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历史纪实】:第五次中东战争
第五次中东战争
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黎巴嫩战争,爆发于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因为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部队,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自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战争期间出现了由以色列支持的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民兵组织对巴勒斯坦难民的贝鲁特大屠杀。
这次战争是巴勒斯坦问题的延续,以色列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企图在黎巴嫩建立一个亲以政权,赶走叙利亚在黎驻军。
战争背景
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黎以战争)的起因,总体说来,仍是巴勒斯坦问题争端的继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谋求在黎巴嫩境内建立一个亲以政权,挤走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驻军。
详细介绍
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主要设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1970年,巴解总部和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由约旦进驻黎巴嫩,后来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国内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成为"国中之国",并构筑军事设施。尤其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游击队协助埃及、叙利亚部队,展开游击战,袭击以军基地、仓库和雷达站等军事设施,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以色列觉得时机已到:首先,英阿马岛战争爆发,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焦点;其次,两伊战争继续进行,两国无暇他顾,支持伊朗和支持伊拉克的阿拉伯国家存在矛盾,阿拉伯世界内部已四分五裂;第三,战争中可能支持和配合巴解的叙利亚国内形势不稳定,且巴、叙间也有矛盾;第四,可以利用黎巴嫩境内的亲以势力--基督教武装;第五,归还西奈半岛后,埃、以已达成和解,埃及不会介入战争。
即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其驻英大使遇刺为借口,悍然出兵入侵黎巴嫩,在6天之内占领了黎巴嫩四分之一的领土,攻陷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大部分基地。从6月14日开始,以色列集中兵力围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9月18日,占领了贝鲁特西区的以色列侵略军,配合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对巴勒斯坦难民营的无辜平民进行血腥屠杀,激起了世界公愤。9月19日,以色列部队不得不撤出贝鲁特西区。1983年9月3-4日,以色列玩弄部分撤军的阴谋,撤出黎巴嫩中部阿莱山区的和舒夫山地,进入贝鲁特以南沿阿瓦河一线部署,继续占领黎巴嫩南部2200平方公里的领土。1984年7月,以色列关闭它驻黎巴嫩的联络处。11月,被迫同意在联合国主持下与黎巴嫩重开撤军谈判,并放弃了要求叙利亚同时撤军的先决条件。1985年1月14日,以色列内阁通过从黎巴嫩单方面撤军的计划。4月21日,又通过决议,在同年6月1日以前,撤出在黎巴嫩的所有以色列军队,但仍在与以色列接壤的黎南部边境地区保留一个8-10公里的"安全地带",在那里支持听命于它的"南黎巴嫩军"。
