享赐,身以尊荣,妻子获其饶。”
从《汉书·司马迁传》记载“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的话来对照,《盐铁论》中的上述贬议之词,证明了两个人的存在:“无行之人”指司马迁而言;“妻子获其饶”乃指司马迁的妻子。
司马迁一生中经历了“耕牧河山之阳”、“仕为郎中”、“为太史令”、“下蚕室”、“尊宠任职”等阶段,想必他的妻子跟随其终生,与司马迁同甘苦、共患难的。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她的事迹,但可以说她是一位勤劳善良、忠贞不二的“贤内助”。
据太史故里的传说,司马迁的妻子姓杨,是今韩城市芝川镇人。她是在司马书院给司马迁当过老师的杨鼎的孙女。她从小聪明美丽,知书达礼。她嫁给司马迁后,随夫进京,是司马迁的终生伴侣。
二、司马迁的女儿杨夫人
司马迁的女儿,确实是一个有卓识的女人。据《同州府志·列女传》记载:“杨夫人者,汉太史司马迁女,丞相安平侯杨敞之妻也。汉昭帝崩,昌邑王贺即位,淫乱。大将军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贺更立帝。议已定,使大司农田延年报敞。敞惊愕不知所言,汗出浃背,徒曰唯而已。延年出更衣。邃从东厢谓敞曰:'此国之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九卿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犹豫无决,先事诛矣’!延年从更衣还,敞夫人与延年参语,许诺,请奉大将军教令,其废昌邑王,立宣帝。居月余,敞毙,益封三千五百户。君子谓夫人可谓知事之机者矣”。杨夫人还是保藏父亲司马迁《史记》的重要人物,又是教育杨恽成才,促成其儿子宣布《史记》的有功之女性。
三、司马迁的外孙杨恽
据《汉书·杨敞传》载:“敞子忠,忠弟恽,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侏儒。”王国维云:“《史记》一书,传播最早,《汉书本传》,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杨恽自幼勤学,喜欢阅读外祖的《史记》,并把它广为传播,在宣帝时,他揭发霍光子孙谋反有功,当上中郎将,被封为平通侯。杨恽说话象司马迁那样正直,得罪了太仆戴乐长,被免官,后来,他给孙会宗写信,发泄怨言,宣帝大怒,下命将他腰折。
《同州府志·列女传》有记载:“随清娱,汉太史令司马迁侍妾也。其名不见于汉人记载。至唐永徽二年同州刺史褚遂良,始为志墓之文。盖其鬼夜见褚公自陈生平,乞一言以传于世也。”现存司马迁祠的一块碑上刻有《故汉太史司马公侍妾随清娱墓志铭》,全文是:“永徽二年九月,余判同州道,夜静坐于西庭,若有若无,犹梦犹醒,见一女子高髻盛妆,泣谓余曰:妾,太史司马迁之侍妾也,赵之平原人,姓随名清娱,年十七事迁,同游名山大川,携妾于此,会迁有事去京,妾缟居于同,后迁故,妾亦忧伤寻故,葬于长乐寺之西。天帝悯妾未尽天年,遂司此土,代异时移,谁为我知?血食何所?君亦将主其地,不揣人神之隔,乞一言铭墓,以垂不朽。余感寤铭之曰:嗟尔淑女,不世之姿,事彼君子,弗终厥志,百千亿年,血食于斯。”
铭文下边,还有“顺治乙亥六月三日”、“知合阳县事徐起霖谨识”的碑文。文曰:
“余藏古帖中有褚河南《汉太史公侍妾随清娱墓志铭》甚详,笔更铭迈。虽鬼神之事,君子不深信,但太史公更不必以妾博重,奚俟后人缘饰,即褚河南地岂无稽者哉!及过韩原展谒太史公祠,孤冢巍然,贞姬墓且隔百七十里许,有一字慰芳魂于地下者,因汉千古文人,必副一时慧眼。清娱能识河南于死后,不能随太史公于生前,所谓值得一死。惜嘒彼小星,未偕连理一枝耳!爰检旧帖,摹勒墓侧,俾徘徊吊古者,同发一慨云。”
