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周刊》 | 贝浩登 《橘色频道》 — 泽维尔·维扬、加藤泉

地址/时间:

贝浩登 PERROTIN

上海市黄浦区虎丘路27号3楼

周二 - 周六 11am - 7pm

展览介绍

贝浩登(上海)荣幸宣布呈现泽维尔·维扬个展“橘色频道”(Channel Orange),这也是艺术家在中国的个人首秀,展览将呈现艺术家近期代表性创作领域中的数件新作:人形与动物雕塑、动态雕塑及“Rays”系列装置,试图为观者完整呈现其创作发展面貌。

关于艺术家

泽维尔·维扬 XAVIER VEILHAN

1963 年出生于法国里昂,目前工作生活在巴黎。曾先后就读于法国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1982-1983),柏林艺术学院及蓬皮杜艺术中心高等造型艺术学院(1989-1990)。

自80年代起,他在正规的古典主义和高科技之间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以多元形状重塑雕像。与此同时,他对研究不断进化的展示空间有着长期的兴趣。在其作品中,参观者常常演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被邀请进艺术家所创造的情境中阅览。他在公共空间中的许多作品都遵循着这一原则。

他还定期与一些音乐人合作以拓展他的艺术研究,例如SébastienTellier、空气乐队,和法国先锋作曲家Eliane Radigue等。维扬广泛参与公共空间项目,他的作品出现在法国众多城市的景观中。

泽维尔的作品曾于全球诸多知名机构展出,包括他在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将法国馆改造成了《威尼斯工作室》、凡尔赛宫、蓬皮杜艺术中心、斯特拉斯堡现代与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及日内瓦现代与当代艺术博物馆等。

泽维尔反复向现代性的发明者和发明成果致敬,在这一特殊的时期内,纯艺术带有的跨学科属性为艺术向当代世界更深的探索创造了机会。

关于“橘色频道“ 

正如一个真实的雕塑景观,具有在同一视野上的多重视角,这些集合将我们的目光转向多个方向,最终落在橘色的《Manfredi》与《Mobile n°5》上。泽维尔·维扬对于颜色的选择出于审美,但总是与具体语境相关,无论是作品本身或是它所处的物理空间。

泽维尔·维扬《Manfredi》2019.

不锈钢、聚氨酯颜料. 160 x 142 x 72 cm.

贝浩登(上海)现场拍摄

展览名“橘色频道”意在向弗兰克·奥申(Frank Ocean)致敬。这是其首张专辑的名称,指的是“联觉”(指人们通过感官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体验事物的状态的,例如以声音的方式体验颜色,或是以空间中的位置感知数字),而橘色则是他在某个夏天第一次坠入爱河时看到的颜色。

对于泽维尔·维扬来说,展览中贯穿着对橘色的使用,尤其是他在三件材料不同的作品中使用了大致相同的颜色:动态雕塑、大型半身像和双颈吉他。这种音乐感显然是展览的基础,甚至可以联系到浅浮雕肖像作品,例如《Tony》似乎让人想起弗兰克·奥申。但这并非是一个说明性的标题。相反,它讲述了一个与此次展览相关的故事。

泽维尔·维扬《Tony》2019.

桦木胶合板. 75 x 65 x 21 cm.

贝浩登(上海)现场拍摄

“橘色频道”也让人想到一档电视或广播节目。泽维尔在作品与收音机之间感到了强烈的联系,这些抽象、飘忽的事物,观者在收听后即变得具体化。展览本身可以被解释为各种干预与音乐构成的整体,就像一个无线电频道。同时存在分歧与连续性。形状与声音相连,创造出独特的节奏。

泽维尔·维扬《Philippe Zdar》2017.

碳、聚氨酯清漆. 230 x 72 x 49 cm.

贝浩登(上海)现场拍摄

泽维尔·维扬对“橘色频道”的解释是:“我喜欢这个展览中的水平概念。我在我的射线作品、大型动态雕塑和半身像里感受到这种水平。后者,对我来说,就像站立在水中的形象。2015 年,我曾为威尼斯双年展设想过一个项目《Aqua Alta》,但最终没有实现,它的基础也是这种水平,它穿过空间,统一所有的部分。水平、测量的概念,就像动态装置中的万有引力一样吸引着我:这种控制空气中所有运动的中心引力;非常柔软,不同于结合电子的磁力 , 引力很难被注意到,它如此的隐蔽,以至于我们往往会忘记它就在那里,然而它其实掌控着世界。”

泽维尔·维扬《Lyllie》2018.

桦木胶合板、碳. 123 x 50 x 47 cm.

贝浩登(上海)现场拍摄

《Manfredi》、《Philippe Zdar》、《Lyllie》与4件浅浮雕系列作品指向展览的立足点——利用空间中身体的表现和现实的模糊性。虽然作品在规模上与实际有所差别,或是过小或是过大,但观众会有一个明确的感觉,有人在那里:我们的大脑能够感知到这个形象。同时,它们也可以被看作为组成整体的部分,作为抽象的雕塑,作为注定要被观看的对象。

泽维尔·维扬的“Mobiles”系列动态雕塑在一个整体框架内不断变化其形式,近乎于编程。我们能够想象其规模,但我们永远无法预见他会如何安排其中的动态。它们既是令人平静的对象,同样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微观世界,让人回想起某种不确定的原理,像树木的外壳那样悬挂,一种永久的形式,不断的变化

泽维尔·维扬《Mobile n°1》2018.

碳、不锈钢、亚麻、墨水、聚氨酯漆、软木.