各方力量
武装部队
1、巴解武装力量
巴解武装力量主要是巴解游击队,共约2.5万人(其中野战部队6000人),编为50个营,坦克300辆,装甲车300辆及各种火炮1100门。
主要兵力分布:贝鲁特西区约6000人,南部各据点共约8000人,贝卡谷地约5000人,其余部署在黎巴嫩北部。巴解游击队在黎南部有400余座仓库,储备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其它军用物资。
2、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由法国、荷兰、挪威、斐济、尼泊尔的军队组成,共7000人,驻守在黎以共同边界。
3、黎政府军和各武装力量
黎政府军共23700多人,编有1个机械化步兵旅、1个武装侦察营、9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各种装甲车辆200余辆、火炮230门。此外,还装备有"米兰"、"陶"式反坦克导弹。主要驻守在贝鲁特东区和黎西北部的部分地区。
黎国内除政府军外,还有40余支武装力量,主要有:
(1)、穆斯林派武装 什叶派、德鲁兹派、逊尼派,共有脱产武装人员20000人左右,它们与基督教长枪党对立。
(2)、哈达德民兵 一支亲以力量,约有36000人,配置在黎以边界的黎方8-10公里地带。
(3)、基督教长枪党民兵 由贝希尔.杰马耶勒领导,有40000余人,驻在贝鲁特东区,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公路以北和黎巴嫩西北部地区。
以色列军队
参战部队15个旅,10万余人,坦克1500辆,装甲车1500辆,飞机400架,舰船20余艘。
叙利亚军队
2个装甲旅、2个机械化步兵旅和1个突击营及防空部队,共计30000人。战争爆发后,又投入4个旅,使总兵力达到46000人,坦克900辆,装甲车600辆,飞机350架。
主力部队部属在贝卡谷地、杰津地区和舒夫山区。部分兵力驻在贝鲁特西区、特里波利和贝鲁特至大马士革战略公路沿线主要城镇。
战争经过
作战部署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早有预谋。自1973年 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它实际上就在考虑解除北面驻黎叙军和巴解武装的威胁问题。1981年4~7月叙以导弹危机发生后,以更是蓄谋发动侵黎战争。它为此制定了三年"总体作战计划",企图歼灭在黎的巴解武装主力及其总部,削弱驻黎叙军,扶植亲以政权。1982年6月,以色列认为入侵黎巴嫩的时机已经成熟,遂以英大使遇刺为借口,对黎发动了闪电式的入侵。根据战争进展情况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82年6月4日-13日),以色列发动全面进攻,巴解、叙军遭沉重打击,以军包围贝鲁特西区。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出动飞机空袭贝鲁特和黎南部巴解游击队基地。
1982年6月6日11时,以军出动4个旅约2万余人,经过长达5小时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备后,在武装直升机和海、空军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宽达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东三路向巴解游击队发动突然进攻。
地面部队的进攻