《同州府志·列女传》评论说:“随清娱,汉太史公司马迁侍妾也。其名不见于汉人记载。至唐永徽二年同州刺史褚遂良,始为志墓之文。盖其鬼夜见褚公自陈生平,乞一言以传于世也。夫以一尤死女子,冥地下一千余年而不甘湮没,见灵褚公,则其生前之好奇而不同于俗女子者,已可概见矣。奇人如司马公,固宜有奇女子以为之侍也。古今贤才女子,姓名不著于故书雅记,俾抱憾九原,血食无所者,岂少也哉。褚公正人,其言当非荒唐。”
清嘉庆《韩城县志》记录了吴镇的《太史公侍妾随清娱歌》。歌曰:“司马太史雄千古,续貂犹待先生补,咄咄侍妾亦不羁,幽魂又达河南褚。清娱随氏平原人,十七事夫游处处,香销马足玉埋尘,留滞同州化为土。长乐亭西春复秋,凄凄夜月连风雨,薄命曾蒙上帝知,残形敢怨才郎腐。褚公信非妄语人,感梦作铭大怜汝,将毋笔墨有光华,化作小星嘒三五。忆昔史公下蚕室,往往时出幽愤语,伯夷饿死颜渊穷,是耶非耶天无主。岂知冥然更怜才,尚有娉婷血食所,祗恨刻画伊家人,大似班门弄斤斧。梁山弈弈河水深,慧业文人杰可数,安得招魂起夫君,编为千秋传列女。“
五、司马迁的儿子司马临、司马观。
翟世琪《重修太史庙记》云:“康熙八年,众为太史公庙会,适有华山方外士自言知其详,谓史公有二子,长临,字与仲;次观,字何求。史通子,临之孙也。”
从《汉书》载“求封迁后,为史通子”和《西京杂记》云“不复用其子孙”的话来看,王国维所定“史公有后”的评论是正确的。但司马迁的儿子是否就叫司马临、司马观?汉代并没有载明。是忘记了?还是无功不记?无从知道。唐宋之时,也未注及。到了清代,康熙时翟世琪引用华山方外士来说明司马迁的儿子临、观、并有字。嘉庆时,徐村司马迁后裔的碑文上也刻有“生临,观”等语。
司马临、司马观是否真为司马迁的两个儿子?无法再去查实。既然汉代史书记载司马迁有后,而且册封,那么就沿用司马故里的碑文记载,不是不可以的。
六、司马迁的后裔——司、马、同、冯四姓。
《汉书·司马迁传》云:“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应劭曰:“以迁世为史官,通于古今也。”李奇曰:“史通国子爵也。”
清康熙《韩城县续志》卷六人物志《太史公传》载:“王莽时,封迁后为史通子。”
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云:“史公子姓无考,《汉书》本传,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是史公有后也。”
《西京杂记》六载:“李陵降匈奴,下迁蚕室,有怨言。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不复用其子孙。”
翟世琪《重修太史庙记》云:“康熙八年,众为太史公庙会,适有华山方外士,自言知其详,谓史公有二子,长临,字与仲;次观,字何求。史通子,临之孙也。莽为安汉公,封史通,史通辟莽乱,偕逢明居嵩阳,寻迁南阳,司马徽正临嫡派,今子孙或在洛阳,司姓,或在襄阳,马姓。观之八世孙为懿,传帝十五叶,辟刘宋之祸,去司反高门。又有女为杨敞夫人,敞后坚,传帝二世。前五代终始皆子长之裔也。而观裔司马君实,与临裔司马徽,皆别有其不朽,以德不以位。又云宋仁宗时,赠太史公谥曰文,今兵火遗失。据此则天子报子长与后代之尊崇子长,可谓极盛,然皆不见经传,历查无据,故余叙太史公世家,不敢入谥。”