118 x 68 x 68 cm.

贝浩登(上海)现场拍摄

泽维尔·维扬《Mobile n°4》2019(左).

金、聚氨酯树脂、清漆、聚氨酯涂料、聚酰胺、乌木、12个直径20cm的球体.

226 x 182 cm

泽维尔·维扬《Mobile n°3》2019(右).

碳、聚氨酯树脂、清漆、18个直径12cm的球体.

213 x 119 cm.

贝浩登(上海)现场拍摄

每件作品都与艺术家有着独特的联系,通过展示,它们进入了一个由态度或姿态定义的,更普遍的存在。正如观看拿破仑的肖像,他们通过姿势、服装风格甚至对作品的特定处理来代表一个时代。

展览介绍

贝浩登(上海)欣然举办日本艺术家加藤泉在中国内陆的首次画廊个展,在本次展览中,除了展出加藤泉新的绘画与雕塑作品外,同时还有他近年开始尝试的织物装置。

关于艺术家

加藤泉 IZUMI KATO

1969年出生于日本岛根县,1992年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油画系,现在东京和香港生活工作。

自2000年代起,加藤泉藉其不断创新的作品在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展览中赢得了广泛关注。2007年,他受邀参加了由罗伯特·斯托尔策展的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

加藤泉的作品迷人而神秘——带有诡谲面容的孩子、四肢发育完全的胚胎或是被固定在模糊人形中的古老灵魂。不可名状的轮廓与毫无特征的奇怪面孔来自最简单的形式与最强烈的色彩。这些普世而鲜活的形象往往带有一个椭圆形的脑袋和两只深不可测的大眼睛,只露出粗糙的鼻子和嘴巴。呈现出原始艺术的形态,它们的表情唤起图腾与万物有灵的信仰,即贯穿生命与矿物世界的精神力量。它们散发出的光环似乎阐释着生命的初始,而强烈的表现力让观者获得了对人类的认识,建立在直觉的基础上。这些神奇的生物体现着原始而普世的人类形式,它们邀请观者在观看时找到自己,就像望向镜子。

关于加藤泉个展 

加藤泉是一位一元主义式的艺术家。在《加藤泉作品集〈绘画与雕塑〉》中,他曾经如此说道:“我对人类生命的意义很感兴趣,在我看来,艺术便扎根于其中,因此我再次认为自己持续创作的行为并非没有意义。人类必定有需要艺术的时候。表面看起来是无用的东西,也会有产生作用的时候。”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在拷问人类灵魂一样,加藤泉始终在努力探寻的是人类生命的意义。

加藤泉《无题》2019. 布面油画. 80.5 x 200 cm.

摄影:冈野圭. ©2019 Izumi Kato.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他的探寻之道就是通过他的创作。他并非通过思考,或者为了说明什么问题才画,而是在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是基于身体感性进行创作的。他的创作本身就是对作品的养成,对其自身的养成,也是体认人类生命意义的过程。可以说,这是一种作为风土的创作。

加藤泉《无题》2019.

石、木、丙烯、不锈钢. 23.5 x 5.5 x 6 cm.

贝浩登(上海)现场拍摄

日本哲学家和辻哲郎认为人总是生存在某一块土地上,不管情愿与否,人都被其所在的自然环境所包围。人的肉身作为内包于自然之中、与自然环境相沟通的介质,始终在制约着人类的行为。人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回应,反作用于自然。这样的一种交互系统就是风土。人的自我发现就是在风土中完成的,而不是简单地理解“主观” 。

加藤泉的创作方式是一种典型的“在风土中发现自我”的行为。他是在与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肉体相感应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应到的信息表达出来,而作品就是他将自己客体化的结果,是他所处的某个空间里的时间变化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感应、接受、表达、回收的认知循环

加藤泉《无题》局部图2019.

软塑胶、线.

贝浩登(上海)现场拍摄

近年来,加藤泉的布面与纸本作品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用明显的线条将人形分割开来。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那种灵肉分离的状态。不过,他的绘画绝非这种状态的象征。与其说这些线条严格地将人形割裂成几个部分,不如说是强调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加藤泉作品的丰富性所在。它既反映了我们身处的现实问题,也凸显了我们本身所具有的根本状态。它不是以抽象的方式去象征现实世界。它就是现实世界本身。

加藤泉《无题》2019.

布面油画、有机玻璃木框.

133 x 60 cm.

贝浩登(上海)现场拍摄

在雕塑与织物作品中,加藤泉甚至将他的“人形”直接投放在我们生存的现实世界之中,让“他们”与我们等价的共处同一世界,接受更多的挑战,同时也获得更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点从加藤泉的展览结构中就能体会)。这一切并非主观式的自我表现,而是风土在他身上的反映。

加藤泉《无题》2018.

织物、粉彩、丙烯、刺绣、皮革、石版画、石、链条、铝条、铁.

238 x 121 cm.

贝浩登(上海)现场拍摄

[两个石头上分别画着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孩儿]

可以说,加藤泉的作品从来就不是一种孤立状态,而是与加藤泉本身的生命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与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息息相关。既是他个体感性的直接反映,也是他所处的风土经由他的身体媒介的反映。这些作品一方面从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又作为一种神秘的镜像,异常深刻地照见我们平时难以察知的某种生命状态。

因此,我们在他的作品所看到的,既是我们人类生命应该有的状态,同时也是人类生命的指引。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总是能够散发出长久而恒定的美,帮助人们在反复无常、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中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命意义。

1

END

1

新媒部:曹斯琦

关注我们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