西路是以军的主攻方向,先后投入了5个多旅的兵力,第一梯队以两个装甲旅,有坦克和装甲车各200辆,从纳哈里亚、鲁什哈尼克拉地区出发,在纳库腊、宾特朱拜勒通过哈达德民兵和联合国部队控制区,于6日下午包围了苏尔,在空降兵和登陆部队协同下以及黎巴嫩哈达德民兵配合下发起攻城战斗,当夜进行巷战,遭到巴解游击队的顽强抵抗。第二梯队两个旅(一个装甲旅和一个机械化旅)于18时进入战斗,其中一个旅向东开进,配合中路行动;一个旅向北开进,围剿利塔尼河以南的巴解游击队。8日,以军第三梯队进入战斗,继续向北进攻,包围达穆尔,但在该市以南,距离贝鲁特仅19公里的萨阿迪亚地区遭到巴解游击队的顽强抵抗,北进受阻。9日,西路以军占领西顿、达穆尔,并以一个营的兵力在哈尔达登陆。巴解武装在从达穆尔撤退时炸毁了桥梁。10日,以军共6个旅,3.5万人,300余辆坦克,在基督教右翼民兵从北面配合下,对贝鲁特实施大包围,并轮番轰炸贝鲁特西区和南郊国际机场,以军的舰艇从海上封锁了贝鲁特。巴解大力加强贝鲁特西区的防御,并在国际机场、哈尔达地区击退以军进攻,巴解武装在达穆尔附近击毙以军前线总指挥、副总参谋长耶库蒂尔.亚当少将。11日,以军主力进抵贝鲁特国际机场附近,另一部分与叙利亚军队战斗,叙利亚为与巴解协商,在巴解处于极端困难时,按以色列的条件宣布与以停火,于当地时间12时停火生效。此后,叙、以停停打打,12日,以军继续向贝鲁特南郊巴解阵地进攻,遭到巴解武装的顽强抵抗,格林威治时间19时,以、巴停火生效。7个小时后,双方又开火。13日,以军进入贝鲁特东区,随即,以军在长枪党民兵配合下,把巴解游击队约8000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和南部。
中路为助攻方向,以军第一个梯队一个旅于6日上午从谢莫拉地区出发,越过哈尔达利,包围了沙吉夫堡,主力纳巴提亚进攻,当日下午,以军开始强攻沙吉夫堡,于7日拂晓攻克。第二梯队一个装甲旅进入战斗,在伞兵配合下围攻纳巴提亚,7日9时攻入市内,小股兵力与巴解游击队展开巷战,主力继续向北推进,当日前出至杰津地区。在东路以军配合下,攻占杰津城后,又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参加围攻扎赫拉尼和赛伊达;一路向北,进攻舒夫地区叙利亚装甲部队,在该地与叙利亚军队展开一场坦克战。叙军损失坦克150辆。9日,以军在阿因达拉附近空降。地面部队在空降兵的配合下攻占了阿因达拉,进而控制了贝鲁特--大马士革的公路。
东路为牵制方向,以军第一梯队一个装甲旅,向谢巴发起进攻,尔后,向贝卡谷地发展进攻,牵制和监视该方向,并切断巴解游击队和叙军的联系。7日,第一梯队攻占谢巴后,第二梯队进入交战,向哈斯亚巴发起进攻,得手后,在拉西亚、考卡巴等地向叙利亚防御阵地发起进攻。8日,攻占拉西亚、考卡巴城镇后,沿贝卡谷地西侧北进,直指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末段,企图切断叙军退路和阻击增援。10日,以军同叙军在卡鲁恩湖以东地区激战,重创叙军一个装甲旅。9-11日,叙利亚在战斗中有损失了坦克约150辆。以色列方面损失不明,但是肯定很惨重。
实际上,很多外国专家认为叙利亚赢得了贝卡谷地坦克战,以色列损失200余坦克和装甲车辆。叙利亚特种部队的反坦克小组、叙利亚空军的武装直升机和攻击机,还有最新的T-72主战坦克,给予以色列人极为沉重的打击。以军宣称击毁T-72坦克9辆,但是其中只有1辆是被以色列坦克击毁,其他8辆毁于侧面步兵反坦克武器伏击,但是以色列军队的梅卡瓦、马加齐却在T-72打击下损失几十辆。叙军曾缴获一辆有反应装甲的马加齐-3,隶属以军382营,目前陈列于叙利亚大马士革十月战争全景画馆。
贝卡谷地的空战
以色列为夺取制空权,决定对叙利亚设在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进行袭击,以消灭其防空能力。这也是以军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之一。
贝卡谷地位于黎巴嫩东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是一块由南向北的狭长地带,谷地两侧高山连绵,地势险要,驻黎叙军的地面部队主力部署在这里。为保护这支部队免受以色列空袭,叙利亚从1981年5月开始,在贝卡谷地部署了以萨姆-6导弹为主要装备的防空部队。
6月9日下午2时左右,以军出动96架F-15、F-16战斗机进行高空掩护,在E-2C预警机的指挥下,用F-4、A-4攻击机对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进行了猛烈轰炸。