“至福之所被,莫德为先;至德之所章,唯世为美。太史公《史记》本纪之后,即载世家。虽亦有世家之德载诸列传者,此类相通,昭然可断矣。世家有三:一世爵,一世官,一世布衣,布衣无待于外,而世家为学者所宗唯孔氏。常有之官爵则远近无常,待人而显,如颜、曾、思、孟之诪,皆待于远者矣。夫《易》之至近者□,而至远者互经之□,《春秋》之至近者。事而至远者,互经之事,□事之相经,先不自经,不能经后,不能经先,不能自经。匹夫经至德,常三经,而后德纯焉。圣人之世,所以有近不能无远也。近者已至,远者未至而必至,未至故纪实以慎,其名必至,乃比美德以彰其类。故世家而齐列传之才,则断在列传也;列传而赋世家之德,则断在世家也。四氏未为世家,故齐之于弟子列传,未为世家而必为世家,故断之以孔子世家。《易》曰:'知来者逆。《史记》其逆数乎?《史记》既以孔子类四氏,断□曰:仲尼弟子又以四氏类。太史公断之曰:正易法《春秋》,本诗、书、礼、乐,故知四氏则知太史公以类而推,皆列传之世家也。故四氏、马之世家,不在《史记》也,而掭之与《史记》无以异。按太史、夫子子孙不登于自序,而孟坚之传详之传载。《报任少卿书》略及妻子,又曰司马卒后稍出。宣帝时,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由是观之,司马世家于孝平时已大显矣。李奇注:史通,国名。子,爵也。应劭注谓:其世为史官,通于古今。故名其国曰'史通’,是不以列爵于五等也乎?当是时,周公之后姬就仅封褒;鲁之宣尼公之后孙钧,亦仅封'褒成子’;'史通子’列国鼎足而封,岂非扬名于世显父母以成至孝者哉?莽封四代,在元始五年之后一年,而其志谓褒鲁、褒成已前定焉。夫子为同爵,封应同时,非前定则莽封,前定则汉封非莽封也,封非王莽所得而专故也。非王莽所得而累,此司马之近显于汉者一世家也。颜、曾、思、孟之后各得以博士,世其官□,皇清石文重道,又以朱晦庵遗胤世同四氏之官,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凡有大教化于人者,子孙未尝不章,夫子之子孙固与五子之裔同施万世,此司马之远期于天者,仍有一世家也。故窃以为易非辞也,辞则系之矣。自序非世家也,世家则系之也。顾史通支胄久缺表章,世远言湮,求不易得,则尝复察序文,高门司马岂非他于属可以相淆者哉?自司马入秦,错孙靳,靳孙昌,昌生无泽,无泽生喜,喜生谈,谈生迁,盖九世皆一子,于何知明?《报任安书》云:'早失二亲,无兄弟之亲。’以是知有子曰迁,不他及之,为单传也。迁不他及为单传,以是知错、靳、昌、泽、喜、谈并不他及之,并为单传也。夫既一家之外,别无司马,则其高门故里凡司马姓者,不论众寡确为太史夫之子姓何疑哉?《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言天道有常,非年代久远所能变矣。由元始而来至于今二千有余年,从故里询苗裔有马无司马焉,所谓如晦矣。而有高城里民马景益追念本原,禀求奉祀,其辞曰:景益世居高门村,近村四祖冢昌、毋泽、喜、谈,通族拜扫,唯独太史公祖冢远在芝川南原,委僧道主持,实属渎亵。景益今愿以后裔移居冢旁,恪供祀事,惟县听许。于康熙七年八月二十一日具呈,而随有通痒生杨辉裕、张毓衮、徐含章、孙佑国、杨辉祖等;并欲追崇先贤,且呈公保。其辞曰:'从来大孝光及前人,盛德泽流后裔,恭睹有汉太史令司马迁,学继获麟之传,道统悠赖,是非之正,班范未窥,今祭祀杳无,书香子孙夷于氓隶,非所以光昭令德,贤裔马景益,实维远孙,固因先世年远去'司’,今加'司’复归,恳祈申文督学,请准奉祀生员,祀典有光,人心大快。于同月廿七日具呈。呜呼!天祚子长,岂不同其不已者乎?当是时,青翟生出补韩城,况已倡修祠墓墙垣,即睹前情,申达学使,请奉祀生员,不许,请一字之褒以识之。使者乃详问景益后,太史何谱志'马’?去'司’何×时?盖其慎也。诸生曰:马景益太史公后人,世居本县之高城里。高城里者,太史公自序之高门也。马即司马,地城可证。去'司’年代颇久,而其家尚有十七世祖马延实遗言,子孙侍奉勿敢失。其言曰:晋元熙元年,此地属夏,而朝夕不可为常主。值刘宋剪晋司马,本境异域,凡司马皆改为马。吾远祖不敢以夏为恃,亦改马。记此,盖司马改马,其时其事并有确据如此。翟生曰:有序一姓三族卬、喜、错,晋卬族也。后史司马子孙如司马池,皆卬族,未尝改焉。司马君实,夏县人,地近夏阳,文章一派,当系错族,无祖传改祖之说。避宋去'司’,此何以称马?夫事之信于言者,不若信于心者也。山东淄川县为公孙弘故里,县南二里公孙庄见在,而其族乃去'公’为孙姓。又颜神镇夏侯家自知为夏侯而去'侯’为夏姓,从省而已矣。司马毋亦是乎?自序称司马入少梁,今里名东少梁、西少梁,又称司马葬高门,今里名高城里,村名高门村,以地徵人,斯无为避'宋’矣□。要之以求无伪,事期有成,加正史之所无,裒马氏之有,总属造作,岂谓'阙如’哉?因其忌加看后□使者,使者即以己姓名吕氏和锺,题'太史后裔’四字,生亦题'太史公世家’五字,并悬景益新居。盖自是而史通子之苗裔章章可考焉。是时,太史公墓方圆里许,柏树丛生,人曰柏非丛里物也。自康熙六年蓊然而起,或祠重新之兆。翟生曰:气之不相属者,不能相感,马氏将追崇远祖而嘉瑞先臻,岂以一气之所感哉?夫木者物之有本者也,柏者物之不变者也,吾以一气之文章,似君实为子思子,以一气之瑞应拟景益于四氏不诬矣。又按墓用砖砌如塔,左懋弟碑云:昔不知何年墓土开,人见柏根悬棺,因以砖封焉。大哉柏乎!既能防山陵之变,又能诱子孙之衷,司马子之柏,犹孔子之桧也。以此观之,圣人诚不也。陵圣人启佑殷勤,亦欲此苗裔之远而弥章耳!非必奉祀生员也。按奉祀生员之□禁,因事而设,而奉祠初无禁。先是春秋祠祭,有司主人:又有绅衿公祭,绅衿主祭之;至是而后自有其祭,后裔主之,子子孙孙,绍显勿替。想祯祥之嘉集,守教戒于无疆,此又有一布衣世家矣。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以时习礼其家,岂有大异于斯者哉?难者曰:太史公之德比于孔子弟子而子爵,非四氏所有何也?曰:四氏附孔子,太史公不得附孔子,追崇所以迟也。求然后得之,故行谊不少,概见夫子女归于杨敞,行谊甚卓,《敞传》曰:'大将军霍光将劾昌邑,议既定,使大司农田延年报丞相敞,丞相警惧汗洽,皆不知所言。延年起至更衣,夫人遽从东厢谓敞曰:'此国家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策,使九卿来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先事诛矣。’延年还,夫人与延年参与许诺,请奉大将军教令,后乃以定策益封焉。非夫人岂但不益封而已矣。夫人明于事,有大智,岂非父风哉?用能有忠,恽两令子负荷家声,而发明太史夫子遗文,皆仲子恽之力。夫人曾孙□为'关西夫子,震。祀后裔今或在华阴,或在韩城。在韩城者即诸子杨辉裕、杨辉祖呈保贤裔供祀者也。夫子之文在汉有平通侯恽为之宣布,夫子之世在清有诸生辉裕、辉祖为之表章。平通侯为夫之子,则犹之夫人也,而杨生为震之裔,震为夫人裔,则犹之夫人也。夫人之泽世垂二千年不衰,毋乃以文风世翼其宗也乎?平通侯为其门第一君,实则子思子幼及颜子乎?宜可作子幼子,主表平通存夫人,明夫子遗胤,不独著于司马焉。虽然天既为司马及于杨矣,而议李陵、废昌邑、发霍显,又何其同功不同用也?说在仪封人矣,仪封人之窥圣人,犹于人而徵于天,天生道必生,至圣必生学圣人者以辅之,或用之以时,或用之万世。贵有亲属,非'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承易《春秋》之徵者,孰能明之哉?