叙军得知以军空袭,从国内各地紧急出动了60余架米格-21和米格-23战斗机,云集贝卡,同以军展开空战,由于以军实施了电子干扰,使叙军飞机起飞后与地面失去联络,防空导弹发射后也失去控制,以军飞行员素质和装备都比叙利亚空军好,在空中处与主动。而叙空军战术呆板,且过分依赖地面指挥所指挥,结果在空中被动挨打。第一天空战结果,以军摧毁叙利亚防空导弹连阵地19个,击落叙机29架。10日,以军又出动92架各型飞机空袭叙军黎巴嫩指挥所及附近的防空导弹基地,叙军起飞52架飞机迎战,结果又被击落25架,7个防空导弹连被毁。使叙利亚在贝卡谷地经营10余年,耗资20亿美圆的防空体系毁于一旦。根据叙利亚和苏联的可靠史料,以色列方面远非宣称的毫无损失,而是损失近20架飞机,其中3-4架是号称从未被击落的F15。
以军仅用了8天时间(6月6日-13日),向前推进了90余公里,占领黎巴嫩领土约3000平方公里,摧毁了巴解游击队在黎南部的全部基地,消灭了巴解大量有生力量,缴获了巴解在黎南部的全部仓库,并将巴解总部机关2000人和武装人员5000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及南部,同时,给叙军以沉重的打击。
第二阶段
(1982年6月14日-9月15日),巴解撤出贝鲁特西区,以军获胜。
1982年6月14日,以军经过激战,控制了国际机场的跑道,16日,以军在长枪党民兵配合下,攻占了控制机场的重要据点--理学院大楼。17日,以军炮击国际机场和附近地区,控制了哈迪勒国际机场,进一步压缩了对巴解总部的包围。18日,以军宣布对被围巴解停火,但要求其放下武器,撤出贝鲁特,这一要求遭到巴解的拒绝。22日,以军又对叙军发起进攻,并占领了哈姆敦,迫使叙军后撤,从而严密地控制了贝鲁特西区。
从1982年6月26日起,以军继续加强包围贝鲁特西区的兵力和对叙军的防御,至1982年7月18日,包围贝鲁特西区的兵力增加到7个旅约3.5万人,坦克约700辆,大口径火炮约710门。试图以军事压力配合政治谈判,迫使巴解组织撤离贝鲁特西区。
停战决议
1982年6月27日,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这时,巴解组织为保存实力,同意撤离贝鲁特西区。28日,巴解组织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个条件:
(1)、以军从贝鲁特南部后撤5公里;
(2)、在黎巴嫩军队中保留一支象征性的巴勒斯坦军事单位;
(3)在贝鲁特保留巴解组织的政治结构。以色列拒绝了这三个条件,要求巴解组织有关团体必须向黎军缴械,所有巴解成员撤出贝鲁特和黎巴嫩。
1982年7月6日,巴解组织拒绝由美军护送撤离,要求在贝鲁特部署多国和平部队护送巴解武装安全撤离。8月1日,以军攻占了国际机场,4日进至贝鲁特西区博物馆地区,5日,包围了巴解总部大楼,6日空袭了巴解总部大楼,此间,以军还空袭了贝卡谷地。
1982年8月12日,巴解宣布愿意撤出贝鲁特西区,从8月21日--9月1日,巴解总部和游击队12000余人,先后由贝鲁特西区撤至约旦、伊拉克、突尼斯、苏丹、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和北也门8个阿拉伯国家;驻贝鲁特西区的25000名叙军士兵也于8月30日和9月1日撤往贝卡谷地。1982年9月21--25日,多国部队的法、美、意士兵分批抵达贝鲁特,执行监护巴解和叙军撤出贝鲁特西区的任务。1982年9月10--13日,多国部队也相继撤离了黎巴嫩。
1982年9月15日,以军以黎总统贝希尔.杰马耶勒遇害为由,进驻贝鲁特西区。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9月29日,以军撤离,有多国和平部队返回贝鲁特西区维持秩序。但大批以军仍占据在此。经过长达5个月的谈判后,黎以签定了撤军协议。但叙利亚、巴解都反对这一协议,协议被废止。此后,以军单方面分批从黎撤军。
战争结果
在这场战争中,巴解组织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以色列军队伤亡2000余人,损失坦克140台,武装车辆135辆,飞机10余架。
大屠杀
1982年6月,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武装入侵,占领黎三分之一的国土,重兵围困贝鲁特。此间1000多名巴勒斯坦难民于9月15日遭到以色列侵略军和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的血腥屠杀。这一暴行激起了世界公愤。事件发生后,9月20日,美、法、意三国政府根据黎政府的要求,重组多国部队,10月2日进驻贝鲁特及郊区。