《太史公世家考》这一碑文,长约三千字。全篇可分为四部分:一是对司马迁世家的辨证;二是对司马迁世系胪×列;三是奉祀生员沿革;四是姓易为马之后家谱及华阴杨姓迁韩关系考。翟世琪的这一碑文,采取推理与问事的笔法,详细地记述了司马迁后代易姓的来龙去脉,慎重地加以肯定。因此,这块碑文,据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司马迁后代迷离的情况下,尤应重视。
据说,高门村现在没有马姓。而华池村有马姓。华池村司马迁研究小组写有《探索司马迁的具体生地》一文,收入韩城市司马迁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选辑》中。文中说:“我村马姓都住在'司马书院’周围。以上情况都意味着我村马姓是司马迁的后代,也说明司马氏居华池。现在马姓的家谱全部被毁,祖祠只留少部分,马姓是否是司马迁的后代,需进一步考证”。
冯、同后裔。今嵬东乡徐村,多为冯、同两姓。冯姓祠堂今已不存。同姓祠堂尚有两座,一座大门额题“汉太史□裔”四字,另一座大门额题“汉太史遗祠”五字。该村冯、同两姓自称为司马迁后裔。同姓祖茔原有清嘉庆二十二年勒的石碑。碑文云:“维兹同族,世传司马。初序天地,系出重黎。至周失官,尝典史笔。去周适晋,分散他乡。错在秦朝,夏阳居处。喜及后代,高门成茔。官太史者谈,作《史记》者子长。葬史坡而山明水秀,生临、观而子孝孙贤。史通因避莽乱,隐居嵩阳,徵为长门嫡孙,改姓同氏,返归故里,徙居徐村。坟墓先茔,不能悉志。自茂至杰,略表所知。”
笔者在1985年11月27日到徐村寻遗访古,徐村司马迁研究小组组长同永令介绍了如下史实:
在徐村北边“法王宫行”石碑楼旁,西边沟内为“龙门书院”遗址;坡上原有献殿三间,“跑台子戏”就是由村中同冯老遗祠的九郎庙两台戏跑到这儿唱的,用竹杆、勾子搭台子,天明以前走掉,戏台朝东。献殿遗址东边硷畔有一块地为司马迁的“真骨坟”,坟上有四抱粗的古柏,“文化革命”中伐掉了,坟也平了。真骨坟隔路的东北边,是“同居寨”,土墙可见,这是司马迁后裔从高门的龙门寨搬来最早居住的地方。“龙门寨”迁到“同居寨”还有块石碑为证,碑子在同旺乾家内。这儿叫“老牛坡”,地形象“凤凰单展翅”。“爻盒”上刻有“同一户”,“冯一户”字样,是元代的东西。屋砖头上刻有“大金修定五年”字样。徐村中间的老池边,立一石碑,是《重修水池碑记》(清同治元年),碑文中有“龙门书院施银壹钱肆分”,“冯钊”(徐村始祖),“杰”(四世祖)等字样。该村东头有座祠堂,门额题“汉太史裔”,为嘉庆三年。村东地里,原有“松树陵”,树很大,呈白色。树下有陵。相传此白松是司马氏改姓同后的二世祖从华山上用水罐提回来栽植的。村中的“汉太史遗祠”,现为徐村小学和村委会驻地。小学门前,有“风追司马”洞门(已用砖砌)。祠门南侧的围墙上,钳有一块石碑,是“大清嘉庆二十二年十二月”刻的,碑文中有“至司马徽改姓同冯”字样。司马徽即水镜先生,是诸葛亮的老师。遗祠的庙内,供着两个木牌位,一块为冯姓始祖“冯庆”(长门),另一块为同姓始祖“同茂”(次门)。又有两尊彩塑司马迁像,与芝川司马迁祠的彩塑像一样。冯、同两姓不婚。祭祖时冯姓不到,不能开祭。
现将徐村司马迁祭祀委员会,徐村司马迁研究小组整理的《徐村同冯确系司马迁后裔的考证》转录如下,供学者辨证。
徐村同冯确系司马迁后裔的考证
(一)徐村的由来
徐村原名续村,据传说由南高门(司马迁故里)迁来,在古时,南高门不幸被地震陷末,受灾的家户陆续移居徐村(老牛坡下),故名续村。后人将“续”改成“徐”,即今天的徐村。
村形按旧风水说系凤凰穴,凤头朝西,凤尾朝东,凤肚恰在村中央。村的中央大巷有砖洞一个,上书“钟灵毓秀”四字。村的南北东三面环沟,地形险要。
村民按宗派分支,有六个门:长门、二门、三门、四门、五门、六门;按结社有五大社:太和社(系冯户属长门);清秦社、清平社、崇德社、崇义社。解放后编成五个生产队,共213户,1065口人。
(二)历代祭祀的活动
过去,每年逢农历二月初八(司马迁的诞日),徐村群众结队敲罗鸣鼓,上司马祠祝寿。每年清明节,前往扫墓。守墓人予以茶水招待;守墓人生活费用不足之处,由徐村予以补贴。解放后,徐村组织有祭祀委员会,承袭前人遗风。年年清明节祭祖扫墓,并在太史祠悬挂“文史祖宗”横额和对联一副以志不忘先祖之意。
(三)文字性的记载
汉太史遗祠的碑文记载:“维兹同族,世传司马,初序天地,系出重黎。至周失官,尝典史笔,去周适晋,分散它乡。错在秦朝,夏阳居住,喜及后代,高门成茔。官太史者名谈,作史记者子长,葬史坡而山明水秀,生临观而子圣孙贤。史通因避莽乱,隐居嵩阳,徽为长门嫡孙,改姓同氏返回故里,徙居徐村。坟墓先茔虽不能悉志……。”冯氏家庙原有一碑,其文与此碑大同小异,该碑已遗末。
汉太史遗祠,约大明时建立,清末时重修,庭内主楼联语:
史笔壮山河英灵万代
拳忠贯日月姐亘千秋横额德垂后裔
庭外大门柱联语
族聚韩原枕山带河一片地脉先业
姓分司马绍开永德万卷书香启后昆
庭外墙联语
芝水溯渊源承先启后敢忘司马明禋
梁东绵似续入则力田莫负黄能世业
六门祠堂墙联语
芝水衍流长学问渊源悉本太史一派
嵬山昭气秀经论峻峙远追司马双峰
五门祠堂门上横额
汉太史裔
“风追司马”“山迥水绕”砖刻匾额
徐村的古八景
西北凤凰,东南蛟龙,乾有古柏,东栽白松。
文学宫陵,楼台回声,太史遗祠,池塘清平。
徐村的明八景
东南蛟龙戏芝水,西北凤凰入山眼,
太史家庙建村南,法王古柏高悬天,
晋侯古庙镇中央,楼台白松千里照。
徐村的暗八景
法王行官祭祖庙,太史墓冢庙北郊,
晋侯庙坐汉武王,太史家庙午门旁,
舞台本是玉玺印,文史笔架是照墙,
清明跑台祭列祖,千年白松把孝守。
(四)徐村特有的跑台戏
“徐村有些年老人,至今还记得该村坡上法王庙的北边,有一个坟,曾有人怀疑那是司马迁的真骨坟。”这是《韩城文艺》82年3期《司马迁后裔的地方传说》一文中的话。至于是不是真骨坟,我认为有可能,还需要鉴定。我想,如果今后考古发掘了徐村司马迁的真骨墓,那才是天大的幸事。
村的西北角有法王行宫,居高临下,庙前有龙门书院,庙后有司马迁墓冢。村的中央有晋侯庙(九郎庙),神座的背后有雕塑靠山,绘有汉武帝及宫女的像,并绘有司马谈像和一蓬发垢面伏案刻画的人像(司马迁受刑著史记)。每年清明节,子孙借敬神来祭祖。这就是历来村中流行的一句谚语:“名为五社把神敬,实则子孙祭祖先。”法王庙有一付对联可以说明此事,联曰:
真假真假真真假真假分不清
错隐错隐错错隐错隐辩不明 横额:宫刑王法
为什么要跑台?在法王庙唱了一会儿,突然间演员和群众抬上所有的东西全部跑到晋侯庙去唱。这种作法寓意是象征汉武帝派钦差前来司马迁故里搜查史记,家人闻讯,为避死求生,扶老携幼,挑筐提包向外地潜逃之意。
(五)附记文物考证
九郎庙创建记年碑大金兴定五年文革时毁坏
焦盆大元秦定三年今存
龙门书院同治元年有碑记
同户世系碑嘉庆廿年今存
汉太史遗祠约明时建今存
跑台戏锦锻横额咸丰八年崇德社置今存
这篇粗陋的村史,是我们根据传说和文物编写的,其中错误在所难免,请批评指正。
徐村司马迁祭祀委员会徐村司马迁研究小组
一九八八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