1982年9月15日凌晨2点,以色列军队迅速开进西贝鲁特,将位于贝鲁特西南部的夏蒂拉和萨布拉两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团团包围。此时,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平民正在酣睡,这些善良的人们没有料到,人在梦中,祸来天外,一场惨血腥屠杀正在悄悄地向他们扑来。9月15日下午,黎巴嫩右翼极端分子开始了军事运输,一辆辆卡车由东贝鲁特向西贝鲁特南端的国际机场驶去。大约在同一时间,由基督教长枪党分裂出去的另一个派系、同以色列结盟的哈达德少校的士兵沿着以色列控制的道路也向机场进发。机场内设立了一个叫做"行动室"的指挥部,一位以色列联络官担任着 "行动室"的副职。整个下午的时间,在难民营外的以色列部队用密集的炮火向难民营轰击,夏蒂拉难民营的南端被破坏,这正是刽子手们预定进入难民营的入口处。下午5点,大约1200人的队伍在贝鲁特国际机场附近的一个高尔夫球场集结。这支队伍沿着预先画好的路标前进,这些路标每隔50码一个。路标一直通向难民营前新的集合地点:科威特使馆所在地的十字路口。这时,以色列把大部分部队部署在夏蒂拉难民营的西边。他们沿夏蒙大街至少摆下了12辆以上的坦克和装甲运兵车。他们还在被炸的联合国机构的一座七层大楼的屋顶上设立了一个指挥所,那里驻扎有带着双筒望远镜的士兵。在附近的一个高层建筑物上又建立了一个观察站。从这两个地方可以俯瞰整个难民营。
1982年9月16日下午,在行动开始前,以色列指挥官同右翼极端分子进行磋商。血洗难民营的计划已经准备就绪。6时左右,以色列军队按照国防部长沙龙预先下达的指令,将早已集结待命的长枪党右翼民兵队伍放入夏蒂拉和萨布拉难民营,那些面带黑罩、身着伪装、在以色列军队的指使和配合下闯进难民营的歹徒,有计划地开始了屠杀。他们先沿大街,后入小巷,逐户搜索,见到男人,不分青红皂白,统统反绑起来,押送到附近的体育场,然后乱枪杀死。这时,以色列开始大炮支援。当夜幕降临时,以色列又开始发射照明弹,以色列的飞机也在头上盘旋,施放了更多的照明弹,以照亮屠杀现场。6点半左右,枪声代替了炮声,这表明巴勒斯坦的无辜平民正在一个个被杀 戮。7点左右,一批巴勒斯坦人涌向位于两个难民营之间的加沙医院寻求避难所。许多厉声尖叫的巴勒斯坦妇女跑出难民营,为他们的孩子和丈夫呼救,但以色列士兵不予理睬。屠杀持续了一夜。两个难民营成了大屠场,成千的男女老幼的尸体横七竖八,有的倒在街上,有的被杀在家里。一些男人被捆绑着,拴在一起押在卡车上拖走,有的青年被割去了生殖器,有的喉管被割断,有的奶头被割掉,还有人头颅被砍掉,有的妇女紧紧地抓住自己的婴儿死去。
几天以后,当国际红十字会人员清理屠杀现场时,人们看到一个接一个的尸体从瓦砾堆中抬出,遇害者呈现出的突然面临死亡的极度痛苦的面容,令人惊悸,令人发指。一群群巴勒斯坦人围着一堆堆的尸体放声痛哭,人群中不时传出凄厉的叫声,人们对亲人的惨遭杀害,痛苦万状。一些幸存者后来回忆说:"16日那一夜这里简直是一座地狱,天空始终没有黑下来,枪声始终没有停过,人们一直在尖叫。" 1982年9月17日上午,大屠杀的消息已经到处传开,难民营中充满恐怖,成群的难民离开加沙医院向北逃去,大约40名病人也跟着这些难民一起逃走。
这时,屠杀似乎暂时缓和下来,但是,凶手们的注意力又转移到另一所医院阿卡医院。这个医院有4名医生打着白旗离开医院,但是迎面扔来了一枚手榴弹,3名医生当场被炸死。过了一会,一队刽子手来到医院,他们轮奸了一名19岁的巴勒斯坦女护士,然后将她杀死。另有2名巴勒斯坦医生被带出医院,不知去向。从难民营的地上留下的痕迹判断,一些士兵是靠着墙,一边品尝着小吃、吸着烟,一边杀人取乐的。地上留下了一些食品箱。1982年9月17日下午,凶手们开始掩盖罪行。3点左右,一辆推土机出现在夏蒂拉的大街上,推土机的铲子上堆满了尸体。夏蒂拉难民营的入口处,匆忙堆积起90具尸体,尸体之间夹杂着碎石破砖。有些巴勒斯坦平民就是在推土机夷平房屋时被砸死在房内的。与此同时,几辆推土机从萨布拉难民营隆隆地开出来,难民营的西墙外已经掘了一个大坟坑,成批的尸体就这样埋在坑内。这里距以色列的指挥所仅有100米左右。1982年9月18日上午,在掩盖罪行的同时,屠杀仍继续进行,一直持续到10点半左右,那时一队以色列士兵刚刚开进难民营,此时已经再无可以屠杀的人了。
持续了整整40个小时的屠杀造成的死亡人数至今无法确切统计,有的说1000人,有的说1500人,还有的说遇难者达3000人,另有说法为3万人。
随后,比利时法院缺席判处沙龙"反人类罪"。